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琴”“声”讲那过去的故事
——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二)

2017-01-11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乐句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田 蜜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听“琴”“声”讲那过去的故事
——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二)

田 蜜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表达的情感内容丰富,不仅可以通过钢琴渲染场景刻画出人民对苦难生活的哀诉;而且还可以传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所以,本人选取两首情感、印象截然不同的歌曲,把钢琴伴奏部分和歌词内容相结合,意图使伴奏者能更好地烘托歌曲的故事背景和氛围,更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提升伴奏者的联想力和把控力。

艺术歌曲;改编;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伴奏而已,它更多的是用琴声为演唱者构造出歌曲的情感和氛围。伴奏者往往只注意看音符,而不去看歌词,而歌词是最能传达歌曲内容的精华,伴奏者应该把技巧与歌词结合,这样才能引导演奏者进入那过去的故事中。因此,本人以代表人民对苦难生活的哀诉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的两首民歌改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为例,尝试运用故事化的讲述形式进行研究,让钢琴和歌声讲述那过去的故事。

一、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桑桐先生选取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民歌《嘎达梅林》改编成艺术歌曲,歌曲称颂了游牧民族崇尚的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人民的土地和自由,领导起义而牺牲的悲壮故事。这首歌曲具有历史描绘﹑叙述和赞美的特征。庄严肃穆的故事在标有“pp”的大字一组低八度全音符中开始,这个音力度虽然是pp,但却尤为重要,它是一个宏伟的长篇历史故事的开篇,音响要求既厚重又宽广;四小节的前奏来源于主题动机旋律,节奏舒展从容,由pp慢慢渐强到f,再慢慢减弱减慢到p,力度变化很大,但是音却不多,旋律气息悠长,和声深沉有力,所以每个音以及和弦的下键都要考虑前后之间的力度联系与发展;前奏第四小节最后两拍的八度下行弹奏时千万不要着急,仿佛是时间为我们缓缓推开了历史厚重的大门,看见一位老者坐在广袤的大漠草原上讲述着英雄的故事。

歌曲旋律抒情而优美,第一段开始的速度平稳﹑力度较轻﹑情绪平静,伴奏以力度为p的二分音符柱式和弦在主﹑下属﹑属功能进行中拉开雄伟的故事篇章,第一乐句是蒙古人民对家园的赞美,第二乐句是人民对英雄的赞美,当唱到“嘎达梅林”英雄的名字时,四个音的力度立刻变成了f,每个和弦下都标记有“-”保持音记号,是对“嘎达梅林起义造反”事迹的肯定和颂扬,琴声和歌声在这里一同赞美着民族英雄。

间奏开始渐强的双手反向八度进行和从f到ff的四分音符柱式和弦,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嘎达梅林带领人民起义反抗时奋勇激战的场景,间奏结束两小节力度减弱速度渐慢,似乎又把我们从血肉模糊的战场中带回到草原上老者的身边,继续听着凄惨结局的英雄故事。

第二段一开始就标出“una corda”一根弦(在钢琴上踩下左踏板),这段的音量比第一段还要轻,好像我们眼前的这位老者含着辛酸﹑哀伤的眼泪,对起义失败而牺牲的嘎达梅林的低吟。第二段左手低声部好似人民的沉重叹息声,音乐上扬的中声部好似人民对英雄精神的致意,伴着婉转的右手弱起八分音符分解音型,是人民为英雄离别而唱的挽歌,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英雄牺牲的惋惜和真挚的情感。

第二和第三段之间的间奏是悲壮豪迈的,作曲家用震音和弦来表达人民对嘎达梅林的牺牲而愤慨,左右手同向下行的重音渐强把全曲推向高潮部分。

相同节奏类型的旋律在第三段强而有力的f和“piu mosso”(更快﹑更激动)的情绪中展开,左手跌宕起伏的八度,震音和弦加上右手带旋律骨干音的八度柱式和弦,尾奏伴随着力度的增强和“accel”加快的速度在爆发性的强奏和弦中结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坚决反对压迫的顽强意志,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以及追求自由的坚定信念。

全曲一共分为三段,每段由上﹑下完全对称的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由五个小节构成,上下两个乐句的节奏和节奏的类型完全一样,但是桑桐先生却根据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升华,为每个乐段策划了不同的伴奏,每段的伴奏不仅烘托了音乐的氛围更深化了歌曲的意境,所以,钢琴伴奏在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中具有不可替代﹑添砖加瓦的重要作用。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

要问什么歌曲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当属江苏民歌《茉莉花》了。早在二十世纪初,普契尼在创作关于中国古代公主爱情故事的歌剧《图兰朵》时,就选用了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音乐的主导动机,使得这首具有中国色彩的歌曲与西方的歌剧形式相得益彰。从此这朵来自中国江南的“茉莉花”香飘海内外,并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茉莉花》是一首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徵调式音乐,歌曲以一唱三叹﹑反复重复的艺术手法赞美了茉莉花,借物喻意表达对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歌词语言简明清新淳朴,旋律流畅,曲调优美婉转深情。歌曲由三个乐段构成,具有情节性,每个乐段又由三个乐句构成,由沈武钧先生编配伴奏。

前奏的五个小节右手旋律运用对主旋律进行变化而来,左手配以和声衬托,标记的“dolce”要求旋律以及和声弹奏柔美,仿佛来到了江南小巷,看到一位带着淡淡忧伤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缓缓走来。前奏最后两小节右手带单倚音的双音和左手带小跳音的八分音符五声音阶,使音乐一下有了轻快的气息,前奏停留在速度力度减弱的音上延长时,好像是姑娘闻到一阵清幽的花香,闻香寻去。

第一段的情绪是轻柔平稳的,第一乐句的一﹑二小节,旋律以级进为主,曲折流畅,三﹑四小节的旋律音区升高变换,仍然以级进为主,伴奏采用的左手正拍弹奏和声与右手弱拍起的大跨度分解音型相结合,这样使音乐既轻快又抒情,有利于配合旋律的发展进行,表现了少女看到洁白的茉莉花后的喜爱之情。第二乐句是运用了第一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的乐句,由紧凑的四个小节构成,歌词运用了“比兴”手法,赞美茉莉花的“香”,伴奏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加以复杂化,更体现了少女对茉莉花芬芳花香的钟爱。第三乐句旋律有转的意味,由六个小节构成,是把前两个乐句伴奏穿插结合,歌词唱到“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歌词“骂”是乐句最后一个小节,伴奏用从低往高的八度分解音型,自然的连接到第二乐段,既体现了少女对茉莉花喜爱之情的增加,又不好随意采摘的矜持羞涩之意。第一乐段的低声部运用了二分音符时值的级进进行,中声部向上的音程跳跃,以及结合右手弱拍起的十六分音符流畅的分解音型,让这位温婉柔美﹑恬静细腻的江南少女形象自然委婉的表现出来。

第二段的音乐是活泼地,速度上较之前稍微轻快,所以作曲家对前两个乐句的伴奏运用了力度“mp”的左手小跳音半分解音型和右手轻快的短琶音,听到这样细腻中含着激情的钢琴声,难道不会联想到少女开心快乐地在花园中欣赏和闻着茉莉花香的场景吗?歌词第二次用“比兴”手法赞美了茉莉花的“白”。第三句采用左右手交替的分解琶音和左手跨越在高音区弹奏带单倚音的和音的形式,使得音乐充满轻盈活泼的气氛。这一乐段的伴奏让我们看到了少女另一面清新活泼的形象。间奏从歌词“话”开始,转变为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地“leggiero”轻巧地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三连音音符组成的音组群,让整个音乐氛围更活跃了起来。

第三段的旋律与前面两段相同,但音乐情绪更生动﹑活跃,伴奏把左手齿状十六分音符分解音型,和右手弱拍上弹奏带单倚音的八分音符和音相融合,速度上应该是保持稍快有点激动的,才能表达出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升华到顶点。从“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伴奏通过把带单倚音的和音时值从活跃的八方音符变为平稳的四分音符,体现了少女的善解人意﹑细心体贴。结束句的一个九度大跳,增加了歌曲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伴奏利用高八度的琶音给演唱者和听众情感想象的空间。尾奏是超过四个八度的分解音型,结束在“tranquillo”“ppp”安静轻柔的音乐中,使结尾更为完美,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古老的小镇﹑悠长的小巷,一位温柔淡雅的姑娘撑着美丽的油纸伞的背影,慢慢在视线中模糊。

作曲家根据清新欢悦的旋律,把每段的速度稍加变化,转换每段的伴奏音型,朦胧﹑柔美的江南意境犹如眼前,仿佛使画中的人走了下来。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的花香馥郁,外表的纯洁美丽,洋溢着纯真的情感和快乐的情绪,代表了中华民族乐观﹑淳朴﹑平和的民族性格,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三、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一旦拥有了民族性,那将会与民族和历史同在。把原始民歌与钢琴伴奏相结合,本身就是民族与世界的融合,伴奏者肩负着把中国的民歌推向更广大听众的使命,所以,本人着眼于从故事化的梳理形式方面进行伴奏的研究,用“琴”和“声”讲述那过去的故事,希望在钢琴教育事业上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钢琴伴奏的教学道路上开拓更多元化的思维。

[1]陈书婷.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音乐形态分析[J].音乐时空,2013,(11).

[2]但秀芳.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J].大舞台,2014,(02)-077.

[3]吴心慧.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条件探析[J].大舞台,2012,(08).

稳定时期(1949-1977) 发展时期(1900-1949)钢丝弦特点:音色洪亮,音高稳定,但不易按准音位固定琴弓特点:不可自由调节琴弓松紧,不方便安装琴弦油煎码特点:使二胡音色优美﹑厚实蚕丝弦特点:音色暗淡,音量小,但容易断弦螺丝琴弓特点:可自由调节琴弓松紧,方便安装琴弦圆形琴杆特点:容易弯曲木制﹑纸制琴码特点:使二胡音色闷﹑音量小椭扁杆特点:抗弯度强,演奏舒适

以上不难看出此段时间二胡在琴弦﹑琴弓﹑琴杆﹑琴码等方面的改良,大大的提升了二胡的表现力,对于二胡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稳定时期与探索时期的对比

探索时期(1978-2000) 稳定时期(1949-1977)和声二胡特点:可演奏双旋律,和声 普通二胡特点:演奏单一旋律,只可演奏二胡一种声音电子变音二胡特点:可演奏多种拉弦乐器音响效果,使用新材料

从此表看出在二胡基本的形态固定之后,在材料,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良,电声二胡,和声二胡的出现,拓宽了二胡的音域,以及演奏的特点。

通过对建国以来二胡的改良的概述,笔者感受到二胡的改良﹑乐曲的创作,以及演奏技巧的创新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乐器是物质的,而在物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乐曲的演奏和创新,只有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改良出更好的乐器,将中国的二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丹婷.浅谈二胡的来龙去脉.艺术研究,2007,(4).

[2]赵建斌.立足传统·中西调和·改进国乐——刘天华国乐改进思维探究.山西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李国栋.20世纪中国弦乐器改良研究.山西大学,2010,(6).

[4]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福建师范大学,2010,(5).

[5]魏晓敏.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历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5).

文章系2016 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国民歌改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实用性研究”之成果(项目编号:16YB31)。

猜你喜欢

乐句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