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茶树良种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2017-01-12程良斌

中国茶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茶区茶树陕西省

程良斌

(陕西省安康市茶业协会)

陕西省茶树良种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程良斌

(陕西省安康市茶业协会)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作物起源中心,是多种大田作物及茶、桑、果、菜等经济作物的起源中心。陕南茶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于一个大生态系统,茶、桑栽培历史比长江中下游茶区还早。2016年5月6日,陕西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正式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距今2100多年,现已在汉阳陵博物馆展出,这最古老的茶叶可能就产于古代巴国(今安康市内)[1]。安康市石泉县还出土了我国最早蚕业的物证珍宝鎏金蚕。

陕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北部茶区,由于有高大的秦岭北阻冬季寒流入侵,境内终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尤其是紫阳、岚皋一带,极端最低气温只有-7.2℃,茶树越冬条件明显优于我国同纬度的东部茶区。如今,紫阳、岚皋及今汉滨区瀛湖两岸低山丘陵地带,由于瀛湖水面对温湿度的调节,更适于优质茶的孕育生长。

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唐代以前陕南茶属巴蜀茶,唐代陆羽《茶经》将之划归山南茶区,《明史》统称汉中茶,清代以紫阳茶出名。长期的人工栽培和自然选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资源,弥足珍贵。

一、紫阳种是全国推广良种

陕南茶区茶树品种资源是我国调查研究、开发利用较早的宝贵资源。早在1952年,西北农林部就派员赴紫阳考察,次年陕西省农业厅筹划成立了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并得到了南方各产茶省的人才支援,当时即拥有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学历科技人员19人,开展了颇具影响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自1953年至1973年20年间,安康专区茶试站曾四度进行茶树品种资源调查,陕西丰富的优良茶树品种资源,早已扬名茶界。

1964年,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饮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高桥银峰茶后,书赠《咏高桥银峰茶》诗一首。诗曰: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郭老咏的高桥银峰茶,以陕西紫阳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翻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树栽培学》(1982年版)第146页,有一段介绍陕西紫阳种的叙述,原文如下:

“该品种抗逆性强,单产水平一般,适制绿茶,品质甚佳,以生产高级绿茶紫阳毛尖闻名全国。引种到湖南长沙后,优良种性进一步发挥,成为新创制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

紫阳种于1955年引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栽培,南迁后,由于温度条件更能得到满足,其萌芽早的特性也得到了显著的发掘,与湖南当地早芽种无多大差异。生理生化反应活跃的条件得到满足,茶多酚合成高峰期出现在7月10日和20日前后,但总的含量仍低于湖南当地高桥种,对制绿茶来说紫阳种优于高桥种,春茶优于夏茶。各轮新梢中,茶多酚的合成均以一芽一叶能力强,积累量多。咖啡碱含量夏茶>春茶>秋茶。氨基酸含量春茶>秋茶>夏茶。一、二轮新梢比较,氨基酸含量不仅高于云南大叶种,也高于湖南高桥种,秋梢稍有下降或变化不大。研究结果认为,紫阳种南迁作为湖南的绿茶品种,比在当地群体中选种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2],现已成为湖南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曾先后收集保存了全国各地的原始材料150多份。1978年,李联标研究员组织鉴定了包括紫阳大叶泡在内的80份材料,紫阳大叶泡得到了以下好评:

1.物候期:鳞片展最早3月23日,活动积温10.9℃。一芽三叶展(开采期)活动积温<400℃,属早芽种。

2.制茶品质鉴评,紫阳大叶泡参加31个品种的春茶烘青绿茶适制性试验,被评为“具有浓郁熟板栗香味的板栗香型”的7个品种之一。

1956年,中国茶叶学会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及利用学术讨论会上,提出21个茶树地方品种作为全国第一批推荐良种,其中就有紫阳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陆续引进了部分全国第一批推荐良种,进行了区域性鉴定。供试品种有:贵州湄潭苔茶、湖南云台山大叶种、浙江鸠坑种、福建水仙种、安徽祁门种、陕西西乡种、四川南江大叶种、江西宁州大叶种、云南大叶种、云南革质杨柳、云南大黑茶,以紫阳种作为对照种。通过1967~1972年6年的田间观测,写出了《全国部分茶树良种区域鉴定初报》。1981年又进行内质成分的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紫阳种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应大力繁殖推广。

1985年,农牧渔业部又以农(农)第17号下发文件,认定30个传统茶树优良品种为全国茶树良种,其中就有紫阳种。

湖南农学院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一书,将紫阳种代表种紫阳槠叶种与休宁牛皮种、龙井43、上梅州种、鸠坑种、福鼎白毫并列为制绿茶滋味好的品种。

《中国茶树品种志》对紫阳大叶泡作了详细介绍。

上述珍贵文献资料证实,紫阳种是全国推广良种,不仅是适于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紫阳种南迁还可改善南方茶叶品质。

二、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回顾

1.“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获专家好评

1981~1984年,陕西省农业厅主持,由紫阳县茶叶试验站、西北植物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科技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了一次以乡土品种为主的茶树品种资源调查,调查范围东至白河县茅坪区歌风乡,西至宁强县广坪区,北至山阳县漫川区,南至镇坪县华坪乡尖山坪。调查点遍及陕南12个县29个乡,设调查观察点33个。在海拔400~1450m的不同高度上选茶树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稳定性的群体种茶园作为调查地块,并选择栽培条件较好的壮龄或复壮茶园进行调查分类和单株观测,因而调查结果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报告送国内10位同行专家书面评审,获得好评。如时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的安徽农学院王泽农教授认为:资料丰富,论文对我国茶叶生产,对发挥陕西特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培育良种,对北茶南移,推广陕西优良品种,都具有国民经济上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沈其铸副总农艺师认为:调查报告系统地阐述了茶树品种资源的分布,这对我国北方茶区今后培育抗寒、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种质材料,在科学研究上有一定的贡献,对发展生产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2.茶树品种资源保存失败

茶树品种资源是茶树育种的物质基础,陕西省农业厅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组遵照“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茶树品种资源工作方针,十分重视陕南古老茶区的茶树品种资源收集工作,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品种类型、经一年物候期系统观测的全省茶树品种资源76份,确实十分珍贵。由于陕西省无专业研究机构,委托基层茶场代管,也未能解决资源保存问题,更不可能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当时唯一的省管茶叶试验站也被层层下放,人员精减,科研停摆。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又从外省引进大量劣质茶籽发展新茶园,普遍表现为营养生长不良,生殖生长旺盛、早花早果、多花多果、叶质硬、持嫩性差、产量低、质量差,大部分已被淘汰或改种换植。近些年来,人们才从惨痛的教训中慢慢醒悟过来,由下而上,抵制外来劣种,重视当地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但因紫阳老茶区科研人员奇缺,试验茶园基地也已变卖,积重难返。

三、陕茶1号(紫阳早)无性系良种选育成功

在陕西原省管唯一的安康专区茶叶试验站逐步衰落消亡时,值得高兴的是一个民间科研新星露头了,安康市茶技站原站长王衍成,从紫阳种中选出的早芽型优良单株,经20年单株扦插繁育,育成了无性系地方品种紫阳早,正式命名为“陕茶1号”。

1.选育经过

1992年3月12日,王衍成回老家汉滨区双龙镇永安镇5组(大邱家沟),在自家园栽紫阳种中发现有一株萌芽最早且发芽茂密的茶树,因笔者作过茶树品种资源调查,他邀笔者前去考察,确认有发芽早、育芽能力强、叶面背卷起泡3个明显高产优质特点,当即确定为选用单株,实行单株无性繁殖。1995年10月,第一代茶苗出圃72株。1999年建成第二代母本园。新品系初定名为金州一号、紫阳早。

2000年在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五组建成第二代茶园0.45亩。2005年后加大繁殖力度,并在平利县长安镇、紫阳县红椿镇,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新华村、何家寨村、玉岚乡前峰村,以紫阳群体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作对照品种进行区试。

2005年2月,王衍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紫阳县、平利县、汉中市、商南县等茶叶专家同行协助下,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特征特性测试、产品试制,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江西省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及陕西省内专家的大力支持。

2006年开始在永安村、新华村、何家寨村扩大面积繁育,2007年紫阳县盘龙茶厂栽植15000苗,建7亩茶园,在双龙兴华村栽了0.8亩地。2010年推广到南郑、宁强、商南等县。2011年,母本园面积185亩,苗圃面积22亩,推广到山东栽培。

2010年4月5日,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以陕茶1号鲜叶制作烘青绿茶,在紫阳富硒茶文化节上获好评:外形匀齐,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香高长,滋味鲜醇、爽口、回甘,叶底嫩黄绿明亮、匀整。专家们认为如改善加工技术,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0年9月26日通过了陕西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省级茶树品种鉴定,正式命名“陕茶1号”,确认为陕西省无性系茶树新品种。鉴定专家组认为该品种遗传性状稳定、一致,具有特异性和利用价值,适宜在陕南及同类生态区栽培,符合新品种登记条件,同意通过鉴定并推荐登记。陕茶1号填补了我国北部高纬度茶区无性系优良茶树品种的空白,项目达到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据此,特建议大力推广陕茶1号无性系良种选育经验。

2011年省内示范种植面积864亩。山东省青岛胶南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引种2亩。总计种植面积866亩,经济效益显著。2010年至2011年茶苗销售513.75万元,苗圃亩收入22.3万元,农民母穗园亩枝条收入8550元。

2013年参与农业部批准的全国第五轮区域试验,据在河南、湖北、安徽、浙江观察,第一年生长势均名列前茅。

2014年陕茶1号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目前推广面积已达3万余亩。

2.陕茶1号性状及品质特点

陕茶1号属早芽种,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披张状,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节间长,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制茶品质优异,含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比例协调,适制高端优质绿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优势明显、性状特征稳定。内含成分丰富而独特,属于高氨基酸、高EGCG、低咖啡碱茶树品种,内含成分有利于高端优质绿茶生产。

2011年4月,以陕茶1号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制作的汉水韵翠峰茶,荣获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政府主办的2011中国陕西(安康)茶叶节金奖。陕茶1号与紫阳群体种蒸青茶样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陕茶1号含氨基酸5.2%、咖啡碱2.8%、总糖5.1%、EGCG 8.05%,均高于紫阳群体种;茶多酚12.2%,低于紫阳群体种。

在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陕茶1号仙茗荣获特等奖。

3.陕茶1号已成为陕西省主推品种

陕茶1号选育成功,受到了陕西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纳入陕西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陕西省茶树良种大力繁殖推广。各级有关部门,听取专家建议,制定繁育陕茶1号和当地紫阳茶树良种的扶持政策,对繁育推广陕茶1号和紫阳茶树良种者给予资金、技术、物资等多方面扶持,加大繁育推广力度。

四、关于大力推广陕茶1号育种经验的建议

陕茶1号是陕西省选出的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当前不仅要大力推广陕茶1号茶苗,更要系统推广其育种经验。

1.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育种工作

陕茶1号选育成功为陕西省散落的茶树品种资源充分利用积累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陕西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中肯定会有更好的,如已知焕古的紫阳大叶泡氨基酸含量达5.69%;李联标研究员组织鉴定“具有浓郁熟板栗香味的板栗香型”的紫阳大叶泡,至今无单株选育的纯种面世;紫阳槠叶种、紫阳大青茶、紫阳大柳叶、米苍山南坡的西乡大脚板、大河坝大柳叶、原属四川南江的碑坝大叶种、古金牛茶区的宁强广坪种等宝贵资源仍散落在老茶园中;据在1450m高山的紫阳县斑桃乡胜利村茶园进行物候期观测,这里开采期较低山区迟1个月,全年生长期仅150天,但芽叶生长速度比低山区快,每轮一芽三叶所需天数比低山少10天,是选育耐寒、芽叶生育快的新品种种质资源区域;2014年,岚皋县蔺河镇茶园村发现了在陕西境内最大最古老的茶树群,经笔者带领岚皋县科技人员调查分析,蔺河镇茶园村古茶树群是紫阳种在原生态天然林下野生的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古茶树在紫阳、汉滨及南郑等老茶区也有发现,建议有关部门指导安排开发利用。汉滨区汉水韵公司王衍成高级农艺师、紫阳县科技局伍先密、京康现代农业公司等,已重视收集当地种质资源,并作了妥善保存、单株繁育安排;另据陕西省供销社今年复查发现,山阳县漫川种已灭绝失踪。建议大力提倡龙头企业、茶场、科技户、种茶大户学习陕茶1号的育种经验,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将宝贵的良种资源选出优良单株,先进行自繁、自育、自用,建立良种繁殖基地,待形成品系后组织品比试验。

2.落实良种繁育机构

建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乡茶试站、安康市农科所、紫阳蒿坪富硒工业园区、汉滨区汉水韵公司、京康现代农业公司、平利良种研究所、商南茶叶站建立茶树良种繁育机构,再培训一批科技户、重点户、专业户,在全省开展良种繁育工作。

3.大力推广陕茶1号

建议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推广陕茶1号良种繁育技术,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研所、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引进先进技术,将陕茶1号和本省茶树良种繁育推广作为茶农增收的重要措施,除保证本地建园及低改外,逐步向外地外省推广,壮大种苗产业,形成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改善南方茶区茶叶品质作出贡献。

[1]程良斌.陕西汉阳陵出土茶叶产地探讨[J].中国茶叶,2017,39(10),44-46.

[2]彭继光.茶树北移和南迁的生化特性[J].茶叶通讯,1981(4):1-9.

猜你喜欢

茶区茶树陕西省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基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湖北绿茶产地判别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