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及其对中国男子跳远技术发展的启示——以第15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

2017-01-04王国杰陈志婷郑富强苑廷刚李爱东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步步质心踏板

王国杰,陈志婷,郑富强,苑廷刚,李爱东,林 洪

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及其对中国男子跳远技术发展的启示
——以第15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

王国杰1,2,陈志婷3,郑富强4,苑廷刚1,李爱东1,林 洪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二维录像解析,对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决赛助跑最后2步至起跳离板瞬间的位移、速度和角度等参数进行研究。探讨当前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踏板前准备阶段及起跳环节技术特征,归纳和总结当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并为我国运动员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论:1)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均具备较好的助跑水平速度能力,以及起跳过程中较强的垂直速度转化能力。虽然我国运动员具备较好的水平速度能力,但是垂直速度生成和转化不足。2)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最后2步动作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倒数第2步质心下降幅度大,最后1步步长较短,摆动腿动作幅度小,踏板积极等方面,这有利于获得垂直速度和形成良好的起跳准备姿势。我国优秀运动员虽然最后2步的动作结构与世界优秀选手趋于一致,但在动作幅度和动作效果上还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存在差距。3)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踏板和起跳动作积极,起跳过程中起跳腿退让收缩能力强,摆动腿摆动速度快。我国运动员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接近,但起跳能力和摆动腿摆动能力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建议:1)我国运动员在发展助跑速度的同时,应注重速度能力提高与起跳能力发展的共进性。2)对于具备良好水平速度能力的我国运动员来说,可以将加大最后2步身体质心的下降幅度以及缩短最后1步步长作为提升垂直速度的途径。

男子;跳远;起跳技术;世界田径锦标赛

1 前言

20世纪,我国部分优秀教练员在遵循跳远项目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运动员身体特点,在训练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内容方法体系,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男子跳远水平,并多次在亚洲比赛中获得奖牌,奠定了我国男子跳远在亚洲的领衔地位。但整体成绩一直在8.00 m左右浮动,并且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差,运动员往往是“昙花一现”式地出现最好成绩,随后便很难再次攀登职业生涯巅峰,暴露出训练体系的不足和缺陷。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田径项目在训练指导思想上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优秀运动员出国训练,并将国外高水平教练引进中国,给我国传统训练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训练理念的革新。在新的训练理念指导下,我国运动员技术逐渐与国际优秀选手接轨,仅2014年我国就有7人取得8.00 m以上成绩,且最好成绩达到8.47 m,并逐渐形成集团优势;2015年5人达世界锦标赛参赛标准,参赛的3名运动员全部进入决赛,并获得1枚铜牌,创造了我国男子田赛项目世界大赛进入决赛最多人次的历史,但是成绩仍与优秀选手存在差距。因此,对当前世界以及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进行研究,认清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对我国男子跳运动员备战里约周期的技术调整和优化都大有裨益。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决赛前5名运动员(排除3名中国运动员)和资格赛B组亨德尔森·杰夫(表1)以及2015年国内7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表2)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定义为:1)北京田径世锦赛组;2)国内优秀组。

2.2 研究方法

采用二维分段录像解析法。在比赛现场2层看台采用二维定点录像法,利用1台拍摄频率25 Hz(解析50 field/s)的Sony DCR-TRV75E摄像机拍摄倒数第2步至起跳离地后1.5 m的技术动作,拍摄距离45 m左右,拍摄高度35 m左右,摄像机主光轴与助跑跑道方向垂直,拍摄范围为6 m(图1)。赛后在拍摄范围内的助跑道中轴线上放置标定二维框架,X轴为助跑方向,Y轴为垂直方向,长度均为1.20 m(该拍摄环境与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国际运动生物力学测试队一致[27],均是在看台上进行的俯拍)。

图 1 拍摄现场布置图

选取松井秀治人体模型,采用Dartfish 7.0视频图像快速反馈系统和Peak motous 9.0对技术录像进行二维解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Butterworth滤波处理,截断频率为6 Hz,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技术参数。

表 1 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国外优秀运动员具体信息

注:PB为个人最好成绩;SB为赛季最好成绩;Q为资格赛成绩,下同。

表 2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具体参赛信息

注:研究方法均为二维录像解析法,拍摄距离均在35 m左右,拍摄范围为助跑最后2步至起跳离地后1.5 m,摄像机高度1.22 m,拍摄频率25 Hz,解析软件Peak motous 9.0,截止频率6 Hz。

表 3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步长与步速参数

注:*表示①与②相比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表示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下同。①数据源自本表1~6共6名国外优秀运动员;②数据源自2015年清华精英赛、上海钻石联赛、鸟巢大奖赛和北京田径世界锦标赛我国7名优秀跳远运动员共16次试跳技术(二维录像解析)报告,下同。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n=22)并利用Excel 2007和Origin 9.0进行图表的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助跑最后2步步速与步长特征

3.1.1 最后2步步速特征研究

已有实验研究证明,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96),并且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占的比重高达70%[1,6,15]。由表3可知,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倒数第2步、最后1步速度分别为10.70±0.27 m/s和10.42±0.24 m/s,倒数第2步速度高出我国运动员0.04 m/s,而我国运动员则在最后1步步速上高出国外运动员0.15 m/s,但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我国运动员水平速度能力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在最后2步保持速度的能力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最后2步均速与踏板(r=0.674,P<0.01)、最大缓冲瞬间(r=0.445,P<0.05)和离板瞬间3个时相的水平速度(r=0.481,P<0.05)以及腾起初速度(r=0.526,P<0.01)和成绩(r=0.575,P<0.01)均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说,良好的助跑速度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这也是我国跳远形成集团优势的基本前提。

3.1.2 最后2步步长特征研究

运动员若想取得理想且有效的成绩,就必须在规定的距离内达到相对较高的助跑速度,并准确无误地踏上起跳板。但速度与准确性很难达到完美的结合与统一,在运动实践中往往是顾此失彼,因此,运动员就必须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权衡,在踏板前产生一些技术结构上的变化,尤其是最后2~3步步长和质心高度的变化,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多数研究已经指出,最后2步步长应呈“大-小”节奏[17],认为这对获得有益的起跳准备姿势和加快起跳速度有利。但步长差值处于怎样的范围是相对合理的,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个范围区间,如10~15 cm[7]、10~20 cm[2]、30~40 cm[9,10]和70 cm[20]左右。苑廷刚等人[16]在对国内、外跳出8.00 m以上的22名运动员的研究中得出,步长差值在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离散程度较大,其变化范围在3.40%~17.70%之间,但整体上有随运动成绩的提高而增大的趋势。

表3显示,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最后2步步长均符合“大-小”节奏,最后2步步长差值为0.33±0.10 m(13.47%),而我国运动员步长差值则相对较小,仅为0.15±0.16 m(6.3%),与本届世界锦标赛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运动员倒数第2步步长相对较小,而最后1步又相对较大,整体上最后2步步长趋于接近。20世纪,由于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教练员在训练中提出助跑最后阶段应减小动作结构的变化,以一种跑向起跳板的姿态进行起跳,从而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的训练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因此带来诸如起跳准备不足、踏板准确性不高和起跳不充分等问题。通过相关分析并未发现最后2步步长差值与步速差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281,P>0.05),换言之,较小的最后2步步长变化并没有显著性的减小水平速度的损失,可见传统的训练理念和当前的运动员的实际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当下,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已经接近,部分甚至超过国外优秀运动员,因此,是否可以损失部分水平速度来换取相对充分的起跳,在新时期应值得我们考虑。

3.1.3 质心高度变化特征

Graham-smith等[22]、Adrian Lees[25]、Hay等[23]对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运动员身体质心的最低点出现在踏板瞬间,认为这有利于延长垂直做功距离,加大蹬伸垂直力值。本研究发现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身体质心下降总量与着板(r=0.434,P<0.05),最大缓冲(r=0.546,P<0.05)和离板瞬间(r=0.505,P<0.05)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相比之下,我国优秀运动员平均0.10±0.02 m的下降量,低于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0.13±0.02 m的平均水平,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对身体质心下降量的结构分析时发现,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倒数第2步下降量占下降总量的77.44%±2.56%,高于我国优秀运动员的60.57%±10.20%(P<0.01)。其中,倒数第2步质心下降率与最大缓冲和离板瞬间垂直速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7、P<0.01和r=0.532、P<0.01。整体上,我国多数运动员身体质心下降较为平缓,2步节奏趋于平缓,即动作结构变化相对较小,为起跳准备不充分;相反,当前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身体质心下降比较明显,尤其是在最后1步着地瞬间身体质心高度已经达到或者接近最低点,而最后1步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图2、图3),质心高度相对平稳,甚至呈逐渐升高态势,为起跳准备较为充分。

表 4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身体质心高度、支撑和腾空时间、踝关节速度以及膝关节角度特征

3.1.4 最后1步支撑和腾空时间特征

最后1步支撑时间上,国内、外运动员无显著性差异,均为0.10±0.01 s;而腾空时间上,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为0.07±0.01 s,小于我国运动员的0.09±0.01 s。相关分析发现,最后1步腾空时间与最后1步步长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58、P<0.01,可见,我国运动员最后1步偏大与最后1步腾空时间有关,也表明我国运动员起跳腿下压积极程度较国外运动员差。

3.1.5 最后1步踝关节速度特征

我国学者骆建[3]、谢慧松[14]在对男子短跑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优秀运动员在途中跑着地瞬间踝关节水平速度为1.15 m/s,往往成绩越好踝关节速度越小,即向后“回扒”的速度越快;而在跳远中,由于准备起跳动作的存在,运动员下压着地动作略显消极,Adrian Lees等[25]在对部分美国男子跳远运动员27次(7.67±0.21 m)成功试跳的研究中发现,踏板瞬间踝关节速度平均为3.26 m/s,成绩较好的10次(7.87±0.11 m)试跳则为3.19 m/s,表明优秀运动员踏板动作更为积极。

图 2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过程中身体质心高度、摆动腿膝角以及摆动腿与X轴夹角特征示意图

图 3 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和起跳技术全景图

由表4可知,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踝关节水平速度在最后1步着地和起跳踏板瞬间分别为2.83±0.66 m/s、3.03±0.40 m/s和2.96±0.91 m/s、3.49±0.85 m/s,整体上踏板瞬间踝关节“回扒”速度较最后1步有所减慢,但世界锦标赛运动员增值仅为0.20 m/s,远小于我国运动员的0.52 m/s,并且本研究的6名运动员中有3名运动员踏板踝速小于最后1步,表现出较强的髋、膝关节伸展和回扒能力,如亨德尔森、波利扬斯基和门可夫等。经相关分析发现,踏板瞬间踝关节速度与最后1步步长呈显著性正相关(r=0.465,P<0.05),与着板角呈显著性负相关(r=-0.762,P<0.01),即踝关节“回扒”越消极,最后1步步长则越大,着板角也就越小。

3.1.6 最后1步摆动腿膝角以及离地瞬间与水平角面夹角特征

短跑技术中对摆动腿的技术要求是:后蹬离地以后,摆动腿顺势折叠,足跟靠近臀部,并在垂直支撑阶段达到最小值,这有利于缩小摆动半径,减小转动惯量,加快前摆速度。文献表明[4,11,14],贝利、刘易斯等优秀短跑运动员在该时刻摆动腿膝角为25°~27°。由表4可知,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我国运动员最后1步摆动腿最小膝角分别为57.89°±5.47°和59.97°±10.21°,均高于短跑运动员2倍以上,从图2和图3中可看出,运动员摆动腿小腿与地面接近平行,脚尖近乎靠近地面,与短跑摆动技术相比有很大差距。

另外,最后1步离地瞬间摆动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反映运动员前摆动作的幅度和积极程度,优秀短跑运动员该时刻角度基本在15°[11]左右,有些运动员甚至摆至水平面,表4中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我国运动员该时刻角度分别为22.83°±4.03°和21.60°±6.01°,也大于短跑运动员。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最后1步摆动腿最小膝角与最后1步离地瞬间摆动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507,P<0.05),而最后1步离地瞬间摆动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又分别与最后1步步长和最后1步腾空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658,P<0.01和r=-0.577,P<0.01)。也就是说,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1步摆动腿技术呈现出与短跑运动员迥然不同的技术风格,完全是出于专项需要的考量,目的在于缩短步长加快上板节奏。

3.2 起跳技术研究

3.2.1 起跳过程中水平和垂直速度特征

起跳动作看似短暂,约0.10~0.12 s左右,但却被着板、起跳腿膝关节最大弯曲、垂直支撑和离板4个时相划分为着地缓冲、转化和蹬伸3个紧密相连的阶段,不同时刻的速度变化会对后续环节产生影响,进而对决定成绩的抛射因素产生作用。

由表5可知,水平速度自踏板瞬间就开始下降,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我国运动员整个起跳过程中水平损失量分别为1.03 m/s和1.07 m/s;垂直速度则相反,增长值分别为3.52 m/s和3.21 m/s,本研究中,水平速度损失与离板瞬间垂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0.829,P<0.01)。也就是说,垂直速度的增长往往伴随着水平速度的损失,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另外,水平速度损失还与腾起初速度(r=-0.801,P<0.01)以及成绩(r=-0.530,P<0.05)呈负相关关系,即在踏板瞬间水平速度相当的情况下,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越小,对腾起初速度的获得越有利,进而为取得较好的成绩奠定基础,可以说,水平速度的损失是一柄双刃剑。

表 5 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速度变化和腾起角度特征

注:TD为踏板瞬间,MKF为最大缓冲瞬间。

虽然水平速度的损失对垂直速度的转化和获得有利,但过大又会对腾起初速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其损失比例应处于一定的合理区间,Timothy等[29]、Adrian Lees等[25]和章碧玉等[18]的研究指出,水平速度损失率在10%~15%之间是相对合理的起跳技术数。相比之下,我国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率较为合理,与当前世界优秀运动员一致。

由表5可知,我国运动员垂直速度在踏板瞬间为-0.04±0.18 m/s,低于本届世界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0.11±0.26 m/s(P>0.05),但是,最大缓冲以及离板瞬间均显著性的低于本届世界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差值分别为0.77 m/s(P<0.01)和0.46 m/s(P<0.01)。分析发现,最大缓冲和离板瞬间垂直速度与决定跳远成绩的腾起角度呈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91、P<0.01和r=0.944、P<0.01,腾起角较低一直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男子跳远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这与垂直速度不足息息相关,前文已经指出,垂直速度与踏板前身体质心下降量有正相关关系,而我国运动员踏板前身体质心下降量却相对较小,并且绝大多数是在最后1步下降得最多,致使踏板瞬间垂直速度达到负值,即便是在退让收缩阶段产生了垂直速度,也不得不对负值速度进行代偿,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垂直速度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垂直速度的提升。

Adrian Lees等[25]和Seyfarth等[28]研究发现,优秀男子运动员64%~69.8%的垂直速度是在踏板至最大缓冲阶段获得,但由表5可知,我国运动员踏板至最大缓冲瞬间所获得的垂直速度仅占总垂直速度的60.24%±9.35%,显著低于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77.66%±4.29%的平均水平(P<0.01),也进一步表明,我国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中的离心收缩能力不足,制约了身体质心的快速上升,对腾起垂直速度的获得不利。

3.2.2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特征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是决定腾跃距离的关键技术参数,有文献表明,刘易斯和鲍威尔在先后跳出8.90 m和8.95 m的世界纪录时,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分别为10.24 m/s、9.81 m/s和18.3°、23.1°。由表5可知,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我国运动腾起初速度分别为9.68±0.30 m/s和9.76±0.37 m/s,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在腾起角度上,我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8.98°±1.94°的平均水平,低于本届世界锦标赛优秀运动员3.04°,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Bridgett等[21]研究认为,腾起角随助跑速度的加快有减小的趋势,本研究发现,腾起角与最大缓冲和离板瞬间水平速度呈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22、P<0.01和r=-0.513、P<0.05。当前,我国运动员水平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已经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但与高速助跑相对应的快速起跳能力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和迟缓,使得垂直速度和腾起角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2.3 着板角、起跳角、膝关节最大缓冲角和摆动腿角速度特征

着板角的大小可以反映踏板瞬间身体质心与着地点之间的距离,过小会造成过多的水平速度损失,而过大又会产生前旋,对垂直速度的获得不利。费歇尔模式认为,其区间应在64°~69°之间,Bridgett等[21]研究发现,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该值有减小的趋势。由表6可知,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我国运动员着板角分别为62.18°±2.92°和63.24°±3.14°,略低于费歇尔模式的标准,但经相关分析并未发现其大小与助跑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反而与踏板瞬间踝关节水平速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762,P<0.01),即踏板瞬间踝关节下压“回扒”速度越快着板角就相对较小,就越有利于取得相对有利起跳的身体姿态。

起跳角的大小体现了蹬伸时机的优劣,对起跳离板时能量的转化和人体运动轨迹的变化有影响,文献表明,起跳角为73°~76°时能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从表6可知,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及我国运动员起跳角分别为66.93°±3.12°和65.44°±2.31°,均低于文献中标准,相关分析发现其与踏板水平速度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r=-0.471,P<0.05)。

表 6 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角度特征

膝关节最大缓冲角是运动员由退让收缩转为克制性收缩的标志点,研究指出,该角不应低于130°,否则不能获得足够的垂直支撑力矩,进而延长缓冲时间。从表6中可知,研究对象膝关节最大缓冲角基本上在140°左右,较为合理。

一个完整的起跳环节是由起跳腿的着地支撑、缓冲和蹬伸以及摆动腿的快速前摆构成。刘新兰等[5]在研究中指出,由摆动腿的转动惯量而产生的蹬伸力值占总用力值的36.7%,孙璞等[8]、张辉[19]、王德平等[12]和吴永宏等[13]研究发现,快速积极的摆动腿动作对加快着板速度,增大着板角和缓冲阶段垂直速度,减小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和起跳时间有利。从表6中可以看出,本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国外优秀运动员摆动腿平均角速度基本在800°/s以上,高于我国运动员的781.75±61.46°/s,但未见差异性;相关分析发现,摆动腿角速度与成绩(r=0.473,P<0.05)、最大缓冲(r=0.559,P<0.01)和离板(r=0.716,P<0.01)瞬间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r=0.693,P<0.01)和水平速度损失(r=-0.947,P<0.01)均具有相关关系,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3.3 对我国男子跳远技术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文的运动学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动员在最后2步水平速度以及踏板至离板环节的起跳技术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男子跳远形成集团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值得肯定和继续发扬的。其中,较高的助跑速度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运动员在助跑中动作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尤其是踏板前准备阶段动作结构变化较小有关,虽然对保持和提高水平速度有利,但却因对起跳准备不足,使得垂直速度的获得相对有限,进而制约了腾起角度的获得,最终影响整体成绩的进一步提升。相比之下,我国运动员的主要不足主要有:

1.我国运动员踏板前身体质心下降量相对较小,平均为0.10±0.02 m,这对延长垂直加速距离不利。为此,我国运动员采取了在踏板瞬间使身体质心达到最低点的措施来弥补垂直加速距离上的不足,使得绝大多数运动员身体质心垂直速度在踏板瞬间为负值,平均为-0.04±0.18 m/s,因此,即便是在起跳过程中生成较大的垂直速度,也因代偿踏板瞬间的不足而所剩不多,这对于本身快速起跳能力就相对不足的中国运动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国外运动员多数在倒数第2步已经达到甚至接近身体质心最低点,虽然会产生一定的水平速度损失,但却为垂直加速奠定了基础,最后1步则有相对较为充裕的时间为形成良好的起跳准备姿势做准备。

2.国外运动员在最后1步着地至离地瞬间摆动腿(也即起跳腿)已出现较为明显变化,屈膝和前摆的幅度相对缩减,这对缩短最后1步步长、加快上板速度和增大着板角都极为有利,虽然我国运动员也具有相似的技术特征,但踏板瞬间踝关节速度和腾空时间高于国外运动员,平均为3.49±0.85 m/s和0.09±0.01 s,使得最后1步步长和着板角都不尽理想。

3.我国运动员在踏板至最大缓冲瞬间的垂直速度增长率较低,平均为60.24%±9.35%,暴露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面的不足,如何最大程度的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专项化仍旧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世界优秀男子跳远选手无一例外均具备较好的助跑水平速度能力,以及起跳过程中较强的垂直速度转化能力。虽然我国选手具备较好的水平速度能力,但是垂直速度生成和转化不足。

2.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最后2步动作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倒数第2步质心下降幅度大,最后1步步长较短,摆动腿动作幅度小,踏板积极等方面,这对获得垂直速度和形成良好的起跳准备姿势有利。我国优秀选手虽然最后2步的动作结构与世界优秀选手趋于一致,但在动作幅度和动作效果上还与世界优秀男子选手存在差距。

3.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踏板和起跳动作积极,起跳过程中起跳腿退让收缩能力强,摆动腿摆动速度快。我国选手起跳技术尚可,但起跳能力和摆动腿摆动能力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4.2 建议

1.我国运动员在发展助跑速度的同时,应注重速度能力提高与起跳能力发展的共进性。

2.对于具备良好水平速度能力的中国运动员来说,可以将加大最后2步身体质心的下降幅度以及缩短最后1步步长作为提升垂直速度的途径。

[1]程万才.跳远助跑速度变化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2):78-79.

[2]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3]骆建.再论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4):27- 31.

[4]廖爱萍.对中外100 m优秀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44-47.

[5]刘新兰,林森华.跳远起跳速度研究综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59-62.

[6]李钇蓉.对跳远运动员起跳速度与起跳角度的运动学研究综述[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507-510.

[7]钱铁群.跳远助跑最后2步步长变化对起跳诸因素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5):46-53.

[8]孙璞,刘生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31-33.

[9]汤定福.跳远助跑倒数两步步长变化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1995,(3):32-35.

[10]塔巴契尼柯.跳远——现代科学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79,(3):93-96.

[1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42-343.

[12]王德平,任保莲.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5):24-25.

[13]吴永宏,吴小五.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运动对身体重心运动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9):34-36.

[14]谢慧松.中、外优秀男子100 m途中跑运动学研究及模型的构建[J].体育科学,2007,27(6):17-23.

[15]许冠忠,王文浩,丁海勇.中外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46-48.

[16]苑廷刚,黄乐,王国杰.我国现役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关键运动技术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4):28-35.

[17]余长青,李玉章.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苏雄锋跳远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14-117.

[18]章碧玉,吴小五,马明彩.对提高我国跳远成绩有效途径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7,17(3):37- 40.

[19]张辉.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63-65.

[20]詹姆斯·海.优秀跳远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1988,(3):32-35.

[21]BRIDGETT L A,LINTHORNE N P.Changes in long jump take-off technique with increasing run-up speed[J].J Sports Sci,2006,24(8):889-897.

[22]GRAHARN-SMITH P,LEES A.A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long jump take-off[J].J Sports Sci,2005,23(9):891-903.

[23]HAY J G,NOHARA H.Techniques used by elite long jumpers in preparation for take-off[J].J Biomech,1990,(23):229-239.[24]IAT LEIPZIG,OSP BERLIN.Scientifc research project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12th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EB/OL].2015-09-20.http://www.iaaf.org/about-iaaf/documents/research#biomechanical-research-projects.

[25]LEES A,GRAHARN-SMITH P.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last stride,touch-down,and takeof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n’s long jump[J].J Appl Biomech,1994,(10):61-78.

[26]LINTHORNE N P,GUZMAN M S.Optimum take-off angle in the long jump[J].J Sports Sci,2005,23(7):703-712.

[27]MENDOZA L,NIXDORF E.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horizontal jumping events at the 2009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J].New Stud Athlet,2011,26(3/4):25-60.

[28]SEYFARTH A,BLICKHAN R,VAN LEEUWEN J L.Optimum take-off techniques and muscle design for long jump[J].J Experiment Biol,2000,203,741-750.

[29]TIMOTHY J K,JAMES H.Landing leg mo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horizontal jumps[J].J Appl Biomech,1996,(6):334-359.

Take-off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World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Men's Long Jump Technique Development—Taking the 15th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s in Beijing as Examples

WANG Guo-jie1,2,CHEN Zhi-ting3,ZHENG Fu-qiang4,YUAN Ting-gang1,LI Ai-dong1,LIN-Hong1

Mainly adopting literature method and two-dimensional video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men’s long jump run-up last two steps to jump from the plate at the moment of displacement,velocity and angle parameters in final match of 2015 Beijing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and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features between preparation phase before take-off and take-off links of the current elite 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world,aims at induc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technical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excellent athletes,and provides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our athletes’ technical improvement.Results show that:1) Outstanding male long jump athletes in the world,without exception,has better horizontal approach speed ability,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of strong vertical speed during takeoff.Although the level of China's athletes have better horizonzital velocity ability,but the lack of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vertical velocity.2) The World outstanding male athlete of the last 2 step movement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mainly in the penultimate step 2 centroid big decline,the last step length is shorter,the swinging leg small range of motion,positive pedal,etc.This is good for vertical velocity at take-off and form a good preparation to obtain good posture.Although our athletes’ structure of last two steps in line with the world's best players,but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motion effects are still have gaps with world elite athletes.3)World elite male athletes pedal and take-off movement actively,in the phase of take-off leg yield contraction ability is strong,swinging leg swing speed is fast.Our athletes’ take-off technique are close to the world's top athletes,but the ability of jump and swing leg still have gaps and shortcomings.Conclusions:1) While China's athlet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n-up speed,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jumping ability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2) For these Chinese athletes who have better run-up velocity can try to increase the decline height of center of mass in the last two steps of the body and shorten thelength of last step as a way to ascend vertical velocity.

men;longjumpers;take-offtechnique;worldchampionship

1002-9826(2016)05-0112-08

10.16470/j.csst.201605015

2015-10-09;

2016-03-27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本16-13)。

王国杰(1992-),男,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田径专项教学与训练和运动能力的测量与评价,Tel:(010)87182520, E-mail:wangguojiede@163.com。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2.闽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3.上海市罗店中心校,上海 201909;4.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3.Shanghai Baoshan Luodi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Shanghai 201908,China;4.Sport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G823.3

A

猜你喜欢

步步质心踏板
重型半挂汽车质量与质心位置估计
基于GNSS测量的天宫二号质心确定
步步追问来写话
基于近邻稳定性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巧求匀质圆弧的质心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钢琴踏板的产生与运用
关于踏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