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集体歌唱发声之我见

2017-01-11刘剑宏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童声男童班集体

刘剑宏

(浙江省海盐县齐家小学,浙江 嘉兴 314311)

小学班集体歌唱发声之我见

刘剑宏

(浙江省海盐县齐家小学,浙江 嘉兴 314311)

不管是“新课标”还是“新体系”都把歌唱教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歌唱教学承载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绝大部分功能,而小学班集体歌唱是学校歌唱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本文分析了班集体歌唱中常见发声不良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并就班集体歌唱怎样的发声才能获得美好的班集体歌唱声音进行了阐述。

班集体歌唱;发声现象;审美观;轻声唱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逐渐兴起推广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也指出“歌唱是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通过歌唱可以学习音乐旋律和其他音乐要素。科达伊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切通过歌唱’。”由此可见,不管是“新课标”还是“新体系”都把歌唱教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歌唱教学承载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绝大部分功能,歌唱教学的质量几乎决定了义务教育音乐教育的质量,而小学班集体歌唱是学校歌唱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笔者试就小学班集体歌唱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小学班集体歌唱常见不良发声现象

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小学歌唱教学主要采用班集体歌唱形式进行教学,独唱教学因效率原因(即使实行小班化教学,班额在30人以下)一般也不采用。在我国的小学歌唱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各个学校的学生歌唱水平差异很大,好的班集体歌唱非常少见(如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小学演唱的人音版六年级下册《花非花》﹑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演唱的人音版五年级下册《春雨蒙蒙地下》等。详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站平台”全国各地所晒课。http://1s1k.eduyun.cn/portal/html/1s1k/course/1.html)。更多学校班集体演唱会或多或少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发声现象。

声散:学生的声音零乱,声音个性特征鲜明,相互间缺少共性,没有联系,不能形成一个整体,闭眼听学生演唱几乎都可以分辨出每个学生在教室中所处的位置。

位低:学生发声位置低,基本处于自然讲话位置,甚至有刻意压低喉头发声的现象,学生所发出的声音始终有音准偏低的倾向感。

量炸:学生一直使用接近极限音量演唱歌曲,声音过分明亮,听起来声嘶力竭感,达到炸耳程度,长时间聆听使人产生烦躁感。

音挤:由于没有掌握很好的演唱技巧,当演唱高音时学生主要通过挤喉头的方法来演唱高音,发出的声音发硬,充满紧张感,不通透,缺少弹性,没有美感。

音浊:由于没有合理使用各共鸣腔体(如单一使用口腔共鸣或过多使用胸腔共鸣)和气息的有效支持,学生发出的声音浑浊不纯净,干枯不圆润,缺少水灵感。

二、小学班集体歌唱不良发声产生的原因

(一)音乐教师的审美价值观所导致

1.大众传媒的长期熏陶

改革开放前我国大众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大众自主接受音乐的途径十分有限,主要通过有线广播和电影。留声机﹑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电视﹑现场音乐会对普通大众来说遥不可及,大众更多被动接受这类合唱风格的音乐,即使是比较优美抒情的歌曲,对声音的追求也还是以“响亮﹑整齐”为标准,如1955年的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电影原声演唱和现在杨鸿年教授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演唱风格有天壤之别。而“审美风格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和风格在人们心中深深留下烙印,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

2.学校学习所形成

我国音乐教师主要由两类人所从事:第一类是非音乐类专业毕业的专兼职音乐教师,他们的声音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更多来源于自身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和大众传媒的熏陶。第二类是音乐类背景毕业的专职教师,这类教师也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具有声乐学习经历的,这类教师懂得对声乐的指导方法,特别是成人声乐指导;二是没有声乐学习经历的,如各种乐器演奏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其实和非音乐专业毕业的老师一样缺乏声乐的亲身体验和指导经验。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开设中存在一定的知识结构缺陷,如虽然很多音乐专业开设了《合唱与指挥》课程,但这门课程更多论及的是成人合唱,对童声合唱的论述与实践几乎难以看到。因此,即使音乐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里对童声的理解也是一块短板。

(二)音乐风格所要求的演唱技巧所导致

“新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国的音乐教材编写注重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各版本中中国音乐占比非常高。

而中国作品的演唱风格更强调字正腔圆,共鸣腔的运用更偏向于上部,所发出的声音比较明亮,个性色彩较强烈,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这样的演唱风格更适合个人独唱,运用在班集体唱歌中要取得好的效果难度很大,声音容易散乱,统一度差,也只有杨鸿年这样的指挥大师和他的学生能做得完美。

(三)劣质的音响器材所导致的误听误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得以保留和传播的介质也在发展,从黑胶﹑录音带﹑CD……大众也更能从这些科技中得到学习﹑欣赏音乐的便利。然而我们在利用这些器材学习﹑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忽视长期聆听劣质音响所带给我们对声音的误导。目前配套教材的音响资料制作质量是很高的,如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制作·发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多媒体教学光盘>》,学生大部分歌曲的演唱达到专业合唱团水准,是我们学生模仿的好范本。但在不同的音响器材回放中,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高保真的HI-FI器材回放效果最好,声音还原度最接近现场聆听。电脑桌面音响或者小录音机的回放质量最差,声音失真,特别容易把学生圆润﹑有弹性的声音回放成明亮﹑发硬的色彩,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误认为亮的声音就是好。

三、小学班集体歌唱美好声音的认识

(一)对集体歌唱美好声音的认识

美好的班集体歌唱声音首先要做到的是音色的统一和集中,然后努力做到杨鸿年教授说的“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全体学生都应能发出圆润﹑具有丰富泛音共鸣且有弹性的声音,发声位置高,声区转换自如没有痕迹,从高音区到低音区的听感始终有一种直通丹田的管状感。对美好童声的最直观认识是聆听世界顶级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如杨鸿年教授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http://ncpa-classic.cntv.cn/2013/09/13/ VIDA1379055974618975.shtml),维也纳童声合唱团(http://ncpaclassic.cntv.cn/2015/12/29/VIDA1451393164892639.shtml),奥地利古波特小麻雀合唱团(http://ncpa-classic.cntv.cn/2014/09/11/ VIDA1410402975433770.shtml)等等。如能现场聆听则能得到更正确的声音印象。

(二)对男童声音的认识

生理解剖研究表明,未变声之前的男童﹑女童的声带是相仿的,这就是说生理结构决定了男童﹑女童这一时期在自然正确的发声状态下音色应该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这一时期男童女童的说话声以及没技巧支持下的歌唱声差异很大,没有表现出生理结构上该有的同一性?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认知所造成的。“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宝宝开始分辨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开始观察爸爸﹑妈妈,从中获得与性别相关的典型特征,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并非常愿意模仿与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特征。”——摘自百度百科。儿童因为性别意识的觉醒,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模仿成人的一切,男童模仿成年男子的说话和唱歌,女童模仿成年女子的说话和唱歌,他们的性别角色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了自己的说话习惯以及不正确的唱歌方法。如果教师对男童的发声没有去纠正,那么是很难获得好的男童音色和班集体歌唱音色的。

四、小学班集体美好发声的获得方法

(一)人音版歌唱教材音域分析

年级 演唱歌曲总数 出现的最高音歌曲数 合计小字二组c 小字二组升c 小字二组d 小字二组降e 小字二组e 小字二组f一年级上 16 11 3 14一年级下18 7 1 5 13二年级上16 7 5 12二年级下 16 3 1 10 1 1 15三年级上16 2 9 2 13三年级下 16 3 7 3 3 16四年级上15 7 4 3 14四年级下 16 2 8 2 4 16五年级上 14 1 8 1 4 14五年级下 14 1 6 3 3 1 14六年级上12 3 2 6六年级下 14 1 6 3 4 14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二年级下册开始,学生演唱的大部分歌曲最高音都已经达到小字二组d及以上,虽然这些音的时值不是很长,但因为这些音已经进入了儿童头声区域,没有一定的技巧用自然的真声是无法演唱出动听的声音的。

(二)轻声唱法的运用

小学班集体歌唱应以追求优美的音质为主,在学生未彻底改掉不良发声习惯,熟练掌握科学发声方法之前,应坚决杜绝用大音量演唱歌曲。人类在歌唱发音时有三种类型的声音:真声﹑假声﹑混合声,既符合我们审美观又适合小学班集体歌唱的声音就是混合声,轻声唱法能便捷地找到混合声。轻声唱法是一种小音量的练习方法,在运用轻声唱法时要避免位低和虚声的出现。

(三)身边美好童声的示范

小学生歌唱理念和演唱能力的形成主要靠模仿,好的声音示范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童声的印象,形成正确的发声技巧。而班集体歌唱教学课中的声音示范主要依靠教师或录音范唱。教师范唱有先天缺陷:男教师的范唱对学生的反作用最大,男教师如果用纯男声示范,则学生对正确童声毫无感受,并且发声位置也低;如果用假声模仿童声示范,学生对音色的感受还是不很真实,并且还会模仿教师发声方法而产生用纯假声来演唱的倾向。女教师的音色虽然接近童声,学生对音色的感受会好于男教师的范唱,但如果女教师不注意发声位置和音色的控制,也会导致学生发声位置偏低现象出现。录音范唱受音响器材影响,但因为是童声示范,因此只要不是太差的器材,在声音示范上效果还是优于教师的范唱。最好的示范来自学生自己,一群学生中总会有几个天赋极好的学生存在,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这些天籁,特别是挖掘男童声,让优秀的男童声和女童声同时示范演唱给同伴听,使全体学生可以很快理解男童声和女童声的声音与发声技巧原来是一样的,班集体男童声的演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加强混声区的练习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未经训练的童声从小字一组c开始半音上行演唱时,当到达小字一组f或g时儿童的声音会发声本质的变化,继续上行至小字二组d时又再次发生本质变化。我们一般称这个两个点叫换声点。f以下的区域称为胸声区,f——d的区域称为混声区,d以上的区域称为头声区。未经训练分成三截音色的演唱是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的,要有效消除换声痕迹,必须加强混声区的练习,用轻声唱法作训练手段,多用下行音阶练习,把头声区的演唱感觉带入胸声区的演唱,从而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获得美好的童声。

美妙的童声被称为天籁之音,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天籁的获得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去精心雕琢,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在美的熏陶中进一步完善自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J].人民音乐,2014,(1).

[3]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4]品川三郎[日],吕水深,缪裴言译.儿童歌唱发声 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5]单宏健.中俄合唱艺术的发展比较与影响[J].科教导刊,2016,(1):147-148.

[6]冯怡.我国四套新《标准》音乐教材小学的比较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2009.

[7]上海文艺出版社.儿童歌唱训练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童声男童班集体
童声里的中国
夏 天(童声合唱)
我爱我的班集体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童声一笑
童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