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哕病证治规律初探与临证心得

2017-01-14章浩军刘启华

中医药通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竹茹张仲景橘皮

● 章浩军 刘启华 曾 萍

张仲景哕病证治规律初探与临证心得

● 章浩军*刘启华 曾 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9条条文论及“哕”,而其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更是专门论及哕。笔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哕”之相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理出张仲景治“哕”之辨证规律,并将其简化分为阳明热结实证、阳明虚寒证、太阴胃气虚败证等三大证型,用诸临证辨治。

张仲景 哕 证治规律 研究与应用

“哕”为古代病名,即今之“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哕,始见于《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处提及哕,特别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更是专门论及哕。笔者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哕”之相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理出张仲景“哕”之辨治规律,并用诸指导临证实践。

1 张仲景论哕之机理探微

《伤寒论》中有9条条文论及哕,仲景从虚实而论哕之病变机理,虚者多为胃气虚败、气逆而上所致;实者常因邪结、胃气不降反逆而致。而仲景在《金匮要略》则更是专篇论述哕,并提出专方专药治之。从张仲景有关哕病论述条文可以看得出:其以虚实二端论及哕,实者常因前后二阴不利、胃气上逆而作哕,治当以通利为宜;虚者多因其人平素胃气本虚,或饮水之后胃虚不消水,水与胃寒相搏,胃气上逆而作哕,或胃中虚热,气逆上冲而作哕。

1.1太阳病误治伤正胃逆作哕阳病误治伤正胃气上逆,如《伤寒论》第98条:“……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此为水饮病若误予柴胡汤,不仅饮水作呕,而且脾胃将败,进而可食谷作哕。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此乃太阳中风误以火法发汗,致风火相煽,久则阳明燥热,胃津大伤,胃气败绝而为呃逆[2]。

1.2阳明胃中虚冷水入作哕《伤寒论》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此为见“不能食”而误认为胃家实而攻其热,伤及脾胃之气,胃败而气逆而上作“哕”,因其人本虚,攻之犯虚虚之误。《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欲饮水者,与水则哕。”此为阳明病之大便难,以大承气汤攻下,实则燥屎未成,大承气汤攻之乃为误治,反使脾胃阳气受损,胃中虚冷,受纳腐熟无权,胃气不降,出现饮水则哕之变证。《伤寒论》第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为胃阳虚,寒冷之邪内居,不唯纳食受阻,且饮水之后水停胃中不化,寒水相搏,胃气不降而逆则见哕。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第22条:“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此为寒邪直中入里,胃寒气逆而作哕。

1.3阳明胃虚有热上冲作哕《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有潮热,时时哕……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时时哕”是为枢机不利,邪热闭郁,其证属实;第232条:“腹满加哕者不治”,则为胃气败绝,三焦壅塞不通,气机不得通降,邪无去路,故哕为不治[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第23条:“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此条仲景叙证简单,以药测证,当为胃虚而热乘之,胃气上逆所致之哕。

1.4邪实内结胃气上逆作哕《伤寒论》第380条:“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论》第381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此为邪实内结,治以通利之法,使邪有出路,胃气得降,则哕证自除。若因水气内滞者,则通利其前阴而利其小便;若邪实内结于里,则治后通其大便。故哕属实证者均以通利治之,则邪去哕自愈。

从第380条、第381条前后二条对比可知:前者大吐、大下、极汗后,胃中阳气虚衰,再与饮水,则阴寒水冷气逆上冲而作哕;后者为哕与腹满并见,系下焦气机不畅,胃气不降反而上冲所致,其因或为下焦膀胱气滞不通而在前阴,或为热结肠道胃气不降而见于后阴,故仲景提出要“视其前后,方可知何部不利”,再以通利之法治之而哕病得除。

2 张仲景治哕方药分析

仲景治哕方药仅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中橘皮汤及橘皮竹茹汤等治哕之虚证二方。而其论哕之实者未见方药。笔者认为可参照仲景以五苓散通前阴,承气汤攻下后阴之选方。

2.1胃寒宜用橘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第22条所述之证属胃寒气逆致哕,仲师选用橘皮汤治之,方中橘皮苦温行气,生姜散寒和胃止呕。上药合用共奏散寒行气之功以止哕。

《神农本草经》载橘皮:“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而仲景用橘皮汤治哕属寒者,取橘皮四两健脾胃以行气,配生姜半斤辛温和胃,二者合用则健脾胃而能下气使哕逆得除。

2.2胃热则加竹茹仲景治哕属热者,正如《金匮要略》第23条所述。此证为胃中虚热,气逆上冲而致,治选橘皮竹茹汤。方中在橘皮汤散寒行气止呕基础上,加竹茹以清热和胃止呕,参、草、枣补中健脾和胃而安中,全方合用而达清热安中、和胃降逆之功效。

仲景仅在《金匮要略》两个方中使用竹茹:一为橘皮竹茹汤;一为竹皮大丸。其治哕用橘皮竹茹汤,即是取竹茹清胃热、止呕逆之功效。治胃虚热哕当配生姜和胃降逆,参、枣、草补虚安中。而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二方中竹茹皆为用治胃气上逆之证。因其善清胃、胆之热,后世医家称其为治胃热呕逆之要药。此外,竹茹用量为二升,约合今之200g,其量尤重。

3 哕病六经辨治应用

哕偶发可不需治疗,但呃声持续不断,则应及时治之。尤其是年老久病重病之人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趋重之先兆,当引起重视。笔者结合多年临证实践,依据六经辨证理论,将哕病分为阳明热结证、阳明胃中寒冷证、太阴胃气虚败证等三个证型进行辨治。

3.1哕之阳明热结案刘某,男,31岁,职员。

初诊(2016年5月24日):患者1年余前出现呃逆,呃声响亮有力,伴口干、口苦,无反酸、嗳气,无烧灼感,无恶心、呕吐,无胸闷、胸痛。辰下:呃声响亮有力,胸闷心烦,口干、口苦,口气臭秽,脘腹满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阳明热结之哕。治宜予小胸陷汤合调胃承气汤以清热通下,和胃止呃。药用:瓜蒌10g,半夏10g,黄连6g,大黄10g,芒硝10g,炙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加之脾俞穴、胃俞穴拔罐放血。

二诊(2016年5月27日):呃逆较前减轻,大便较前好转,仍有口干口苦。守上方加生栀子5g、淡豆豉10g,再服3剂。

三诊(2016年5月30日):患者诸症已解,偶有心烦。嘱其清淡饮食。

按患者中年男性,饮食劳倦积损,平素多思善虑,气血运行不畅,加之平素喜酒,湿热郁里,气血、水湿互结,胃气失降,故见呃逆;热灼伤津,故见口干、口苦、口气臭秽;肠燥津亏,推动无力,故见大便干结;结合其舌苔脉象,证属阳明热结之哕。呃声响亮有力、烦渴、脘腹满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为此证之辨证要点。故治予小胸陷汤合调胃承气汤以清热通下、和胃止呃。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瓜蒌荡热涤痰,宽胸散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泻下除热,软坚润燥;炙甘草调和黄、硝攻下泄热之力,使之和缓。诸药合用,既清上焦之热,又通下焦胀满,故气机得畅,呃逆自除。若临床见患者呃逆甚者,还可配伍竹茹60g以清热安中。同时加以脾俞穴、胃俞穴拔罐放血疗法,以加强清热降逆之功。二诊患者仍有口干、口苦,故加之生栀子、淡豆豉加强清宣郁热、和胃存阴之功。若大便干结、腹胀满痛仍甚者,可加厚朴20g、枳实20g以畅通腑气。三诊时患者气机得畅,呃逆自除。

3.2哕之阳明胃中寒冷案黄某,男,49岁,教师。

初诊(2013年3月18日):患者4年余前出现呃逆,呃声沉缓,伴胃脘痞满,喜温喜按,四肢欠温,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无黑便,无明显消瘦。多次就诊于龙岩市第一医院及我院,诊为“慢性胃炎”,予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稍缓解,但易反复发作。辰下:呃逆,呃声沉缓,伴胃脘痞满,喜温喜按,四肢欠温,纳差,寐尚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缓。证属阳明胃中寒冷之哕。治以温中散寒,降逆平呃。方用橘皮汤加减。药用:橘皮60g,生姜60g,白术30g。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配合艾灸中脘、神阙。

二诊(2013年3月21日):呃逆较前明显好转,仍有胃脘痞满。守上方加陈皮10g、厚朴10g,再进5剂。

三诊(2013年3月26日):偶有四肢欠温,余症皆除。嘱其饮食调摄。

按患者中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气机运化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故发为呃逆;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故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中焦虚寒,四肢肌肉失于温煦,故见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缓为阳明胃中寒冷之征象。呃声沉缓、纳食不振、脘痞、喜温喜按、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缓为此证之辨证要点。治予橘皮汤加减温中散寒,降逆平呃。方中橘皮辛苦温,行气和胃;生姜和胃止呕,为呕家之圣药,与橘皮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降逆平呃之功;患者纳差脘满较甚,酌加白术健运脾气;并配合艾灸中脘、神阙[4],以加强温补中焦、驱散寒邪之功。二诊患者仍有胃脘痞满之症,故加陈皮、厚朴以加强行气除胀之效。

3.3哕之太阴胃气虚败案范某,男,78岁,退休职工。

初诊(2015年11月2日):患者1余年前因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呃逆,呃声低弱而不接续,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无黑便。辰下:呃声低弱而不接续,面白肢冷,精神衰疲,不欲饮食,寐欠安,大便数日一行,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太阴胃气虚败之哕。治以附子理中汤温阳益胃,降逆止呃。药用:干姜30g,人参20g,白术30g,炙甘草10g,附子10g。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配合烫熨疗法(涌泉、百会、关元)

二诊(2015年11月5日):呃逆较前明显好转,精神衰疲,故守上方改人参为30g,再进5剂。

三诊(2015年11月26日):呃逆缓解,精神稍疲乏,饮食一般。守上方再进7剂,以图长效。并嘱患者予米粥自养。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脏腑精气已衰,加之手术之后,更耗阳气,胃气无以固摄,上窜发为呃逆;阳虚内寒,温煦无权,则面白肢冷;胃气虚衰,推动无力,故见不欲饮食、大便数日一行。结合其舌苔脉象,证属太阴胃气虚败之哕。呃声低弱而不接续、精神衰疲、不欲饮食、脉沉细无力为此证之辨证要点。当治以附子理中汤温阳益胃,降逆止呃。方中干姜辛热温助脾阳,驱散寒邪,扶阳抑阴,《本草思辨录》谓:“干姜为温中土之专药,理中汤用之,正如其本量”[5];人参甘温补益脾气,与干姜相配伍,一温一补,温补并用;白术苦温运脾气;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破散阴寒,以救助心肾阳气;炙甘草既缓解干姜、附子峻烈之性,又可调和诸药,使药力作用持久。全方可达温阳益胃,降逆止呃之效。并配合烫熨疗法(涌泉、百会、关元)以加强温补元阳之功。二诊患者精神仍较差,故改人参为30g,以加强补脾益气之效。若临床见寒甚者,可将附子用量加重至30g。三诊患者较前明显好转,故嘱其米粥自养以顾护胃气。

4 小结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哕”有较为丰富的理论论述.后世对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亦有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总结“哕”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其理论渊源联系的研究尚不深入,特别是与《内经》等经典的联系较少[6]。笔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通过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哕病相关条文进行归纳分析,将哕病简化分为阳明热结实证、阳明虚寒证、太阴胃气虚败证等三大证型,并应用经方配合中医外治进行辨治,临床屡获良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20.

[2]吴 军,姜莉莉,鲁 峻,等.郑昱运用经方治疗呃逆经验[J].中医药通报,2016,15(3):28-30.

[3]黄家诏.《伤寒论》呕哕病机探析[J].河南中医,2005,25(11):3-5.

[4]李 宁,吴 滨,张永玲.针灸疗法治疗术后呃逆症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2):7-9.

[5]李 冀.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46.

[6]宋嫦娥.《伤寒论》呕吐哕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06:28(6):476-477.

章浩军,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病、风湿病临床研究。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364000)

猜你喜欢

竹茹张仲景橘皮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美容疗法 快速消除橘皮纹!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按摩+运动 缓解橘皮纹问题!
橘皮组织类型与预防方法!
善良的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