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活着》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生存哲学

2017-01-12曾艳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苦难余华

曾艳

【摘要】余华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策略,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洞察力与“温度”。本文以挖掘余华文学作品中的生存哲学为出发点,从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入手,对余华作品中所展现出的苦难主题和生活态度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活态度;生存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苦难是余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体,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余华文学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即余华开始更多的描写人生磨难以及人生所具有的本源性悲剧。而作为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苦难的过程中也不再茫然,而是使用乐观的态度在苦难中构建属于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完成自我救赎。其中《活着》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一、苦难的承受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福贵,虽然年轻时期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之后的一生却充满了苦难。而在这场似乎没有终点的苦难之旅中,福贵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正呈现出了余华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生存哲学,即苦难主体以及对苦难的承受。

在《活着》中,福贵将家产败光的同时也迎来了数不尽的厄运,本已走出绝望心境并希望平安度日的福贵,又经历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女婿二喜以及妻子家珍、孙子苦根的接连死亡,这些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也更是衬托出了这些苦难所具有的悲剧性。如同《圣经》中的叙事一样,余华所创作的《活着》也是从人类所具有的原罪入手进行了讲述,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包括猜忌、孤傲、愤怒、吝啬、贪婪、怠慢、浪费、情欲,而《活着》中年轻时期的福贵吃、喝、嫖、赌,气死父亲等行为,也正符合这些原罪的内容。同时,基督教认为,人类必须为救赎自身的原罪而经历苦难。从福贵之后的生活来看,父亲的死亡让福贵开始转变自身玩世不恭的态度,并逐渐找回了自身一些好的品质,特别是在被抓壮丁的几年中,死里逃生的福贵更是看到了生命的珍贵与生活的不易,因此,福贵虽然承受着自身之前生命历程中从来没有过的贫穷生活,但是却逐渐的乐观和豁然起来。然而即便如此,苦难也没有结束对福贵的惩罚,不断承受生离死别的福贵,逐渐认识到了自身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无能为力。但是,福贵依旧选择了活下来,这种选择也体现出了福贵异常顽强的生存意识,同时也与福贵年轻时期的境遇和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烘托出了这种生存意识的难能可贵。福贵的所有经历,让他变得“麻木”,也让他将“活着”当作自己的唯一信仰,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福贵也具有了直面人生、承受苦难的勇气和力量,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使他的变得更加坚强。

二、乐观的态度

面对苦难,福贵选择了无奈但是又勇敢的直面和承受,然而,每一次苦难的来临,都会对福贵带来不可言喻的巨大冲击,因此,福贵需要一种支撑,而到底是怎样的支撑能够让福贵度过如此这般苦难的人生呢?基督教认为,苦难并不会因为人的努力而避免,而在经受苦难的过程中,“爱”能够成为巨大的支撑,正如耶稣明知道自己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由于自身对人类充满了“爱”而毅然承受了这种苦难。

福贵在承受苦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利用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是正如余华所说:“他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也正如福贵所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由此可见,“担心”是他选择活着的原因,而这种“担心”,也正是“爱”,是属于福贵的“十字架”。另外,在福贵的这句话中隐藏着一种幸福感,“为全家送葬”能让福贵踏实,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福贵对自身一生苦难最为坚定的回应。这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福贵的回忆,它能够回忆起许多与家人相关的美好的事情,也始终认为自己的家人在陪着自己,如福贵和自己的老牛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说道:“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在这句话中,福贵历数了自己的亲人,而在说这头老牛时,又像是在说福贵自己。福贵的苦难和福贵的乐观以及老年之后福贵的自言自语,难免会让读者感到心酸,但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福贵强大的内心。与年轻时玩世不恭的“败家子”相比,此时的福贵具有更高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在承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并不是麻木的接受,而是在苦难中不断的感悟和成长。老年的福贵走出了直面着苦难,走出了原罪并实现了重生,这与三天之后十字架上的耶稣得以复活的意义十分相似,即福贵利用自己的乐观以及对家人的爱,完成了自己的坚持,也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吕丽.苦难中的人性之思——余华小说的主题及其精神向度[J].学习与探索,2013(6).

[2]魏来.苦难的救赎之路——余华小说苦难主题解读[J].才智,2010(6).

[3]崔玉香.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苦难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