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017-01-14徐红炜吴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期
关键词:稳定型半胱氨酸心绞痛

徐红炜 吴静

·临床医学·

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徐红炜 吴静

目的 研究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94例冠心病患者, 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6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62例)。同时选取同期10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为(12.81±4.72)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15.63±3.72)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为(13.23±4.22)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14.22± 4.19)μmol/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为(17.22±2.12)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19.23±4.22)μmol/L;对照组C反应蛋白为(2.60±0.33)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9.02±3.23)μmol/L。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可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检测指标, 可以从根本上反映冠心病的实际情况。

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冠心病;临床效果

如果患者C 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出现变化, 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指证冠心病的发生, 所以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94例冠心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患者进行研究分组,同时选取同期10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 在上述的基础上评价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194例冠心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且满足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116例、女78例, 平均年龄(58.23±5.22)岁, 根据病情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6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62例)。同时选取同期10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男58例、女50例, 平均年龄(58.62±5.20)岁。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并发肝肾疾病患者、并发恶性肿瘤患者、冠状动脉以外血栓性疾病等患者。

1.3 方法 选取SYSMES POCH-E6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稳定型心绞痛组跟对照组都需要在空腹的条件下采集静脉血[2], 同时, 在发病到最后一次出现心绞痛期间24 h内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跟急性心肌梗死组空腹取静脉血, 上述都需要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来完成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3], 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循环酶法检测。其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范围为5~15 μmol/L, 而C反应蛋白的正常水平<3.0 mg/L。

1.4 观察指标 比较四组研究对象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为(12.81±4.72)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15.63±3.72)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为(13.23±4.22)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14.22±4.19)μmol/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为(17.22±2.12)mg/L, 同型半胱氨酸为(19.23±4.22)μmol/L;对照组C反应蛋白为(2.60±0.33)mg/L,同型半胱氨酸为(9.02±3.23)μmol/L。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来说, 心血管疾病已经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 分析其病理基础得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是最主要的致病因, 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反应以及全身炎症反应[4-9]。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 C反应蛋白是目前感染以及炎症中非特异性敏感标记物, 作用显著[10]。在正常人体内会存在微量的C反应蛋白, 但是如果是心功能不全以及严重瓣膜疾病, 或者是近期手术等的患者体内会存在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得到, 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会明显的升高, 甚至达到正常水平的500倍[11-13]。在检查经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超过正常人的2倍, 甚至更多。本文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三组中最高的[14-16]。所以,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反应蛋白会超过正常人的4倍以上。将其他的C反应蛋白升高因素排除, 使用C反应蛋白高低指标可以从根本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炎症的实际情况[17]。在实际工作中, C反应蛋白激活会出现补体途径, 进而促使吞噬作用逐渐强化, 同时还会导致动脉硬化的存在[18]。

本次研究选取19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主要对象, 对其进行随机分组, 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 对比分析各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发现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C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可以直接指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

综上所述, 在实际工作中, 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可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检测指标, 可以从根本上反映冠心病的实际情况。

[1]张琛涛, 莫新玲. 冠心病、高血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5(11)∶1035-1037.

[2]陈良友, 林海丽.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5(27)∶129-131.

[3]初开秋, 张少燕, 杨爱华, 等. 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1(22)∶230-231, 233.

[4]金鹏, 苏红波, 李琳. 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22)∶181-182.

[5]王菲, 黄莹, 宗桂芝.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4(27)∶82-84.

[6]耿明霞, 何峰容, 殷少华, 等.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21)∶2608-2609.

[7]方宗信, 陶存武, 黄瑞茹, 等. 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安徽医学, 2013, 34(4)∶490-492.

[8]张李, 朱海燕, 晏燕.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8)∶721.

[9]程昌霞, 周建华.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综述, 2012, 18(15)∶2510-2511.

[10]向秀华, 徐文波, 毛星星, 等.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意义. 医疗装备, 2013, 26(8)∶45-46.

[11]许建华, 冯念涛.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23)∶27-28.

[12]程松树, 胡小红. 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生化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17)∶3857-3858.

[13]廖书胜, 陈炜, 邱小鹰, 等.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和血脂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s2)∶241-242.

[14]宫爱华, 董枫, 吴京学. 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94)∶65.

[15]陈顺仪, 黄丽旋, 黄俊杰, 等.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23)∶3445-3446.

[16]陈亚红, 鲁科峰, 蒋整.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21)∶2350-2351.

[17]夏豫, 周瑾, 李春林, 等. 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12)∶1140-1141.

[18]程方雄, 曾昆, 刘青建.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2(1)∶79-80.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biochemical index dete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XU Hong-wei, WU Jing.
Hubei Tongche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Xianning 437400, China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biochemical index detec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94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divided by their different disease condition into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66 case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66 case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62 cases). There were 108 healthy people at the same period as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biochemical index in the four groups. Results Th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had C-reactive protein as (12.81±4.72) mg/L and homocysteine as (15.63±3.72) μmol/L. The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had C-reactive protein as (13.23±4.22) mg/L and homocysteine as (14.22±4.19) μmol/L.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had C-reactive protein as (17.22±2.12) mg/L and homocysteine as (19.23±4.22) μmol/L. The control group had C-reactive protein as (2.60±0.33) mg/L and homocysteine as (9.02±3.23) μmol/L. Th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all had higher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leve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had higher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levels than the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and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As main detection indexes,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nd homocysteine biochemical index can fundamentally reveal practical condi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Homocysteine biochemical index;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linical effect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2.015

2016-12-26]

437400 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稳定型半胱氨酸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扩张性心肌病诊断相关性研究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心绞痛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