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7-01-09王雪青陈湛夏妮妮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企业信用建筑业信用

王雪青,陈湛,夏妮妮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E-mail:giftcz@126.com)

2016年第30卷总目录

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雪青,陈湛,夏妮妮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E-mail:giftcz@126.com)

为总结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通过数据库分析和文献分析回顾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的研究现状。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信用基础研究、建筑信用理论研究、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方法和实际问题探究5个方面,研究重点由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向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过渡。同时结合对主要省市的调研结果,提出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对信用评价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整合,对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类别、分行业的细化,从企业信用评价向个人信用评价过渡,加强企业信用平台的信息整合和用途多样化。

建筑业;信用管理;文献分析;研究趋势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用环境不良、失信惩罚不力、信用体系不完善等。为了建立、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原建设部正式下发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明确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各省市也都出台了以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为主的信用评价管理制度,绝大部分省市都开始建设和完善建筑企业信用平台。

1 我国建筑业信用的研究现状

1.1 研究对象

文献分析是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最有效的方法[1]。本文参考了崔阳等[2]的文献综述步骤,首先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初始文献样本,检索时间是1996~2016年,检索范围是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以“建筑/工程”和“信用”作为检索词检索出初始文献样本446篇。剔除不相关文献和水平较低的文献396篇,得到最终文献样本50篇。将50篇文献样本按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业信用管理的文献分布(2005~2016)

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研究从2005年开始,2005~2009年的研究热度较高,随后研究热度降低,近两年随着各省市大力开展建筑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对建筑业信用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加。本文将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的研究对象分为行业、企业和个人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2010年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整个建筑业的信用现状研究,2010年以后主要集中在对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近两年开始出现了对执业资格人员的信用问题的研究。

图2 建筑市场信用治理主体关系

1.2 研究热点

对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我国建筑业信用的研究集中在建筑信用基础研究、建筑信用理论研究、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方法和实际问题探究5个模块。其中,18篇文献进行了建筑信用基础研究,13篇文献进行了建筑信用理论研究,12篇文献进行了信用评价体系研究,11篇文献进行了信用评价方法研究,8篇文献进行了实际问题探究。图3是每年的研究热点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信用的研究方向正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向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转变。

图3 我国建筑业信用的研究热点统计

1.2.1 建筑信用基础研究

在建筑信用问题刚刚受到重视时,学者们首先在信用基础研究方面着手。主要从建筑市场信用现状、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如何更好地进行监管3个方面展开研究。

全河[3]通过分析我国建设行业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提出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孙劲峰[4]引入了信用监管的理论,阐明了监管效应、存在问题和完善路径。张彦春等[5]立足于信用机制,从法律法规、信息传递、信用评级与失信惩罚4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郭树荣[6]阐述了建立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并从明确内容、建立组织、构建制度、建立法制环境4个方面论述了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1.2.2 建筑信用理论研究

在信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进行了包括系统动力学、博弈论、信用链模型、经济学原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其中关于博弈论的研究和应用最为丰富。

黄安永等[7]以“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为例,分析了建筑企业的合作问题。王雪青等[8]建立了委托代理模式下的博弈模型,得出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以及关键因素对博弈双方的影响;得出通过提高监理方的失信惩罚成本,可以有效地减少监理方的失信行为的发生。王雪青等[9]在有限理性视角下构建建筑市场监理过程中业主、监理方和承包商的三方博弈模型,指出相对于一般惩罚策略,与监理方、承包商以往信用记录相关的动态惩罚策略有效地抑制了博弈演化过程中的波动性。苑宏宪等[10]构建了政府监管部门与注册执业人员之间的静态博弈,引入经济惩罚与社会福利两变量,解释了在建筑产业快速发展时期不良行为频发而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其他方面,王孟钧等[11]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具体论述了系统演进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制度效率理论、机制设计理论、政府监管理论等理论。王孟钧等[12]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借助计算机仿真分析,对建筑市场信用系统的构成、内在机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刘静等[13]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信息不对称的数学模型。

1.2.3 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和信用评价方法研究

随着建筑信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和建筑业信用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如何对建筑企业进行客观有效的信用评价成为政府和学者面对的关键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提出的信用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物元分析、改进的TOPSIS方法、模糊物元模型、模糊软集合理论、模糊语言偏好评价模型、数据挖掘等。在信用评价体系方面,学者们建立了针对业主、施工企业、代建企业、执业资格人员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上述方法进行信用评价,如表1所示。

表1 有关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1.2.4 实际问题探究

除了上诉3个方面以外,学者们还针对建筑业中的一些具体的失信行为和举措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如郝生跃等[21]研究了拖欠工程款现象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杨云莹等[22]通过承包商和业主的行为选择博弈论述了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

2 我国建筑企业信用平台建设的发展现状

2014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在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与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立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动态记录了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市场和现场行为,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研究、试行开展社会信用评价。在该意见指导下,2015年3月,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办法>的通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供各省(市)参考;很多省(市)也制定了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

2.1 各省市信用评价办法的指标体系逐渐趋同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建筑企业信用评价方法,本课题组与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合作,前往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9个经济最发达的省市建设厅进行调研。经过分析,建筑业协会和各省市出台的信用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

建筑业协会和9个省市的信用评价体系大都是在2014年和2015年颁布或修订,2013年颁布的北京、河北和2012年颁布的深圳都在进行评价办法的修订,最晚2016年公布。除了浙江省的评价体系全部由惩罚扣分项组成以外,其余8个省、市指标体系中均包含企业综合实力、奖励加分和惩罚扣分3个部分。虽然不同省市的一级指标差异很大,不过大部分省市的二级指标中都基本包含了建筑业协会规定的各项二级指标。

从指标体系的修订过程来看,所有省市在修订新办法的过程中都吸取了其余省市可借鉴的做法,整体上来看不同省市的指标体系有趋同的趋势,多数修订都增加了评分分级的内容。这也增加了将来进行全国统一开展信用评价工作的可行性。

从差异上看,不同省市对违规惩罚的扣分力度有所不同;部分省市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需要推行的新政策,如河北省的最新评价体系中包含20分值的实名制执行情况。

表2 建筑业协会和各省市出台的信用评价体系

2.2 各省市在信用评价相关方面进行了改进

表3是各省市信用评价办法中对评价周期、信用评价结果是否纳入评标、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等方面的规定。

(1)在评价周期方面。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福建省率先实现了信用评价的动态评分,每天都会更新;其余省、市的评价周期为一年。

(2)是否纳入评标方面。北京市、河北省、江苏省、福建省都有明确的规定强制要求将信用评价结果纳入综合评标法的评分体系,信用评价结果占综合评标总分的比例在5%~20%之间,其余省、市则没有强制规定。

(3)在激励惩罚机制方面。大部分省、市都规定了针对信用评价结果的奖励机制或惩罚机制。具体办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差异化管理,对信用优秀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简化行政流程,对信用较差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加大检查力度;二是经济奖励或制裁,对信用优秀的企业适当降低其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资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的比例,对信用较差的企业则提高比例;三是取消投标或中标资格,主要针对信用等级为最低级别的企业。

2.3 针对建筑业从业个人信用评价办法开始出台

目前,各主要省、市都制定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办法;而在对主要建筑业从业人员(注册建造师和总监理工程师)的信用评价方面,大部分省、市还未出台相应的政策。目前已经出台建筑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办法的省、市有北京市和广州市;其中,北京市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办法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方法完全一致(《关于印发<北京市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及注册建造师市场行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京建法[2012]26号);而广州市则单独出台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诚信综合评价办法》(穗建筑[2014]1389号),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比重也与建筑企业的不同。可以推测,在未来新方法的修订中,针对建筑业从业个人的信用评价方法将会是重要改进方向之一。

表3 各省市信用评价办法中评价周期、评标比重、激励惩罚机制的规定

3 未来研究趋势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有关建筑信用的研究正从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向评价体系研究和评价方法过渡。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研究动态,结合对建筑企业信用平台建设的政府调研,提出以下研究趋势。

3.1 对信用评价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整合

从简单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到BP神经网络模型、物元分析等,学者们不断丰富、探索可用于信用评价的新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信用评价方法的改进不能脱离实际,应着力探索如何科学地借助模糊数学等工具将定性的主观判断进行量化的简单易用的方法。

3.2 对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类别、分行业的细化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各省市信用评价办法中的评价体系基本都包含了建协[2015]4号《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办法》中的各项指标,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针对全体建筑企业笼统的评价体系改进空间已经不大了,而针对单一行业和单一市场主体的细化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比如对监理、建设单位的信用评价等。

对信用评价体系进行改进时还应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比如实际颁布的信用评价办法中,大多数省市都设置了不良信息扣分项,这在理论研究中是很少出现的。鉴于扣分项对企业的巨大激励作用,未来对评价体系的改进应该加上对不良信息扣分的内容。应明确不良信息扣分项的扣分标准,避免采用模糊的定性的语言,将扣分标准量化,提高可操作性,并加强对违法、违规等不良信息的检查力度。

3.3 从企业信用评价向个人信用评价过渡

目前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针对不同的企业建立了多套评价体系。未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征信方面。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是建筑市场行为主体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一级注册建筑师18677人,注册监理工程师116677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03809人。其执业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建设行业的科学发展,但仍存在部分执业资格人员信用缺失或信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各省市也在推进个人信用评价的工作,随着政府对个人信用的重视,对于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对个人信用评价的研究应聚焦于不同执业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和企业信用评价相结合。企业和执业人员既是独立的两套信用评价体系,又应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加强对员工信用的监督。

3.4 企业信用平台的信息整合和用途多样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跨省承包的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实际管理方法并不是其注册管理方,很多信用信息出现缺失。并且,如果一个企业在很多省、市都承揽工程,那么所有省、市都要为其建立信用档案,这会造成严重的效率低下。

(1)呼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尽早出台统一的信用评价办法,在此之前,各省市应尽量多参考其余省市的评价体系,使各省市的信用评价体系趋同。

(2)加强各方数据、信息的整合。数据和信息的整合有4个层面:一是企业、项目和个人信用的关联;二是项目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竣工备案等各阶段信用的动态综合评价;三是信用评价与质量、安全、合同履行等专项工作检查的整合;四是各地区信用评价体系的兼容互认。

(3)实现信用评价结果的用途多样化。企业信用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人力。如果能将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用途多元化,就能使企业信用评价这项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各省市将企业信用评分强制纳入综合评标得分中,使企业信用评价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盈利,激励建筑企业遵守法律规定。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1996~2006年的50篇建筑业信用管理文献的分析,对我国建筑业信用管理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建筑业信用管理共有五大研究内容,分别是建筑信用基础研究、建筑信用理论研究、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方法和实际问题探究。我国建筑业信用的研究方向正从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向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转变。同时,结合政府调研的结果,提出了未来建筑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趋势。

[1] Mok,K. Y.,G.Q.Shen and J.Yang."Stakeholder management studies in mega construction projects: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5,33(2):446-457.

[2] 崔 阳,陈勇强,徐冰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工程管理学报,2015(2):76-80.

[3] 全 河.建筑市场监管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J].建筑经济,2007(6):11-15.

[4] 孙劲峰.建筑市场信用监管——理论·实践·前瞻[J].建筑经济,2007(10):5-8.

[5] 张彦春,王孟钧.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0):49-52.

[6] 郭树荣.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体系建设[J].建筑经济,2005(11):18-20.

[7] 黄安永,郑明标.从“囚徒困境”看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54,127.

[8] 王雪青,范志清.在委托代理模式下建筑市场监理方信誉控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339-340.

[9] 王雪青,朱丽娜,杨秋波.建筑市场监理过程中失信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02-207.

[10] 苑宏宪,王雪青.建筑市场注册执业人员激励机制与监管博弈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5.

[11] 王孟钧,陈辉华,刘少兵.建筑市场秩序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J].建筑经济,2007(8):48-50.

[12] 王孟钧,彭 彪,陈辉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市场信用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5(5):409-411.

[13] 刘 静,毛龙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机理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28-30.

[14] 孙 鹏,施海球,倪立芬.基于AHP的施工企业信用标准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06(S1):40-42.

[15] 傅鸿源,彭天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159-161.

[16] 范志清,王雪青,李宝龙.基于物元分析的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9,23(7):41-45.

[17] 乌云娜,林 平,陈文君.改进的TOPSIS模型在代建人信用评价中的运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5-82.

[18] 陈杨杨,王雪青,孙 慧,等.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228-232.

[19] 苑宏宪,王雪青.基于模糊物元理论的注册建造师执业信用综合评价[J].工业工程,2014(1):66-71.

[20] 赵丽丽,王雪青,陈 超,陈杨杨.基于模糊语言偏好的工程监理信用评价[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5(3):154-160.

[21] 郝生跃,刘玉明.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83-88.

[22] 杨云莹,任玉珑.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7(13):163-164.

Research of Credit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WANG Xue-qing,CHEN Zhan,XIA Ni-ni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E-mail:giftcz@126.com)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credit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this study reviews the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of credit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rough datab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research of credit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cus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credit,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onstruction credit,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credit,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redit and practice explosion. The research focus turns from basic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study to evalu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results,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credit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such as improving and integrating of credit evaluation methods,classify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by industry,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credit evaluation instead of corporate credit evaluation,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enterprise credit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dustry;credit management;literature analysis;research trend

F426.92

A

1674-8859(2016)06-001-06

10.13991/j.cnki.jem.2016.06.001

王雪青(1965-),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建筑市场信用;

陈 湛(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市场信用;

夏妮妮(1988-),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市场信用。

2016-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31006、71172148);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项目(2015GFW-0274).

猜你喜欢

企业信用建筑业信用
扬州市稳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企业信用修复
泰州市推行企业信用修复全链条服务模式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涉军”企业信用评论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