APP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胸痹浅析

2017-01-14张丽雯

中医药通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叶氏叶天士仲景

● 张丽雯

《临证指南医案》胸痹浅析

● 张丽雯

本文通过对叶氏胸痹医案所载症状及评按的分析、医案间用药的对比,并结合诸家经验,总结出叶氏诊疗胸痹以胸阳不振为关键病机,其传承仲景之法,注重温通,药多选辛苦、甘温之品,并兼顾肺胃,关注病程、情志变化。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胸痹 辨治经验

《临证指南医案》[1]是清代医学大家叶天士(1666~1745年)临证诊疗经验集萃,由其门人华岫云经数年随见随录采辑而成。全书共11卷,以疾病为纲分为89门,涵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其立论精当、立法稳妥、用药简练,具有极高的临床研究价值。《临证指南医案》胸痹一门列医案15则,其所载症状、立法遣方、按语评说等均反映了叶氏对于胸痹一证的临床诊疗思路。本文将叶氏在胸痹方面的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1 传承仲景,注重温通

程门雪曰:“天士用方,编采诸家之长,不偏不倚,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汉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首次明确指出胸痹的病机,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微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由此可见,阳微阴弦是仲景诊断胸痹以脉测证之关键所在。阳微者,是为正虚;阴弦者,是为邪盛。然论脉者,寸口为阳,尺中为阴。阳微者,即寸口脉微弱,寸脉主上焦,寸脉微即上焦阳气虚弱;阴弦者,即尺脉弦,指下焦阴寒气盛。故仲景认为胸痹之病机可以概括为上焦阳虚,下焦阴邪内盛,以致阴寒之邪上乘阳位,致胸阳痹阻而引起胸痛等症状。在治疗方面仲景多注重温通,以辛滑微通其阳。张六萍等对《临证指南医案》胸痹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发现《临证指南医案》对胸痹的认识和治疗与《金匮要略》是一脉相承的,用药功效的选择上多以通阳化气、行气止痛为主[2]。

叶氏认为“中阳困顿,浊阴凝冱”,症见“胃痛彻背,午后为甚,不嗜饮食”,甚则“呼吸不通,捶背稍缓”,责之阳伤、清阳失展,温通阳气,在所必施,用药主以辛滑。即认为素体心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致胸阳失展,心脉痹阻。正如《医门法律》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叶氏用方宗仲景法,多以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温通心阳。

《临证指南医案》载:“王某胸前附骨板痛,呼吸不通,病来迅速,莫晓其因,议从仲景胸痹症,乃清阳失展,主以辛滑。以薤白、川桂枝尖、半夏、生姜,加白酒一杯同煎。”叶氏察其主症为胸痛彻背,兼见呼吸不通,治疗方面除应用宣痹通阳法以外,亦考虑到有气逆上冲之象,临证加减治之。用药以薤白温通心阳、散结止痛;桂枝、生姜性辛温,与薤白合用,加强温通之功,且桂枝亦可平冲降逆;半夏主降逆化痰;加白酒同煎,能加强薤白的作用,共同达到宣痹通阳之功。

2 痰涎为患,涌吐宣肺

胸痹患者系胸中阳气不振,致阴寒痰湿内生,痹阻胸阳,气滞不行,不通则痛,出现胸痛等症;此外,肺为娇脏,易感寒邪,入里化湿炼痰,发为胸痹。

2.1涌吐痰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指病位在上的有形实邪,可因势利导,通过涌吐升散法向上泄越邪气。张仲景创制瓜蒂散治疗结胸证,言:“……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隋巢元方用吐法治疗“伤寒心痞候”。张子和更主张“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胸痹者,症见“痞胀格拒,在脘膈上部,病患述气壅,自左觉热”,为痰湿邪毒停聚在胸膈之上,应遵“患在上者宜吐之”的原则,用仲景三物白散涌吐寒饮痰浊。另考虑涌痰法易伤胃气,胃气虚则更易生痰,需细察患者体质及病情,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叶氏嘱“药为细末服,吐后,服凉水即止之”。

2.2理气宣肺胸痹虽病位在心,但与肺亦相关。肺与心同居上焦。五脏之中肺位最高,为脏之长,心之盖,故又称“华盖”。心主血,全身血脉皆由心所主司;肺主气,血液的运行必须依赖于肺气的推动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主一身之气,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若肺气虚则血行无力,心血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另一方面,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司,致水液运行失常,聚而成痰,痰湿、水饮之邪影响心血的运行,血行不通则心痛。故叶氏治疗胸痹亦从肺论治。叶案中载“肺卫窒痹,胸膈痹痛,咳呛痰粘,苦辛开郁为主”。肺主宣发肃降,若肺之宣降功能失常,则易生痰,痰气交阻于胸中,易致胸痹。且嘱“当戒腥膻”,乃因饮食厚腻易酿生痰湿,加重病情。另载“气阻胸痛”,即肺主气功能失常,气滞运行不畅,致胸痹心痛。治宜宣肺理气化痰,药用枇杷叶、半夏、杏仁、桔梗、橘红、姜汁等。

3 兼顾脾胃,升降之枢

叶案云:“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泻,乃寒湿郁痹,胸痹如闷,无非清阳少旋。寒湿郁痹。小半夏汤加姜汁。”此病案即是寒湿郁痹,殃及三焦所致。寒湿郁于上焦胸膈,则脉沉、气短咳甚、胸痹如闷;寒湿留于中焦心下,则呕吐饮食;寒湿走于下焦肠间,则便溏泻。由此可见病不止于上焦胸膈,而又以上焦胸膈之病为主。叶氏将其归为胸痹,一因其具备胸痹之主症,且病情较重,已达“如闷”的程度;二是病本在上,由上焦波及中、下二焦所致。治用小半夏汤加姜汁,其原因为此虽三焦俱受病,总由寒湿为灾,故以燥湿散寒为急务。然病本在上,为何不重点治上,而用“呕家圣药”半夏汤以治中?盖中焦为便易行,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且《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即描述了肝心肾肺位于四旁,脾胃斡旋气机居中,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赖脾胃气机转枢而构成五脏气机协调的基本模式。《医门棒喝》言:“升降之机者,在于脾土之健运。”另脾胃受纳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且居人体中央,连通上下,灌溉四旁,是生命活动即气机运转的“枢轴”,在协调五脏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中轴转输作用。五脏气机协调通畅,升降出入正常,则人体健康,若运转失调便出现病症。故叶氏在治疗胸痹时亦重视脾胃,治病求本,疗效显著。

4 久病入络,通脉活血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提出了“络病”这一概念,其中大量医案均与“络”有关,并记载了许多关于络病的辨证论治之法。络病是指邪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阻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3]。叶氏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从而提出了“久病入络”的观点。叶氏认为“病久入络,不易除根”,宗《黄帝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意,以“通络”作为治疗总原则。用药方面叶氏注重应用辛味通络药,认为络以辛为泄,辛能行、能散、能通,正是“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4]。叶案记载“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认为胸痹迁延不愈,气滞、痰阻日久,入血入络,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中阳不运,心血瘀阻,络脉不通。对于血络痹痛者,叶氏治以辛温活血通络法,药用炒桃仁、延胡索、川楝子、木防己、川桂枝、青葱管。其中桃仁、延胡索、川楝子一方面可散寒邪,另一方面能通血瘀,共达温通化瘀之效;桂枝不仅可走窜通络,还具有引经报使之用,可引诸药以达络病之所,并助活血通络药祛瘀生新。由此可见,对于胸痹病程较久者,叶氏认为久病可导致络中气、血受伤而成络病,治疗注重活血通络,血行流畅,病可痊愈。

5 情志因素,兼为诱因

叶氏在治疗胸痹方面亦注重情志的影响。叶案载“胸痹因怒而致,痰气凝结”,药用“土瓜蒌、半夏、薤白、桂枝、茯苓、生姜”。根据五行理论,肝在志为怒。其人忿怒,肝失条达疏泄,气行不畅,内生痰湿,痹阻胸阳,发为胸痹。现代临床研究同样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愤怒与反复发作的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其病死率的增高密切相关[5]。由此可见,胸痹治疗亦需注重患者情志变化。用药方面,叶氏常选用瓜萎、半夏、薤白等宽胸化痰,以展气化。

6 总结

叶氏对胸痹的认识、治疗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胸痹一门中反复论说胸中阳气不振的关键病机,传承仲景之法,温通其阳,药多选用辛苦、甘温之品,并注意兼顾肺胃,关注病程、情志变化。这反映了叶氏临证论治紧扣病机而不忘他证,专法专方而不泥定见,用药平淡简易而疗效卓著的学术特点。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张六萍.《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1):11-12.

[3]谢忠礼,韦大文.从《临证指南医案》探讨叶天士络病学说的主要思想[J].河南中医学院报,2006,21(1):15-17.

[4]张晓哲.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络病治法探析[J].河南中医,2014,34(10):1890-1891.

[5]胡大一.心脏病人精神卫生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7-241.

江苏省常熟市新区医院(215500)

猜你喜欢

叶氏叶天士仲景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