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探微

2017-01-12周秋雨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周秋雨

【摘 要】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主导,大力推行感受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为了全方位推行素质教育,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教学方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但迄今为止改革效果不够理想,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主导

语文的灵魂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情感,而情感的源头是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学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语文学习中,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与心灵碰撞的动态过程。

在每位学生心中最隐秘的一角,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知识发生共鸣,需要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任何成功的教学艺术,都是师生情感、思维“同频共振”的产物。教学是一种互动生成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教师须用心与学生交流,用心与学生合作,彼此在交流中沟通、在碰撞中提升。

有时一个甚至夸张的表扬比一个准确的批评,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好的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赏识,多鼓励、表扬学生,使他们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满足。此外兴趣与成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从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发展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以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温和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及时客观的评价,即使学生的观点出现分歧,不能彼此说服对方时,也要允许他们保留个人意见,不妄加否定。学生一旦消除了紧张的心理压力,就会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敢于将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事实证明,在教师期待目光的注视下,在教师赏识的态度中,语文课上学生更愿意与教师积极配合,会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总之,教师的赏识,是春风,是细雨,能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种子;教师的赏识是催人奋进的强心剂,能够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使学生带着勇气与自信远航。

二、大力推行感受教学法

感受法是指读者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其相应的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行为等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以及未直接明言的内涵,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起点。在文学赏析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想象欣赏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营造“如观其人,如闻其声”的氛围。为了有效地感受作品的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展开想象,经受作家创作时的思维历程。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荷塘时多处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是由远景推向近景,太近就看不清“曲曲折折”的全貌,而“弥望”就是满眼,显然已由远及近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荷叶的近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是由近景变为特写镜头,以少女的风韵写尽荷花白璧无瑕的美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是从近景拉到全景,翘首仰望,月夜碧空如洗,犹像弥望的田田荷叶;荷叶星罗棋布,宛如镶嵌在“碧空”中的明珠,视野开阔,全局尽收眼底。如果学生能够像欣赏电影镜头那样去想象上文的景象,就不难获得“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的效果,就能欣赏到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努力通过巧妙的设问和实用性强的交流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鉴于贾宝玉形象的反封建思想这一特点学生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找出王夫人口中的宝玉形象,及黛玉母亲口中的宝玉形象,然后再让学生找出黛玉眼中的宝玉形象。这样,学生就会有疑惑:对宝玉形象的评价,竟然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到底哪一个是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初衷的呢?这时学生热情高涨,争论不休。之后再引导学生,“一个人怎么样,别人说了不算,关键还是要自己亲眼看,亲自评”,于是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宝玉言行的文字,自主探究、评价宝玉形象,这时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学生纷纷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这一自主学习,学生终于认识到了宝玉的真正形象——反封建思想的叛逆形象。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疑惑。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疑惑时,也就调动了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会因此彰显出来。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倘若高中语文教师能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上述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吴亮奎.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与钟启泉教授商榷[J].教育科学研究.2015(05)

[3]唐秀清.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5(04)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5(01)

[5]钟启泉.重建"学习"的概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5(02)

[6]薛剑峰.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