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螳螂

2017-01-05赵莹

快乐作文·高年级 2016年12期
关键词:前爪凯旋蝗虫

赵莹

我捉到了一只螳螂。它一身绿色,头是三角形的,两只眼睛又大又灵活,有六只脚,最厉害的是那对前爪。螳螂的前爪分为两节,又长又粗,上半节是强有力的臂,下半节是带齿的利爪。螳螂肥大的肚子上长着两只镶着黑点的绿翅膀,这两只翅膀给它增添了英武的气势。

我用一根小棍逗它,哪知它弯曲的前爪猛然向前一伸,紧紧地抓住了小棍。我想用手把小棍夺回来,可它却用一只前爪钩住不放,另一只前爪腾出来抓我的手,要不是我躲得快,险些被它抓住。我这才知道螳螂的前爪是多么厉害!后来,我小心地转到它身后,从后边向它袭击,不料它却转过头来,眼睛紧盯着我,我晃晃脑袋,它的头也跟着摆动。真没想到,螳螂的头这么灵活!

第二天,邻居小冬拿来一只蝗虫,想看它吃不吃。于是我把蝗虫放在桌子上,蝗虫一蹦,正好跳到了螳螂的面前。说时迟那时快,螳螂的前爪用力一抓,紧紧地钩住了蝗虫的身体。蝗虫极力挣扎,可是怎么也逃脱不了螳螂的铁爪。只见螳螂先咬蝗虫的翅膀,咔嚓咔嚓几下子翅膀就掉了。紧接着,螳螂转过头来咬住蝗虫的脖子,不一会儿,蝗虫的脖子上就出现了一道深沟,渐渐失去了抵抗力,奄奄一息了。螳螂松开爪子,昂起头,迈开大步,好像一位凯旋的将军。我禁不住高兴起来,为它吃掉了一只害虫而祝贺。转念一想,既然螳螂是消灭害虫的能手,我就应该放了它,于是……

大家看到的这篇作文,是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的一篇观察习作。你们以为我这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其实是经过两次修改,写了三稿才成功的。尤其在结尾句上下功夫最大。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修改的吗?下面就回顾一下我的写作过程。

我的第一稿写成时,共写了三段。第一段描写了螳螂的静态特点——大的眼睛、锯齿般的前爪、肥大的肚子、英武的架势。第二段写了它的动态特征——厉害、灵活。第三段细致地描述了螳螂吃蝗虫的过程。我阅读了一遍,觉得挺生动的。可又一想:老师经常说写文章不仅中心要明确,中心还应深刻。而我的初稿只是说明了螳螂吃虫有趣,可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外形、动作、吃虫挺有趣,中心思想太浅了,不管写得多么精彩,也不能算是好文章。原来的结尾句只是写“螳螂松开爪子,昂起头,迈开大步,好像一位凯旋的将军”。我开始不满意这个结尾了。它为什么凯旋?是因为它吃掉了一只蝗虫。我为什么称赞它呢?因为它消灭了一只害虫,为人民除了害。这样一想,我的高兴不在于它吃蝗虫的动作有趣了,而在于它动作的意义了。想到这儿,我在原结尾后面加了一句话:“我禁不住高兴起来,为它吃掉了一只害虫而祝贺。”修改后的第二稿完成,一句话的增加,立意上也上了一层台阶。

我又大声地朗读了一遍,还挺满意的。但当我抬头看了看用一根线死死地拴在桌子上的螳螂无精打采的样子,我的脑子又转开了:既然螳螂是大家公认的益虫,我就应该保护它,而我又是怎祥保护它的呢?捉了它,拴住它,养着它,这些都限制了它的自由,它只能去消灭人们捉来的害虫,而再也不能去自由自在地捕捉害虫了。这样一想,我对我的行为产生了怀疑,觉得应该拿出行动,放了它才对。于是,我恋恋不舍地解开了这个“枷锁”,目送着它飞向了蔚蓝的天空。经过这样的思考和行动,我又把习作的结尾作了修改,写出了第三稿,立意又深了一层,我不仅认识到螳螂是益虫,而且用行动保护了益虫。

回想我这两次修改习作的过程,我感到我的成功在于反复的修改,老舍爷爷说过:“要勇敢地写出来,不成功,就勇敢地扔掉。”作家都修改自己的文章,我们的习作就更需要修改,多改就能成功。

猜你喜欢

前爪凯旋蝗虫
三头鹰龙失去的第三指
【渔歌子】白衣凯旋归
点点
你知道“凯旋门”的来历吗?
蝗虫果腹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蝗虫
钻洞穿山
未来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