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2017-01-11陈慈

中国合作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农业

陈慈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陈慈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我国农业农村特点以及信息化的要求,农业信息化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推进。农民合作社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应该成为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政务管理及农村信息服务中实现应用普及的程度和过程。其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二是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即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农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我国农业农村特点以及信息化的要求,农业信息化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推进。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从这点看,合作社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实质上,从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村,一般都有着较深远的民间组织传统或行业传统,其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为政府与农会、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承担了市场经济下的许多职能。如完成农产品产销、供应生产资料、供应补贴资金和信贷资金、提供各种保险和社会保障、教育和培训农民、组织农村社会文化生活等。同时,他们也是国家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正是由于合作组织具有很强的组织力、渗透力和感召力,发达国家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更为注重政府与各种农业和农村民间组织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并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尽可能多的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当前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特征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一,从阶段特征看,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处于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进阶段。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合作社信息化示范,促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提升合作社综合能力。服务生产、联接市场、交流合作、共享资源是合作社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农业部在安徽召开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试点现场培训会,提出“把信息化作为覆盖合作社建设全聚德战略举措,作为解决合作社现实紧迫问题的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在各省逐步展开。各省依据自身情况,优先在合作社示范社中开展信息化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示范社的示范引导,带动整个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合作社信息化在基础设施、社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初步显现。例如,安徽省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示范社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进入“十三五”,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第二,从动力特征看,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

目前,大部分合作社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动力来源于政府项目支持,政府引导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准公益性,合作社信息化还不可能完全市场化。信息市场化有两个前提:一是有足够的信息需求;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用户作为支撑。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还达不到以信息服务供养信息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现阶段还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上,可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共赢互利的局面。

第三,从生产信息化特征看,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逐渐推广应用。

在生产信息化方面,对外网站、视频监控和质量安全追溯等信息技术和装备相对成熟,推广较为容易,处于全面推广阶段。环境监测、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处于技术熟化阶段,在部分生产型合作社中推广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服务、移动互联、智能农机具、农用航空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突破,但适用性和推广性仍在探索中。

第四,从流通信息化特征看,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成为当前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合作社普遍开始树立网络营销的意识,尝试多元化发展电子商务。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有:一是入驻淘宝、京东、1号店等成熟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模式,这是当前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流模式;二是合作社自建平台模式,合作社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对产品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兼有“购物车”,可以在线购买、在线支付;三是垂直电商模式,如大连“菜管家”、武汉“家事易”等,形成了以网络为交易平台、以实体店或终端配送为支撑的“基地+终端配送”模式。

第五,从管理信息化特征看,社务管理信息化增强了合作社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合作社的社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逐步推开。安徽、湖北等地逐步建立起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并实现了部网的链接。部、省两级合作社专业网站的建立,增强了合作社指导部门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针对合作社内部管理需求,出现了多种面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产品,如磁卡会员管理系统、内部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社员培训系统等。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合作社信息化进程不均衡。合作社信息化起步较晚,整体发展不均衡。一是地域间合作社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中东部经济发达、政府高度重视的省份,如安徽、湖北、北京、上海等省市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大,信息化总体水平较高。二是地域内合作社建设参差不齐。部分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在硬件设施投入较大、成效也明显,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合作社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化对合作社发展的支撑作用不突出。部分合作社只有几台电脑用于处理合作社日常工作,制约了合作社未来业务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合作社的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着力整体统筹,考虑不同地域间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地域内合作社的分级推进。

第二,合作社信息化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一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国外农业信息化尚有一定差距。例如,在设施农业信息化智能机具应用方面,设施农业作业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其中,温室年平均用时达3600小时/亩以上,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日本的1/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设施农业在温室环境控制、栽培管理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亟需一批支撑设施环境农业生产的小型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及配套技术。二是与合作社匹配的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匮乏。合作社对信息化产品的投资比过去更加理性,易用、实用、高效、经济性高的信息化硬件技术与产品越来越受青睐。与合作社匹配的的性价比高、易操作和个性化信息化软件系统较少。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合作社信息化应用软件大都是为大中型企业或合作社设计,其系统模块的复杂度比较高,功能也较为完善,但对于生产经营业务不同、应用需求不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合作社来说,选择操作不便、功能复杂的软件产品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三是当前体现较高信息化水平的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多示范应用于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园区或龙头企业。而目前大部分合作社农业基础设施较差、规模化水平低,不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基础。因此,合作社生产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水平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

第三,合作社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水平不足。一是农民合作社内部信息人员缺乏连续性的培训,知识更新较慢,对配套设备使用的相关技术要领掌握不熟练。二是对农业门户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的利用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1 2 3 1 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专家系统等。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辅助决策。合作社运用的财务记账平台、会员管理系统等,主要用于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使用率不高,且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方面都普遍没有涉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层次有待提高。

第四,合作社信息化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一是意识淡薄。合作社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没有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之前不愿过多投入,信息化意识淡薄使得一些合作社更愿意维持现状,对于新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需求意愿严重不足,影响了合作社信息化的进程。二是资金缺乏。由于信息化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单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次,部分合作社即便有了资金,通常在产品销售、开发新产品等方面重点投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非常少。三是人才缺乏。信息化的发展有赖于适应其需要的人才资源的强有力的支持,主要包括对信息的发展负有组织责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信息工作服务人员和在经营生产中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广大用户。在合作社内部,既懂农业生产又懂信息技术上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此外,信息系统不仅需要采购投资,也需要运行期间的服务支持。目前,合作社的信息系统主要靠专家、科研单位的人员和技术员,但这些人员不可能2 4小时“候诊”。因此,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遇到问题时无人解决,由此造成很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实施分类指导,因社制宜。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规模的扩大,合作社由以前的种植、畜牧、农机、渔业等专业合作社,逐步出现了资金互助、土地流转、技术承包等服务型合作社和跨地区的联合社。由于合作社所处地域的不同、门类的千差万别和功能的差异,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例如,生产型合作社可能更关注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可能更关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类信息。应针对从事不同类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以及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的应用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即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专业的合作社,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标准,开发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系统软件,确保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二,积极开发面向合作社的普适化、低成本化的农业信息技术产品,面向需求,选择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品专业化程度不高、相关技术产品应用成本高等问题以及应用主体所在地域的复杂性和人口分散性等特点,具有专业化、实用化与普适化特点的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及装备的开发、推广将成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持续加大对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引导合作社信息化发展趋势。持续加大对示范社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鼓励信息化新技术在合作社进行推广示范。加大对集成化、高度自动化、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开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如针对农田产前平地效率较低的现状,加大对土地精细平整设备、变量作业装备、农用车辆自动导航等高度智能化的农田作业智能技术的示范应用,并示范推广农业物联网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农业物联网云服务等。

第四,探索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的多方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多方吸引资金投入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探索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装备入股等合作社信息化参与模式,引导社会多方参与,增强合作社信息化发展力量。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引入资本智力等,推动合作社创新创业,形成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近几年,一些工商企业开始尝试到合作社进行农业信息化扶植,一些电信运营商业开始大力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为加速农业信息化历程做出了努力。

第五,大力加强合作社信息化培训。合作社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以信息化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要面向合作社辅导员开展关于计算机应用、合作社经营管理信息化等内容的培训。加强合作社信息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合作社信息管理人员,增强合作社的信息化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合作社及其成员对信息的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