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林散叶(八十三)

2016-12-31俞剑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国葬大义革命军

■俞剑明/文

史林散叶(八十三)

■俞剑明/文

“民国祢衡”章太炎

余杭章太炎先生与孙中山、黄兴并称“辛亥三杰”。他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鲁迅语),这里的“小学”,实是“文字学”。他读《说文解字》,凡七十余过,“卓然见语言文字之本。”对中国文字音、形、义的认识,当世无出其右。可作为学生的鲁迅先生却认为他“留在革命史上,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到底哪个更强些,暂且不去管他,在风云际会的民国,章太炎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疯”字。

比如,从司马迁、唐宋八大家直到桐城派,逐一被他骂得狗血喷头,还讥讽梁启超“有一字能入史耶?”而章太炎对自己却毫不谦虚:“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

这话够疯癫了吧,可仍是小打小闹,还没能真正体现出他的胆色。在清末的“中国议会”成立大会上,章太炎对该会宗旨猛烈抨击,还当众剪下辫子扬长而去。要知道,尽管当时的满清政府摇摇欲坠,但专制大棒毕竟在手,难怪众人被他的举动吓得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章太炎又在《苏报》上大骂光绪,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当时,其他人只恨爹娘给生得腿短,早撒丫子逃去,只有章太炎稳若泰山,俨然一副谭嗣同第二模样。

章太炎一辈子最恨的人恐怕就是袁世凯了。老袁要称帝,章太炎跑到袁府将东西砸了个稀巴烂,又扒下树皮写上“袁贼”二字,丢入火中烧掉。章太炎素有“民国祢衡”之名,袁世凯怕担负恶名,最终只能忍气吞声。

这就是章太炎,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即便是枪口对胸、铡刀逼来,也不肯缩回脖子、侧转身子逃之夭夭。这种面对权贵不动颜色的超级硬骨头,不能不使人对他的“疯”劲儿平添几分好感。

然而,从表面上看,章太炎想骂就骂、想吼就吼,可他实际上早就算准了。自己的盛名摆在那儿,对方要动刀动枪,必然有相当的犹豫。像骂光绪,对方当时已是个没人疼爱的倒霉蛋,这步棋似险不险;杀国士这样的恶名,曹操一千多年前就不背,袁世凯并不傻,当然也不会去硬扛;至于骂司马迁等古人,对方决不会从坟墓里跳出来与他辩驳;梁启超虽为同时代人,但文人之间至多打场笔墨官司而已。可邹容就不同了,原以为自首后不会怎么样,可惜力薄名浅,刚满二十岁就死于狱中。

如此看来,章太炎虽然表面上“疯”得不轻,但他心里是有数的。他一边恣睢放纵,一边也在掂量着自己的处境,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人,只想找一个自己能打得过的人揍一顿一样。否则,本来气就不顺,再自找些板子,岂不是气上加气?

章太炎墓冢前有个石碑,“章太炎之墓”五个字亦篆亦隶,是章太炎生前给自己写的,大有睥睨千古、任由后人褒贬的“疯”劲儿。或许,他早就想好了,能褒更好,即使有贬,也只能更加提高他的知名度。

章太炎有块心病

邹容(1885-1905),是与秋瑾齐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1903年,18岁的邹容写下《革命军》一书,章太炎为之作序,称之为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清政府对这本仅两万字的书的出版惊恐万状,认为“此书逆乱,自古所无”。1903年6月,因《革命军》引发的“苏报案”发生,章太炎被捕。邹容不愿章一人担责,于7月1日主动投案,被判两年徒刑。1905年4月3日暴死于上海租界狱中。

每每谈到邹容之死,章太炎总是一副懊丧不已、抱愧终生的神态,原来,邹容的主动投案,与章太炎的一封信有关。

“苏报案”发生后,警探到报馆抓人,邹容已从后门逃走,经好友张继介绍,躲到虹口一个传教士家中。如果藏匿不出,警探绝无到传教士家里搜人的可能。

章太炎被捕后,本来不当回事。此前上海激进分子已被传讯多次,每次都是问问有无私藏军火、制造暴乱之类,在得到否定回答之后,便立马放人,这是章太炎能逃而不逃的重要原因。不料租界当局这次动了真格。章被拘以后,当晚没被放回,这才感到事态的严重。章之所以被抓,原因之一是他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他觉得,邹容如果不到案,则所有关于《革命军》的罪责都将落到他一人身上,而邹容到案,则两人各担其责。于是,他给邹容写了封信。邹容得信以后,这才投案自首。

章太炎在信上写了什么,已不得而知。但章在事后曾解释自己写信的初衷:“《革命军》为蔚丹(邹容)所著,仆实序之。事相牵系,不比不行。仆既入狱,非有蔚丹为之证明,则《革命军》之罪案,将并于我。是故以大义相招,期于分任,而蔚丹亦以大义来赴”。所谓“大义相招,期于分任”,就是临难不苟,各负其责,好汉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件事中,章、邹都讲大义,但境界不同,在章是以大义责人,在邹则是以大义自担。

经特别法庭审讯,章被判监禁三年,邹判两年。结果邹容不到刑满便暴死狱中,章太炎则坐满了三年,1906年出狱,随后东渡日本,继续他的人生道路。

邹容之死,由许多环节造成,其中,章太炎的信无疑是最重要一环。对此,章太炎自然明白。邹容死后,章太炎“往抚其尸,口张目视,恸不能出声”。他既为战友、狱友的离去而恸哭,也为自己两年前的那封信而愧悔。从此以后,邹容之死成为章太炎的一块心病。

邹容死后,章太炎有过很多怀念、纪念邹容的活动。最能体现章太炎愧疚之情的是,他在住所的墙上,挂了一幅邹容遗像,前置横板一张上设香炉,每月初一、十五沐手敬香,为邹容祈祷。晚年迁居苏州,亦在家中悬挂邹容遗像,为邹容上香,直到逝世。

章太炎国葬始末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病逝世。太炎先生的生前好友向国民政府提出,应对章太炎举行国葬。1936 年7月1日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作出了“章炳麟应予国葬,并受国民政府褒恤”的决定。7月10日,《中央日报》正式公布了“国葬令”。

章太炎曾经不止一次地骂过蒋介石,抨击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对此十分头疼。为何逝世后,章还能得到国葬的待遇?这是因为章太炎人称“章疯子”,不畏权贵,敢于骂人是他一贯的作风。

虽然章太炎痛骂蒋介石“卖国主义、党治主义与民不聊生主义”,却对事不对人。在他逝世前一个月,蒋介石写信给他,保证相互信赖,庶几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太炎先生回信给蒋介石,提醒他相互信赖必须基于爱国主义,为了抗日必须容共。

中国人在盖棺定论时,习惯强调人的功绩,在定性定位时,即使是异己,也会更为包容。国民政府对于章太炎采用“国葬”,无疑能起到拉拢人心的作用。

按照1930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葬法》中规定,国葬费用经行政院核定,由国库支付。国葬仪式由总统以命令行之。国葬举行之日,由总统派员致祭,全国下半旗致哀,凡公务人员均须臂缠黑纱,全国停止娱乐。此外,国葬墓要在首都选择地点,如愿择地另葬者,应经行政院批准,由受葬者之家属领费自行安葬。

太炎先生的遗愿选择葬于杭州。晚年,他见抗战已兴,但未见到战争胜利,所以产生了死后傍葬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墓侧之嘱,希望地下为邻,共迎胜利。

虽然“国葬令”已经批下来,但是政府并没有遵照规定实施,3万元的治丧经费也迟迟不见兑付。很快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相关人员奔逃,国葬一事不了了之。为了安全考虑,妻子汤国梨只好将太炎先生的灵柩葬在苏州家中的后园内。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太炎的葬事才得以真正落实。1951年,上海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叶芳炎,帮助汤国梨去浙江省人民政府联系营葬一事。太炎先生的生前好友田恒曾经为葬事专门写信给周恩来,周恩来十分重视此事,并且发函告知江浙两省隆重处理。

1955年4月3日,章太炎先生遗体在他逝世19年后,按照他生前遗愿终于葬在了西子湖畔南屏山下的张苍水墓旁,全部费用都由国家承担,连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葬礼的人,也由国家招待,成了真正的“国葬”。

猜你喜欢

国葬大义革命军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基于《五行大义》探讨木克土之刍议
什么人有资格国葬?(答读者问)
美国的国葬有什么规矩?(答读者问)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民国时期的国葬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