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乡村学校的“生本教育”

2017-01-12黎华树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竖式习惯

黎华树

引用: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校处于偏僻农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如人意。其原因,我简单归纳如下:

一、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多,学习习惯差。很多家庭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在我们学校的300名学生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学生缺乏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随意性强,无作息规律。隔代教育,无限的溺爱,孩子是在老一辈宠爱和物质诱惑中学习。

即使家长在家,他们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在乡村,他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不是就近挣钱,就是打牌娱乐。至于孩子的学习,他们也是很少问起,也不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二、社会原因

以前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而现如今,在乡下,部分家长质疑“读书有多少用”?只要能写几个,算几道就可以。不是有很多没读几天书的,在外同样开厂挣大钱吗?所以至于孩子学不学,怎样学,他们才不去考虑呢。

三、教育原因

教育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使用各类教学仪器、各种教学资源;其次“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要求高效课堂。最后“改变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我不能说不成功,只是觉得“昙花一现” 。都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何改变学生的现状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生本教育)的大环境中,全县大力推进生本教育。我们有幸到成都龙泉参加了数学的生本教育培训。第一次接触“生本教育”, 对于乡村学校的老师,新颖而又充满活力。什么是“生本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简单的说: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

(一)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致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三)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四)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学中也大胆的尝试,让“生本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首先,我把班上的同学安4-6人就近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安排1人主讲、2人记录、1-3人负责解答疑问。

其次,把课堂分成几部分进行。

(一)课前前置学习

例如四年级上《笔算乘法(一)》课前小研究

1.认真看书,自主探究

(1)认真观察课本P52页例3情境图,我了解到的数学信息是

每分钟行223米,12分钟到达 ,要求的数学问题是 王叔叔家距果园多少米?

(2)我这样想:王叔叔每分行223米,行了12分,就是求( 12)个(223)是多少,用(乘 )法计算。算式是:223×12 =

(3)我能试着列竖式计算: 2 2 3

× 12

答:

(4)尝试笔算后思考:

①先用因数12中个位上的2去乘223,得到的积是(446 ),积的末位对准( 个 )位写。

②再用因数12十位上的1去乘223,得到的积是(223个十 ),积的末位对准( 十 )位写。

③最后把两次算得的积( 446 )和( 2230 )相加得( 2676 )。

5.试一试:列竖式计算。

121×23 325×18

2.小结

通过这预习,我学会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不懂的地方有 为什么十位上的数去乘,积要对着十位写?

每个同学一份,带回家完成。达到的目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

2 2 3

× 12

4 4 6 → 223×2的积,积的末尾要对个位写

2 2 3 → 223×10的积,积的末尾要对十位写

2 6 7 6 → 446+2230的和

在此过程中,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弄明白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怎样书写,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讲解做准备。教师负责聆听小组内的交流和讲解。

(三)展示计算过程,并讲解、解答疑问

小组内负责主讲的同学为大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并强调书写规范正确。讲解结束,看大家是否有疑问,举手示意,安排同学负责解答疑问。疑问:1、为什么第二部计算不对齐?(因为是223×10的积,十位乘得的积要写在十位上)2、2676是怎么得来的。(446+2230的和)

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生本教育”的模式,不知不觉中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要在教学中用于探索,我坚信教育事业会更加辉煌。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竖式习惯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