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2017-01-12何艳丽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师德转型建设

何艳丽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郑州 45004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何艳丽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郑州 450044)

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师德建设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路径及策略,这对于转型时期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特色鲜明的师德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地方本科高校;师德建设路径;转型发展

师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具体实施者和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素质水平、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方法提升的关键,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前提,是新时期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跨进世界前列的保证。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随着目标定位和教育内涵的转变决定了对师德的要求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别高校的特点。通过对转型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学校转型发展中对师德的需求不仅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操守,继承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传统优良的情操和品质,并且还要符合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新需求,即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着眼于创新教育、特殊教育和主题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教育学生。[1]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师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教师队伍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激励机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暴露出师德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重教书,轻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文化,更是学生思想和发展上的导师和引路人。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则认为,只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课时量和科研任务就可以了,教育学生是辅导员、学院和学校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事情,跟自己关系不大,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存在着“我教我的课,学生学不学与我无关”的思想。而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教师只要不犯错误,不管育人质量如何,师德考核就是合格,甚至优秀。

(二)重功利,轻敬业

列宁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下,部分教师缺乏事业心,有“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高理想,工作中敷衍了事、斤斤计较,缺乏敬业精神。对学生不关心,与学生接触少,更不愿意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要求,上课对学生不考勤,无平时成绩,不认真备课,存在照本宣科等现象,对学生缺乏热情和人文关怀。与自己名利相关的事情非常关心,却对教育事业极其淡漠,如教研活动没有领导参加,教研室主任就召集不起来;因为没有相应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党务等事务性工作不愿意干;更有甚者,个别老师在外面做兼职,不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等相关活动,把学校作为辅助事业,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2]

(三)重科研,轻教学

由于当前对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着一定偏差,各种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过多地倚仗于科研项目的完成量,对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效果没有更多的要求,导致一部分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和做项目上,忽视了教学工作。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既有转型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对教师要求提高,教师个人对转型期的迷茫而造成的影响,还有社会环境变化和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3]

(一)转型期所特有的影响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高职称和高学历(主要体现在博士学历)比例的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所占比例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结构合理性的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这些都要求高校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行动能力,需要明确转型后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及还要有与转型后相适合的科研方向的转变和科研能力提高。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势必会给教师带来相当的压力,对教师师德方面的培育和塑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直接侵蚀和影响着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部分教师角色定位不清,价值标准混乱,理想信念缺失,相对较低的教师待遇也使得教师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职业认同感缺失、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价值迷茫、育人意识淡薄等问题。有些教师甚至不讲政治和原则,对社会主义信念和改革开放的信心、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够坚定。这些消极的心态或情绪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三)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要建立有约束力、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当前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很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转型期所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案;对于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也都是重制定轻实施,流于形式;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及奖惩内容也大都是宏观多抓手少,内容空泛,标准模糊,可执行度不强,监管部门对此更是缺乏监管力度,没有形成良性激励、惩治机制。

(四)教师自身师德自律意识不足

高校在转型期对教师的要求是多元的,包括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变等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高校职能都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转型过程中。而目前所面临的情况确实十分严峻:一是教师认识不到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学习和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教师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无瑕顾及职业素质的提高,进而发生思想道德失落的现象;三是部分教师角色意识模糊,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背负着学校提升科研水平、以及自身评定职称等多种考核,使其更多地注重科研任务,从而忽视了教书育人环节,再加上大多数教师并未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培训,对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并不熟悉,而高校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又缺乏一套长期有效的机制,师德建设可以说是空谈。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加强师德建设的路径

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师德的需求一方面需要督促教师自觉地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和学生的利益而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师德对教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提升精神境界、践行师德行为、获得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挑战,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开拓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始终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任务,这需要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教师个体

对教师本人来说,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主体意识。教师要明确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即学校转型后办学定位的改变、人才培养的改革、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师资队伍的转型以及转型发展的途径和突破口。作为转型期的教师,只有形成了这种理念,将主体意识内化为道德修养,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远离墨守成规,着眼创新教育。教师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专业的学术态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有科学创新精神,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盲从、不附和。既要有创新,又要在创新中有继承的思想,给学生增添一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尽快融合到学校转型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做到为人师表。要学会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形成以敬业为本、以敬业为荣、以爱生为怀、以奉献为乐的师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

对学校来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找好抓手,即抓好“两支队伍”和 “两个基层组织”建设。抓“两支队伍”就是要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和 “教师整体队伍”;抓“两个基层组织”是指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教学组织”,也即党支部和教研室。做好两个抓手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重视宣传教育。要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宣传好典型人物,以典型事迹带动师德建设,同时通过抨击和揭露师德师风中出现的丑陋现象来遏制不良的师德现象出现。二是要完善机制,重视正面引导。要事实求是,制定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三是要加强考核,重视奖罚落实。在好的机制推出后,考核评价必须跟上,奖罚必须分明,监管必须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职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四是以解决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抓好集中整改,例如,以师德建设和考核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来查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出原因,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上下联动、集中整改的办法予以解决。

(三)社会方面

从社会层面上,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一是国家应提倡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尊重创新的观念,对教师创造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付出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认可,努力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和地位,使教师在劳动中能够获得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二是国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积极地引导高校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三是国家要遵循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着眼长远,培育高校教师首先要做道德上合格的教师,然后再实现以德施教和以德立身的好教师楷模,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逐步促进师德建设迈向新的台阶。四是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最美教师”的评选活动、“优秀教师”和“文明教师”的表彰活动等,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

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师德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尊重和落实教师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师德建设主动性,积极探索建立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相衔接,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制度,创新师德教育模式

1.建立健全师德承诺制度、日常师德教育制度、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和入职宣誓制度。将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术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行为教育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师德教育体系工作中。

上面介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洗礼,经受了千锤百炼才以它最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传统文化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些非物质传统文化濒临失传,所以现今,能够在景观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很好的一个传承。

2.创新师德教育载体,精心设计师德教育内容,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将师德教育贯穿到教师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开展教师师德论坛、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论坛等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学习交流、挂职锻炼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师德素养,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师德榜样教育,建立师德先进人物事迹库,定期组织师德大讲堂、典型人物事迹展等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

(二)增强教师自身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引导教师珍惜荣誉,增强职业自尊,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中自觉恪守师德规范,注重内省、内化品行,不断提升师德践行能力,积极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在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过程中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内心深处真正明白,切实树立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三)积极推进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构建“部门联动,形式多样”的师德宣传格局和舆论环境。

1.培育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优秀教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典型经验和感人事迹,推出最美教师优秀事迹展,弘扬高尚师德,引领校园风尚。每年定期开展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主题宣传活动等,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师德建设宣传教育途径。宣传师德榜样事迹,警示师德失范行为,拓展师德宣传媒介。建立“校园网师德建设专栏”,探索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微电影等新媒体宣传师德的新路径和新形式,拓展校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在师德宣传方面的功能,构建师德宣传、学习和交流的综合性平台。[4]

(四)健全师德考核体系,激励教师践行师德规范

1.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的理想信念、工作态度、职业操守、学术道德、工作实效等师德表现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师德考核作为年度考核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2.建立全覆盖的师德考核机制。要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形式进行师德考核,科学合理设定各项分数比例。

(五)强化师德监督机制,防止师德失范

要不断完善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师德建设年度评议等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设立师德投诉举报电话、邮箱及信箱,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努力将各类违反师德的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5]

(六)完善师德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1.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和优秀辅导员等先进典型,树立师德榜样,塑造教师师德形象。

2.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评优评先、干部选拔、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研究生导师遴选、派出进修以及各类项目申报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者优先考虑。

(七)建立健全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

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对于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如:损害国家利益、侵犯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等工作中徇私舞弊;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等行为;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都要依据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凡出现以上情况,出现师德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在年度岗位聘任、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和申报各类项目等各项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

(八)建立和完善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1.学校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负责师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工作,研究解决师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师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分管部门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成员由人事处、纪委、宣传部、组织部、保卫处、工会、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人事处为牵头部门。各基层党总支成立师德建设分委员会,在学校师德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师德建设工作,党总支书记和院长担任分委员会主任,各学院党总支委员、教务办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等担任成员。

2.明确任务分解,保障师德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各成员单位密切合作,结合本单位工作开展师德建设工作。人事处、组织部、学生处和保卫处重点负责师德考核与惩处工作,科研处重点负责与学术相关的规范、奖惩、评审与推荐工作,教务处重点负责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与规范,宣传部重点负责师德建设宣传工作,人事处、宣传部、工会重点负责师德激励工作,纪委(监察审计室)重点负责师德督查工作。

3.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对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监管不力、拒不查处、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单位,将追究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加大师德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将师德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单位日常运行经费中,确保师德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要建立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以党的高等教育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指导,通过牢固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形成“爱国守法、敬业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传承文明、勇于创新,严谨治学、启智求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学风、校风建设,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扎实的专业和娴熟的教法作为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驱动作用。

[1]张文强.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6(2):119-122.

[2]唐珏.地方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5):100-102.

[3]甘路有.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6(1):38-43.

[4]杨昌宇.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途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6(5):93-96.

[5]唐勇.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16(7):99-103.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责任编辑许峻)

OnTeacher’sEthicConstructionofLocalUndergraduateUniversityinTransitionPeriod

HE Yan-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By making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influences of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teachers in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paths of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e building of high-level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ethic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paths of teacher’s ethic construction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08-20

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航空港区建设背景下高职外语专业校企合作路径的研究与实践”(152400410315)

何艳丽(1971—),女,河南方城人,博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心理学。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5.023

G647.2

A

1008-3715(2017)05-0107-05

猜你喜欢

师德转型建设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