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文学童趣课堂实施策略初探

2017-01-09严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幼儿文学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的幼儿文学课堂应该是具有童趣的,本文围绕幼儿文学童趣课堂实施策略,从幼儿文学中的儿歌文体实践课堂出发,挖掘儿歌文体本身的童趣,拓展儿歌的动作表演形式,开发儿歌的课堂游戏,从个别到一般,探究幼儿文学童趣课堂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文学 童趣课堂 儿歌教学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幼儿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幼儿文学课程面对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幼儿教育的重要师资。

据调查,现行幼儿文学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教材文本知识,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往往定位于知识层面,忽视了幼儿文学最重要的特性——童趣。

幼儿文学体系的构成,各个文体处于重要的位置,但贯穿于其中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童趣性。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对于幼儿文学来说,让幼儿感受到快乐、愉悦,自己愿意去接近是第一位的。

19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是能调动学生的认识兴趣、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向未来的幼师们传播幼儿文学的课堂,更应该传递快乐和童趣。

笔者一直从事幼儿文学教学,幼儿文学课程自身是充满童趣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这些童趣,让学生们感受到并愿意去学习和亲身探求,我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本文以幼儿文学入门的儿歌文体为例,由具体推广到一般,探析幼儿文学童趣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幼儿文学文体本身的趣味性——念诵儿歌的童趣性

幼儿文学的具体文体包括儿歌、幼儿诗、童话、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戏剧等。这些文体作品中的大多数本身是具有童趣的。在幼儿文学课堂教学中,其基础首先在挖掘这些文体本身的趣味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是适合于幼儿吟唱和欣赏的歌谣,其音韵和谐的节奏、活泼通俗的特点,让幼儿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1.儿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产生念诵的趣味性

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生命和灵魂,这是让幼儿喜欢听和念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构建幼儿文学童趣课堂中,在儿歌这一具体文体上,要充分把握儿歌的这一特性,挖掘其童趣。

如儿歌《秋风吹》: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就像一群蝴蝶,张开翅膀追追。

六言整齐句式,一韵到底,节奏鲜明(2/2/2),而且巧妙运用叠音词“吹吹”“飞飞”“追追”,音韵极为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篇幅短小,简单易记。儿歌描绘了秋天来到,树叶纷飞的场景,并站在幼儿的角度,形容成幼儿容易联想到的蝴蝶,贴近幼儿的生活。这首儿歌在课堂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念诵合着节奏,读一遍就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印象。

任溶溶先生的儿歌《我给小鸡取名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妈妈买了七只鸡,我给小鸡取名字: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七。他们一下都走散,一只东来一只西,于是再也认不出:谁是小七,小六,小五,小四,小三,小二,小一。

这首儿歌初看来句式并不整齐,但引导学生读起来节奏仍然十分鲜明,念诵起来不光押韵,而且十分有趣味性。其中数字念诵的节奏,尤其是每一小节最后数字的处理:“小七”“小一”中间分别停顿一拍。韵脚压得稳,合着前面数字的节律,自然而有念诵的乐趣,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2.引导念诵儿歌增强童趣性

在幼儿文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明晓了儿歌的音韵和节奏,但是念诵起来往往一个调子拖下来,显得十分乏味。儿歌是念诵给幼儿听的,幼儿用自己的童声都念诵得那么有趣,作为幼儿教师,在儿歌和谐音韵、鲜明节奏的基础上,更应该用自己愉悦的感受去念诵儿歌,诵读出儿歌的趣味性。

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选出有童趣性的儿歌。如儿歌《会叫的鞋子》:我的鞋子真好笑,走起路来叽叽叫,小猫把我当老鼠,跟在后面喵喵喵。

这首简单的儿歌描写了一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有趣小事——叽叽叫的鞋子,但读起来有趣,怎样将这种童趣通过念诵表现出来呢?

可以采取学生先读、学生合作比较念诵、教师示范等形式,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到儿歌念诵在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基础上,念诵出儿歌的趣味性。

再如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大象大,老鼠小,大象最怕老鼠咬,老鼠钻进象鼻里,痒得大象受不了,“阿嚏”打了个大喷嚏,老鼠坐上火箭炮。

这首儿歌通过短小的篇幅叙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通过夸张、好玩的语调念诵出儿歌的趣味性。“大象大”念诵声音大,“老鼠小”诵读声音相对小,形成对比和变化。“‘阿嚏打了个大喷嚏”通过生动形象的模拟声表达出来,相比较一个调子念诵下来,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提升儿歌诵读的个性声音技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趣味的激发并不是靠一味的简单和重复,而是需要通过适当的难度提升来获得快乐。儿歌念诵中,在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念诵语调的趣味性基础上,可以适当提升个性声音的要求。

如《小熊过桥》:小竹桥,摇摇摇,有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妈妈,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这首儿歌中有两个很明显的角色——小熊和鲤鱼,除了念诵的节奏感和趣味性,角色声音的塑造一定会为这首儿歌的童趣性添色不少。小熊的声音塑造,由其形象而塑造较低沉而憨憨可爱的声音,鲤鱼的声音与小熊的声音形成对比,可以选用清脆轻巧而可爱的声音,用这样的角色个性声音再来念诵这首儿歌,幼儿听起来也会更有童趣性。

4.幼儿文学其他文体童趣性挖掘的建议

幼儿诗、童话、绘本和儿童剧等幼儿文学文体也有其自身的童趣,如童话故事情节的童趣及讲述的趣味性,绘本图画及故事情节的童趣性等,在幼儿文学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挖掘其中的童趣,也能感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将这份童趣带到幼儿之中。

二.拓展幼儿文学文体呈现的形式——表演儿歌的童趣

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一般在5—10分钟。通过幼儿园的实践调查发现,在语言活动课上,往往会用到动作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如果说幼儿文学的文体文本是静态的,那么对静态文本的动态演绎更受到幼儿的欢迎。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大部分已成年,但也会觉得表演的形式更有趣味性。以儿歌为例,引导学生为儿歌加上适当的动作,增添了幼儿文学课堂的趣味性。

1.师生一起动起来,设计儿歌表演动作

请学生们讨论并合作为儿歌设计动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是他们今后职业的需要。

如儿歌《黑猫警长》: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喵,开着警车,开着警车呜呜叫,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逃,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消灭掉。

学生们基本上都可以给这首儿歌设计动作:采用五指张开学猫叫的动作;双手握方向盘状;双手五指并拢,放嘴边作老鼠状;左手叉腰,右手做手枪状。

再如儿歌《小狗吓一跳》:小狗跳哒哒,它去找小鸭,小鸭河里游,它去找小猴,小猴练爬高,它去找小猫,小猫去抓鼠,它去找老虎,老虎嗷嗷叫,小狗吓一跳。

通过学生先设计动作,教师指导学生强化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小狗变小鸭,小鸭变小猴等),从而便于学生记忆,且更富有童趣性。

2.表演动作的造型引发的趣味

指导动作的示范性讲究造型,这一点也是学生在动作表演中容易忽视的地方,而这种造型不仅是动作表演的需要,而且也具有自己的趣味性。

如儿歌《水果歌》:苹果爱红脸,香蕉爱弯腰,石榴爱咧嘴,桃子爱长毛,西瓜爱睡觉,起来要人抱。

这一首简单的儿歌,给学生们准备不同水果的头饰,请他们表演动作,并最后摆出一个造型,也非常有趣。

再如儿歌《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像把扇?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像把扇。

在学生集体讨论设计动作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给自己设计的动作造型,教师给予引导示范。学生表演动作的造型设计,与念诵儿歌的节奏配合起来表演,充满了童趣。

3.拓展其他幼儿文学文体的呈现形式的建议

幼儿诗可以采用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表达,确定幼儿诗小组表演的主题,学生自行组合并设计表现幼儿诗内容的动作表演形式;童话故事采用个人故事讲述表演的形式,在教师示范后,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童话,设计动作表情等;绘本可以采用绘本剧的形式,将自己喜欢的绘本打造成绘本剧,集体进行表演;幼儿戏剧同样可以采取将剧本搬上舞台,组合表演,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童话剧、编排舞蹈、配乐等。

三.开发幼儿文学课堂游戏——儿歌游戏的趣味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游戏”的词条解释为: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着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理解、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游戏是实现儿童与周围现实相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

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以游戏为主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感受和获得知识。不仅幼儿喜欢做游戏,高职学生们在课堂上也热衷于做游戏。其实,幼儿文学中的文体知识很多都可以开发为课堂游戏。以儿歌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以设计各种将文体知识与之结合的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勾起对童年游戏的回忆,又能达到对于所学文体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1.利用幼儿文学文体具体作品本身来开发

例如儿歌这种文体形式,其作品都是朗朗上口的儿歌,根据儿歌作品来开发游戏,融合所学的知识点。

如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妈一朵,妹妹头上戴一朵。

结合“倍数游戏”(规定数字,数到是几的倍数的人,就要站起来做动作),以及儿歌的句式知识点,设计名为“菊花开”的游戏。游戏要求为:教师念儿歌:“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听学生回答数字,以大多数学生答的数字为准。例如3,那么从最前面学生开始报数,报到3及其倍数的学生要站起来念诵对应的句式的儿歌,如三言、六言、九言(或改念杂言儿歌)。游戏中做错了的同学表演儿歌节目。报数为十以内(包括十)的数字,然后再开始循环,教师以儿歌《菊花开》为引导,展开游戏。通过实践观察,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和配合度很高。

2.选用熟悉的游戏,结合知识点来设计

开发幼儿文学游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选用学生们熟悉的游戏,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来进行设计。

如“击鼓传花”的游戏,高职院校的学生都知晓并大部分玩过,游戏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教师可将这个游戏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如儿歌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儿歌的九种艺术形式。教师准备一个抽签盒,里面包括1—9个数字,一个敲击道具,一个传递的道具。教师背对学生,“击鼓”,学生按座次顺序传递准备的道具。“击鼓”声音停止之时,道具传到的学生抽签,抽到数字几,就念诵数字对应艺术形式的儿歌(如抽到3,念数数歌)。通过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对儿歌的九种艺术形式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作了一个回顾。

幼儿文学童趣课堂实施的策略,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互动。当然,本文仅是以儿歌这种文体为例,结合本人的课堂实践提出的一些策略以供参考,幼儿文学童趣课堂实施的更多的策略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凌云国.幼儿文学快乐课堂初探[J].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160

[3]周婷.创设儿童文学快乐课堂的尝试与实践[J].语文学刊,2013,(6):138

[4]李学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3

本文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材重构”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严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儿童文学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文学)

猜你喜欢

幼儿文学
幼儿文学的审美价值分析
让幼儿文学课动起来
幼儿文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对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