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仁市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凸显

2017-01-12刘榜兵

中国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梵净山铜仁市铜仁

刘榜兵 陈 鑫 杨 纹

(贵州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554000)

铜仁市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成效凸显

刘榜兵 陈 鑫 杨 纹

(贵州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554000)

贵州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全市辖两区八县两开发区,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7万。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乡镇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铜仁作为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拥有近430万人口,要实现这一目标,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委、市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主线,把“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菜水果、食用菌、油茶”作为六大重点产业来抓,茶业摆在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茶产业在助推脱贫攻坚中成效凸显。

一、茶产业发展历史及优势

铜仁茶叶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据陆羽《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铜仁市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段时期,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上世纪50年代初,茶园面积上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业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铜仁市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茶业作为该市支柱产业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贵州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产业焕发新活力。

茶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重要产地。全市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0的酸性土壤,质地疏松、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3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达20万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3.6~17.5℃,≥10℃有效积温为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年日照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市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贵州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二是区域内茶叶内在品质独特。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铜仁市茶叶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分别为43.5%、3.5%、29.9%,高于全国其他产茶地区。丰富的内含物质使铜仁市茶叶具有香气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三是开采时间较早,采摘时间长。低纬度形成的亚热带气候使铜仁市茶园的开采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之间。区内茶叶采摘期可达210天,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多30天以上,茶园封园时间一般在10月中下旬,较长的采摘期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铜仁市农村劳动力价格在50~100元/天·人,而茶产业中劳动力工资约占茶叶生产成本的50%。五是铜仁是全省煤电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区内有国家级三大发电站:思林电站、沙砣电站、枸皮滩电站,用电价格0.7元/千瓦时;同江浙相比,大宗茶可降低电耗2.0元/公斤。

通过深入了解茶业发展历史和比对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定力,为贫困群众脱贫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增收的致富路子。

二、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无缝对接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首批选择的省份,脱贫攻坚、生态绿色示范区建设必须依靠产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至关重要。铜仁市提出“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铜仁市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菜水果、食用菌、油茶六大重点产业”,这与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把产业脱贫放在优先位置,在产业发展选择上把茶产业放在首位”实现了无缝对接,茶产业在脱贫工作中彰显强大活力,成效凸显。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模发展,决战脱贫攻坚

生态茶产业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振兴茶产业,促进农民稳步增收,铜仁市委、市政府把它作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一是通过发展该产业带动数万百姓脱贫致富,二是能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弘扬铜仁的茶文化,四是通过梵净山品牌将铜仁茶叶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近年来,全市建成茶园100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60万亩、有机茶园40万亩,覆盖全市所有贫困乡(镇)、村、组,彻底改变原有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市场化程度低、农民增收范围窄的格局,带动数万农户人均年增收0.75万元,实现了人均1亩茶、人均增收2000元的目标。

2.铜仁市茶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铜仁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铜仁市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扩市场抓销售”总体思路,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实现“七个新突破”,取得显著成效。2016省农委支持铜仁市茶产业专项资金位列全省第一,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茶产业发展。

(1)强势推广,打造大品牌。在充分认识市情的基础上,铜仁市结合实际,在推进品牌整合、打造驰名商标方面发力,品牌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经过多年的品牌培育,2015年“梵净山茶”终于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石阡苔茶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梵净山黑茶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这些殊荣有力地提高了梵净山茶在国际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对外推广上,铜仁市以“梵净山茶·秀甲天下”为主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举办的茶博会活动。其中,组织企业在北京玉渊潭公园、香山公园开展为期3个月的万人品茗活动,接待人数累计达700万人次,现场销售茶叶1万公斤,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为当地20多家茶叶企业拓展了销售渠道,拉动了当地茶企的生产激情。同时,在市内积极开展各类品茗推介活动,多次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有多彩·贵州高铁茶香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吸引了省内外近60家知名新闻媒体对梵净山茶进行宣传报道。铜仁市各产茶县还充分利用“五一”、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在梵净山等旅游景区和标志性广场开展品茗活动;春节期间,在人流量大的广场、车站开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宣传推介贵州茶活动”,有力提升了梵净山茶在本土的影响力。

(2)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力。为了营造茶产业蓬勃发展的氛围,还积极举办了2015年贵州省春茶斗茶赛初赛,在全省决赛中获得了1金、2银、1铜、6优质奖的成绩,其中,沿河千年古茶有限公司选送的“梵净山古针绿茶”荣获古树茶王金奖,全市获奖数占全省斗茶大赛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一,居全省市州之首,有力提升了梵净山茶在贵州的知名度。据统计,2015~2016年在“中茶杯”“国饮杯”等参评中铜仁市获得特等奖4个、金奖4个、一等奖13个、优质奖20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茶博会名优茶评比活动中铜仁市获奖29个,2015年各类奖项累计达70余个。铜仁市还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视台、广播、报刊、微信、公交车体广告和高铁等媒介,加强梵净山茶品牌宣传推介。其中,石阡县积极在沪昆高铁列车投放广告,全程全天候滚动宣传石阡苔茶并为列车冠名为石阡号;市茶办在贵阳市10条公交线路投放“梵净山茶”大型公交车体广告,有力地提升了铜仁茶叶知名度。

(3)精准定位,拓展新市场。2016年铜仁市新增“梵净山茶”专卖店50家,其中,省内30家,省外20家,至此,全国“梵净山茶”专卖店已达130家。

同时,铜仁市加大了茶业电子商务建设力度,确保了线上线下营销同步推进。全年在淘宝网等电商网站新增网店18家,新增梵净山茶进驻超市14家、茶楼(茶庄)5家、酒店(宾馆)18家。据市茶办不完全统计,通过电商、微商等线上渠道达成茶叶销售100余吨,销售金额5000余万元,极大提高了梵净山茶在省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加大了以“梵净山茶城”、茶叶专卖店和景区窗口为主的品牌推销方式。将在梵净山景区建设2家梵净山茶形象店,借助梵净山旅游业有效带动全市茶产业发展。铜仁市茶业协会北京分会和贵阳梵净山茶流通商会分别以北京马连道梵净山茶城和贵阳花果园梵净山茶城为依托,开展“梵净山茶”进社区活动拓展各地市场,全年累计开展活动6次,进入小区60余个,建立销售终端30余家。

目前,全市已有128家企业与贵茶集团、中粮集团、英国太古集团等企业签订了茶叶销售合同,合同金额总计达6亿元。其中,以梵净山颗粒形绿茶、梵净山颗粒形红茶等产品为主要出口对象,实现“梵净山茶”出口量5342.5吨,出口产值10352万元。

(4)做大经营,提升竞争力。铜仁市茶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不断提高全市茶叶产品科技含量,研发了梵净山白宝石、梵净山岩茶、梵净山兰香大翠等25个新产品,其中:石阡县研发的“阡芊美人”红茶,沿河自治县研发的“兰香大翠绿茶”,德江县研发的“梵净山白宝石”等产品已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受理。目前,全市共有茶叶企业46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98家,累计获得QS认证企业53家。

为确保质量,铜仁市积极组织开展了茶叶农残检测和茶叶内含物送检工作,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合格率100%;抽取16个茶样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水浸出物、氨基酸等体现茶叶品质的关键性指标均优于国标和贵州省地方标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梵净山茶品质甚佳的特点。铜仁市还率先开启“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建设。16家茶叶企业纳入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3家茶企进入了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茶叶质量安全实现可追溯,为保障铜仁茶叶质量实现了新突破。

三、未来发展重点

1.夯实经营主体,发挥龙头茶叶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稳压器”作用

铜仁市生态茶产业自2007年加速发展以来,茶园面积迅速扩大,投产茶园逐年增加,截止到2016年,全市投产茶园将达到100万亩。生态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进入关键时期,茶叶龙头企业建设至关重要,是生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须进一步培育,提速发展,壮大实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茶叶企业已呈现“布局合理、规模化种植加工,品质优、科技含量高,品牌效益明显,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等格局,龙头带动作用强,与茶农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生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茶叶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稳压器”作用逐步彰显。

2.巩固“三化”茶园基地建设,推动茶叶龙头企业发展

生态茶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基地建设是基础,巩固现代茶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巩固5000亩以上的标准茶区,优化布局,集中连片打造,实行图斑管理,做到面积真实、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标准统一、管理到位。提高茶叶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凡申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必须具备1000亩以上自有核心基地,并通过合同、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等方式与农户签定订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引导监管职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早在2010年机构改革时,就组建铜仁地区茶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明确为副县级工作机构,并核定了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界定了职能职责和内设机构,这个设置在全省各市(州)主管农业产业化和主抓茶产业的机构中是规格最高的。各茶叶生产县主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构也相继独立设置,并界定职能职责,核定人员编制,明确职级待遇。目前只有松桃、沿河两县没有独立工作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良好格局。在目前新增设副县级工作机构受编制约束的情况下,重新界定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的职能职责,更进一步明确主管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抓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职能,并核增人员编制,对现有人员作局部调整,独立设置机构,配齐配强领导班子,真正发挥其引导监管作用。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生态茶产业主管部门和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的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调整的重要依据。一要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把生态茶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与工业化、城镇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抓具体,职能部门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二要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和主管部门干部联系生产基地和重点茶叶龙头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要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市、县两级要安排生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而逐年递增。市级生态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叶龙头企业扶持、品牌打造、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以及对各县目标考核的奖励等。四要建立项目资金捆绑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要求,充分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投入茶园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五要建立招商工作机制。重点引进有实力的客商投资铜仁市生态茶产业,并逐步向园区集中,加快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六要建立工作调度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工作调度和督查指导,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要明确市级主管部门和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生态茶产业中的职责,分清责任,分别考核。市级主管部门重点考核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完善,发展规划编制与目标任务的落实,工作调度与督查指导,以及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重点考核工作机制的建立,政策措施的落实,目标任务的完成,以及资金的整合投入等。要将考核内容一一细化,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行量化考核。

茶产业作为铜仁市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进一步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茶叶赛事活动,通过大赛活动评出一批好茶、美茶、优质茶,赛出品质、赛出标准、赛出竞争力,让更多的人知道铜仁茶,认同铜仁茶,消费铜仁茶。铜仁有产茶的生态名山,有泡茶的天然好水,有种茶的悠久历史,有做茶的产业基础,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支持全市茶产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理由把铜仁做成全国全省的茶叶强市;二是咬定目标不动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上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让农民依托茶产业增收致富,为决胜脱贫攻坚做出新贡献;三是真正把铜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武陵山区茶叶贸易流通、茶旅文化体验中心和世界“抹茶之都”;四是各级各相关部门、企业要强化标准不松懈,把精力集中到提质升级上来,实行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连线成片种植,实现建园一亩成园一亩,鼓励茶企业抱团发展,形成茶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多做大做强茶叶实体经济;五是要狠抓营销不放手,把重点放在品牌打造上来,大力开拓市场,加强品牌营销,积极参加茶叶推介活动,不断提高铜仁梵净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六是要坚持产业富民不偏离,把生态茶产业与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绿”工程实施结合起来,按照“茶区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目标,做长茶产业链条,完善茶园配套设施,挖掘茶产业历史文化,真正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起来,实现三者同步发展;七是各相关部门要紧盯发展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联动协作和工作督查,把行动体现到高效执行上来,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茶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项成效明显、稳定性强的富民增收项目。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坚定不移地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建立高效标准的茶叶基地,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水平,提升茶叶品质,树立茶叶品牌,拓宽茶叶营销渠道,全力推进“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确保到2020年茶园面积突破120万亩、农户年人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的目标,确保铜仁在这场全国农业发展的浪潮中不落伍、不掉队,为助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梵净山铜仁市铜仁
发现非遗之美
半群SPCn 的极大子半群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护好梵净山讲好绿色铜仁发展故事
唱响美丽铜仁 助力自然遗产保护
诗书画苑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醉美梵净山生态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