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

2017-01-06李娟

未来英才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李娟

摘要:好的导语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用适当的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设计导语;情景朗读

一、设计导语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如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用适当的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来。①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兴趣。”导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教学《童趣》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童年生活趣味无穷,至今记忆犹新,有谁伸长脖子看帐中蚊子飞舞看得脖子都僵硬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清代文学家沈复就有这样的经历。想知道为什么吗?阅读《童趣》一文就知道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②导语可以打破学生对新教材、新内容的陌生感、疏远感。导语往往采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见闻,尽量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使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使疏远的变成亲近的,以增加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和信心。③好的导语能揭示文章主旨。课堂教学的导语往往开门见山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课文的主旨,并以此来明确提出本堂课的新任务。 或者从介绍背景谈起,或者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片断或重要问题,以此为焦点和出发点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

好的导语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长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在情景中朗读

朗读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学好初中语文学基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学生不愿张口,或张口就错,这样的朗读是不能满足初中语文学习的需要的。 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创造灵活多样的朗读情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演读配合。所谓“演读配合”其一就是要边读边演,通过表演简单的舞蹈、舞台动作,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会,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一般适用于简短的诗歌,即《金色花》、《纸船》等课文;其二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或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适合童话故事式的课文,例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课文。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课本剧的情景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动作表情并茂法。“动作表情并茂法”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的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学生为了能够读清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动作表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去创造朗读的情景和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 修养。

三、改变传统观念,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平台。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借以消除师生隔阂,激活气氛,从而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免于受制于课本静态的资源信息,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当然,更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见解是正确还是错误,抑或是多么的幼稚,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不能有任何的轻视冷落,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封闭,无法构建互动平台,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四、教师要设计一个研究性的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教师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上尽量安排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学生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喻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