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国际商都”城市文化的定位与培育路径

2017-01-12魏瑞霞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郑州文化

魏瑞霞

(铁道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研部,郑州 450053)

郑州市“国际商都”城市文化的定位与培育路径

魏瑞霞

(铁道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研部,郑州 450053)

随着郑州“国际商都”战略的实施,郑州市城市文化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体现出“根源文化+商贸文化”的特征。围绕传承创新、多元融合、凝聚辐射的现代城市文化内涵,从文化资源、文化互动、文化产业、文化服务等方面探索郑州“国际商都”文化培育的路径。

国际商都;文化资源;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和软性资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郑州市确立“国际商都”的建设目标,如何发挥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成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郑州市“国际商都”城市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发掘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明确城市文化定位,不断探索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文化培育路径,增强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交融程度,提升郑州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城市之间区域地理、人文历史、经济形态、民风民俗等方面差异性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的“脸”和“魂”[1]。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现代城市文化又呈现出别样风貌。

1.传承创新性

城市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的,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是城市市民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现代的城市文化一方面延续了已形成的城市“文脉”,保持城市记忆;另一方面突出了“现代性”,体现信息技术运用和市场经济运行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秩序和精神面貌。

2.多元融合性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服务对象越来越精确化,新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正在形成,个性化的小众群体不断出现,人们的社会需求、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愈加明显,文化多元化势不可挡。多元开放的城市环境激发了城市的无限活力和强大吸引力,促使异质文化在这里汇集、碰撞、融合。

3.凝聚辐射性

城市一旦形成,它就为人流、物流、财富流、信息流大量频繁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场所,不同的文化在城市里得以交流发展[2],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象,使千差万别的城市市民接受、认同,凝聚在城市之中。强大的城市文化能够在城市间的互动中对周边城市和地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带动周边区域向核心城市靠拢,逐渐形成文化的一体化。

二、郑州“国际商都”城市文化的定位

郑州自古就有“商都”之称,这里的“商都”有两层含义,一为商代都城,一为商贸都市。郑州“国际商都”文化的定位要体现出“根源文化+商贸文化”的特征。

一是以商代都城文明为代表的中原“根源文化”。郑州地处黄河之滨,中原腹地。据考证,商汤曾建都于此,郑州商都在当时是商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修建了高城深池,设计建设了早期的排水系统和消防设施,在城市功能上也有了初步划分,军队主要驻扎在外郭城,铸铜、制陶、酿造等手工业集中分布在郭城附近,宫殿区、祭祀场所主要集中于郑州商都的内城的东北部,体现了清晰的城市规划意识。[3]商代的夯土城墙、宫殿遗址、墓葬、青铜器窖藏坑、祭祀坑等遗迹和出土的大量陶器、骨器、铜器、原始瓷器等遗物,充分展现了早期华夏文明在城市建设、城市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也反映了中原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高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

二是以商贸文明为代表的多元开放文化。郑州商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文化优势大力向四周扩张,向西辐射至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向南越过长江,将青铜文化推广至湖北、江西,并将南方的铜矿石、锡矿石等原料运至中原;秦统一中国后,在郑州西北区域河流交汇的岸边兴建了著名的敖仓,作为转运站,成为早期的物流中心;近代,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这里交汇,交通的便利带来的是贸易的兴盛;当前,郑州正在构建融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大枢纽体系,积极建设“国际商都”。独特的地理优势使郑州成为东西交汇、南北通衢的重要枢纽,利用商贸交通优势,与五湖四海的朋友广泛交流、频繁贸易,使郑州人性格中具备了“崇尚竞争,敢为人先”的基因,这应成为郑州城市文化培育的人文内涵,开放、多元、包容的人文环境散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接纳能力。

郑州“国际商都”文化的两重涵义不能各自发展,各行其是,应相互扶持,相互融合。

三、郑州“国际商都”城市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突显城市文化脉络,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1.承续郑州城市文脉,重视城市的历史记忆

商都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的时代更迭中,历史文化从未中断。在建设“国际商都”城市文化过程中,首先要围绕“商都”来挖掘、保护和开发郑州的文化资源,商代都城遗址,春秋时期的子产祠,东汉时期的文庙,唐朝的开元寺、夕阳楼,明代的城隍庙、北大清真寺和天中书院,清代的岳氏民居,百年德化街,二砂厂,国棉三厂……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街区犹如古老城市中散落的珍珠,是郑州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除此之外,郑州还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即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更是代表郑州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成就。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已经是当今城市中一项重要事实”,“以往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生活理想,都因此流传到来世”[4]。这就是城市的文脉。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以物质形态的形式存在,更以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方式延续下来,构成一种城市的记忆。如郑州的棉纺路,曾经聚集着郑州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和印染厂等国有企业,见证着郑州全国纺织工业基地的荣耀,现在虽风光不再,但保留下来的厂区大门和部分旧厂区仍承载着一代棉纺人“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青春与梦想,也昭示着这个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历史变迁,是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

2.依托厚重的中原文化,形成文化资源的聚集效应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可以以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为积淀,整合周边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聚集效应,走“组团式”发展之路。依托郑州的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在距“商都”郑州高铁1小时路程范围内,联合“宋都”开封、“殷都”安阳、“唐都”洛阳,形成古都文化景观;在省内距郑州高速公路2小时路程范围内,整合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浚县、濮阳等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景观;在中原城市群中,整合新郑黄帝故里、鹿邑老子故里、民权庄子故里、淮阳太昊陵、涉县娲皇宫等文化资源,形成中原根亲文化景观等等。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综合开发,培育文化旅游区或旅游带,将郑州城市文化建设与中原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与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

在发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过程中,需要依托其蕴含的场地、场所、场景三要素,对城市文化生态体系进行科学构建,并将社会观念、自然风光、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等无形的文化因素纳入其中,形成复杂多样的文化形态;需要站在全球化视角,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进行现代化重塑,结合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中,提炼出更多“中国标识”;需要尊重和保护民间文化,扶持本地或反映本地特色的艺术文化创作,包容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民间文化活动,带动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丰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1.推进文化互动,开拓国际视野

文化不是莱布尼兹式的“没有窗户的单子”,有机、动态、流变才是文化的基本特性[5]。任何一种优质的城市文化都不可能是关起门来自我发展的,需要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碰撞与融汇,即文化之间的互动。郑州市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建设“国际商都”城市文化,关键是如何做到文化本土性与全球性的融合。根据文化互动理论,郑州在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物与物的交换中,应不断推动人与人的往来,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以开放自信的心态与同质文化或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对话,推动文化的双向流动,在冲突和扩张中增强城市文化的韧性和张力。

城市文化间的互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可,也会促使人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城市文化互动的方式灵活多样,如结为友好城市、开展文化周或文化年活动、举办文化节会、合作开发文化产品、互推文化旅游品牌、人才交流合作等,频繁的文化互动将会打破区域界线,使城市发展拥有更大的平台,真正走向国际。

2.参与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该城市文化交流的参与度密切相关。郑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应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依托丝绸之路河南段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与沿线国家开展古丝绸之路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和项目合作;大力宣传推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精品演出剧目、少林功夫、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并推动“走出去”;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打造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黄金线路,重点推介郑州的禅武文化、黄河文化、商文化,合作开发丝绸之路文化探秘等旅游产品;扩大与沿线国家在教育、医疗服务、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三)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联姻,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催生了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的产物,使文化激发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品,进入社会的交易、流通、服务等领域,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因此,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联姻是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也意味着文化资源从保护到开发的重大转变。

文化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要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还必须经过创意的提升和技术的实现两大过程[6],强调的是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创造。郑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文化创意消费需求也处于井喷阶段,传统的文化娱乐生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随着郑州“国际商都”战略的实施,对于其中“文化创新发展区”目标定位更是要求通过创新,搭建平台,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激发更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实施高端引领工程,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带、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新郑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园区等文旅产业集群;坚持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培育一批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豫剧《斗笠县令》《琵琶记》等高端原创演艺品牌;采用高新技术对登封瓷、新密玉雕、郑商瓷、黄河澄泥砚制作等传统技艺的保护和改造,促进工艺美术产业转型提升;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充分发掘中原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小樱桃”“少林海宝”“二兔”“漂亮宝贝”等本土原创动漫品牌,扩大动漫衍生品产业链条,推进动漫创意在教育科普、医疗卫生、会展、广告、设计、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大民众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动力和基础,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让更多的民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是文化惠民的纲领性文件。

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将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基本目标,涵养民众的精神家园。二是均衡城乡文化均等化发展,正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性。[7]

城市社区要构建多层次文化艺术空间,确保居民能在周末、在适宜的游憩出行范围内使用到具有一定服务品质的体育场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商业商务配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多元业态混合,提升实体商业活力和体验度;鼓励各类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馆、各类训练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开展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有阵地、有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

四、结束语

以打造“国际商都”为目标,郑州市城市文化建设应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突出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独特风格。扶持文化创意创新,提升文化辨识度和现代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多元性和辐射力,使郑州国际商都文化成为“中原文化”立足世界的名片,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1]王国荣.城市的“脸”与“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殷京生.试论城市文化的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3(1):51.

[3]郝本性.谈郑州商都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48.

[4]〔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吴忠,王为理.城市文化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6]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杨志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与重点[J].求是,2015(4):23.

(责任编辑刘成贺)

ThePathofFixedPositionandCultivationofUrbanCultureonZhengzhou“InternationalCommercialCity”

WEI Rui-xia

(Genenal Courses Department,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450053, China)

As the strategy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ity” in Zhengzhou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 fixed position of Zhengzhou’s urban culture needs to be further hackled and defined with the embodi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estor Culture and Commercial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cultivation on Zhengzhou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ity” in various ways, embroidering the modern urban cultural connotation-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multi-fusion and coherent rad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resources,cultural interactions,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ity; cultural resource;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2017-06-08

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郑州市‘国际商都’城市文化培育策略研究”(2016B058)

魏瑞霞(1979—),女,河南濮阳人,硕士,铁道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5.009

F291.1

A

1008-3715(2017)05-0035-04

猜你喜欢

郑州文化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