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朋友的故事

2016-12-29吴星铎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5期
关键词:老朋友外教奶奶

文/吴星铎

老朋友的故事

文/吴星铎

陈美银(中)给孩子们讲故事

年年岁岁“情”相似,岁岁年年“文”不同。

每一年,“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都会出现风格各异的文章,新鲜有趣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相似的感动,熟悉的温暖。而在这些感动与温暖中,我们发现,有这么一些优秀的外教,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奉献,他们的故事,多次出现在不同学生的作品中。这些外教,是我们的“老朋友”。

打开一篇篇作品,聆听老朋友的故事。

马珍妮:传播大爱的“马奶奶”

马珍妮是我们的老朋友。她来自美国,从1996年开始创办孤儿之家,专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服务。如今年逾古稀,含辛茹苦地抚养了近百名孤儿。

“她喜欢穿宽松衣服和一双白色的运动鞋,她有蓝色的大眼睛,像是会说话,她每次来后,都要与大家一一拥抱,并问:‘过得好吗?’这似乎已成了习惯……”谷思源在《有一种爱可以横跨地球两端》一文中,这样描写他们的“马奶奶”:“我与她并没有血缘关系,可是,我们之间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是亲情?我相信我们的感情超越了国界、血缘,凝聚成这世间最伟大的爱。”

另一位小作者李柯,在2006年的某一天,收到了神秘的礼物:芭比娃娃、毛绒小熊、小天使,还有几件漂亮的碎花裙、公主衫。这些礼物吓坏了她,在她看来,这些是“只有公主才可以拥有的,也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拥有的。”这些礼物,来自马珍妮。“马奶奶”给了她一个用爱编造的英文名字:Kaite。Kaite写道:“从1996年建院至今,我不知道她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我不曾数过她为我们白了几缕头发,我也不曾猜到她在半夜为我们流下了多少眼泪。但我知道,她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再从西半球到东半球来回坐了89次24小时的国际飞机。在我们面前,她不曾有过任何怨言,她给我们的永远是她的笑容,她为了我们总是付出、付出、再付出。”

朱浩然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他第一次看到“马奶奶”落泪,因为他们几个男生调皮犯错,他知道,“马奶奶”的伤心是因为爱他们,关心他们。让朱浩然印象深刻的还有“马奶奶”带来的美国的风俗,其中他最喜欢最期待的活动是染彩蛋,就是把鸡蛋壳染上各种颜色,有能力的话还可以画上图案,最后还要评比谁的彩蛋最漂亮、最有创意,获胜者还会得到“马奶奶”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我和马奶奶的情缘》的作者吕聪慧在文中介绍说,“马奶奶”每年会往返中美两次,为孩子们的生活经费奔波,每次都会推着两大包捐赠品和自己的行李,路线从来没有一次是直来直往的,总是会转来转去,她还得顶着晕车、船的困扰,一次次地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这位小作者的语言如诗一般:“年轮,从明净平滑的额头上走过,从依旧鲜活的心坎上走过,铭刻下十几道弯弯曲曲的执着,每一个执着里都播种着大爱的希望,每一个执着里又回荡着无悔的长歌。”

获奖“功勋外教”合影,自左至右依次为佩德罗·雷诺、杰弗里·雷蒙、伊莎白·柯鲁克、潘威廉、戴伟 (王泱摄影)

葛潘: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泰语系,也有我们的一位老朋友,早已满头银发,却仍孜孜不倦地为中国培养泰语人才的教师——葛潘。从1992年起,她先后多次来到中国执教,她的学生遍布中泰两国的外交、外贸、教育、传媒等行业,于200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4年获得我刊评出的“我最喜爱的外教”荣誉称号。

“一头短发被匆匆流过的时光染成了银白色,鹤发童颜的葛潘笑起来时,小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整个人散发着亲切和蔼的气息。”马婉欣在《老了也可以是天使》中这样描写葛潘,“尽管岁月已然在她的面庞上留下了痕迹,但我们相信,她的内心一定和我们一样年轻”。葛潘在上课时,表情和肢体动作总是很丰富。当她向学生们解释在泰国伸出大拇指是表示生气时,她侧着身子,噘着嘴巴,伸出大拇指,撇过头,用蹩脚的中文一字一顿地说:“我、生、气、了!”当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直说葛潘老师好可爱。当葛潘老师调侃某位同学时,她总会在话说完后把头别到一边,半仰着头,微闭着眼,嘴角偷偷上扬,等着大家做出反应。这时的她就如同一个恶作剧得逞的孩子,让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谈到水灯节的活动,可爱的葛潘神采奕奕地跷起兰花指,哼着小曲儿,有板有眼地踩着舞步,还不忘纠正学生们滑稽的动作。曹旭辉的《满怀赤子之心》文中写道,“我们夸赞您美极了,您羞涩地笑了,像个忸怩的小女孩,惹人喜爱。”每个星期,大家总会期待去葛潘老师家学习,说不定还能吃到老师亲手做的泰国炒饭或者喝到老师亲手泡的泰国果汁。

《我们的“老顽童”》一文中,作者卢晓东回顾道,第一次去葛潘家的时候,正准备脱鞋,葛潘摆了摆手,摇了摇头,笑着说,现在是冬天,天气冷,地板也冷,怕冷到大家的脚。又有一次,当葛潘看到有的学生洗完头跑着过来上课的时候,着急地说:“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直接来我家洗头吧,洗澡也可以啊,我这里有吹风机,外面天气冷,这样很容易感冒的!”这就是葛潘老师,在细言微行中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她的关心与爱护。

戴小蜜在《老师,一首无言的歌》中说,葛潘除了教学生们泰语,也会告诉大家一些泰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中泰之间的关系发展。冬天,学生们去她家练习,一进门,葛潘开口第一句话总是问大家冷不冷啊,然后递给大家一杯滚烫的热水。一颗寒冷的心也瞬间温暖起来。当学生们离开时,她也不忘叮嘱大家要穿上衣服,看看每个人的围巾手套是不是都武装起来对付凛冽的寒风。

有两句诗,形容葛潘最合适不过:“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陈美银:中国面孔,火热心肠

“她有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她有一副火热的心肠,她心直口快,讲标准的美式英语。她工作起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不讲休息、不计报酬。”这是洪弘笔下的陈美银,2011年江苏“友谊奖”获得者,201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徐州市彭城培智学校名誉校长兼外语教师。

陈美银是美籍华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2009年退休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行政官,曾获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和平奖”。陈美银对中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联合国任职期间就特别关心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事业。她曾经先后帮助创建和资助了我国贫困地区十几所希望小学。在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陈美银为徐州市彭城培智学校募集资金,创建崭新的校舍。洪弘写道:“陈美银女士帮助我们学校并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不断的、持久的,往往是在学校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她关心每一位老师,关爱每一个儿童。”

洪弘介绍说,连续多年的时间每个学期都有20余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得到她和教科文组织减免学费的帮助。学生倪朋,天生有苯丙酮尿症,需要长期不间断地服用药物维持生命,每箱药2600元,仅够服用三个月。倪朋家长愁肠百结,痛哭流涕。当得知这一消息后,陈女士毫不犹豫地从工资里拿出钱来帮倪朋买药,从2004年至今一买就是12年从未间断过。她说,只要我还有这个能力,我还会持续地帮助下去。倪朋同学在她的资助下,个子长高了,脸色红润了,也更懂事了,至今仍快乐地生活着,学习着。倪朋一家人更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倪朋父亲说:“这样一位和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外国人能这样毫无私心地、持久地帮助我们,真是太难得了。我们衷心地感谢她,我们永久地感激她!”

李琳在《我和外教老师》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师陈美银,“听见她说话就会心安、放松,能够放心地把所有的都给她。她喜欢这群孩子。”

同事李影在《跨越国界的爱心》中回顾了第一次见陈美银的情景。她的第一印象中,陈美银是一位大约五六十岁,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笑容和蔼,身材微胖的中年妇女。当时韩汝芬校长说:“15年前,我们的学校设在一个即将拆迁的危楼里,学生全是智障儿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学生即将面临失学的困境,是陈美银奔走呼吁,四处募集资金为我们建校舍,才有了我们现在漂亮的校园,孩子们才有了可以上学的地方,陈校长帮助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说着说着韩校长哽咽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只见陈美银女士掏出手帕拭去老人眼角的泪水,大家被这场面深深感动,孩子们亲切地叫着:“陈老师好!”

陈美银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欢笑,整个课堂很活跃,孩子很放松,有些孩子甚至跑到前面拉着陈校长的手,陈校长说:“hand in hand,手拉手,好朋友”,说着又在孩子的额头上亲了亲,孩子们甚是喜欢这位外籍教师,总是亲切地叫着“陈老师、陈阿姨、陈奶奶。”

2015年12月,陈美银获得“2015年情动江苏·杰出国际友人”称号,李影带领学校5名智障学生去参加颁奖典礼,与陈美银同吃同住,“陈校长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吃了薯条、汉堡包,孩子们可兴奋了,因为有些孩子都没有吃过这些东西,陈校长很幽默,和孩子们聊着天,一起做游戏。”第二天的颁奖典礼上,5名学生走到台前和陈美银一起合唱《澎湖湾》,并给台下的观众送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衍纸贺卡,场下传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有一种爱可以横跨地球两端,有一种关心可以永久滋润心田。像马珍妮、葛潘、陈美银这样的老朋友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征文中的“洋”教授奶奶吴雪莉;比如北外最年长的教授、新中国第一代外语教师、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外籍专家伊莎白,更是很多次出现在征文当中,是我们的老朋友;比如“十大功勋外教”获得者,以及那些获得“我最喜爱的外教”称号的诸多外教老师,都是我们的老朋友。

老朋友的故事,老朋友对教育的奉献,老朋友与学生的情谊,老朋友跟中国的缘分,永远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老朋友外教奶奶
给奶奶按摩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奶奶喊你吃饭啦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奶奶驾到
再见了,老朋友
我家也有奶奶等
中国人民都有哪些“老朋友”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