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与本土化耦合的经济学课程创新研究
——以区域经济学为例

2016-12-28李金滟李泽宇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当代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双语经济学国际化

李金滟,李 超,李泽宇(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国际化与本土化耦合的经济学课程创新研究
——以区域经济学为例

李金滟,李超,李泽宇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在当前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下,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和加强区域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兼具国际化的视角和解决本土化问题能力的适用型人才在这个时期显得更为稀缺;而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教材内容参差不齐、教学方向有失偏颇、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双线教学、双语教学、双重考核”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耦合。同时希望把一些成功经验完善并推广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课程中,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耦合教学模式落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实处。

国际化;本土化 耦合;区域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人才的跨区流动,教育资源全球配置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全球化的时代特质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更现实的战略意义,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有助于地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人才优势,从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快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本科全英或双语课程教学以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为各学科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国际化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和考核方式从“全中”改革为“全英”,无论任何时候,采用任何语言,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摒弃“本土化”,特别是人文经济管理等学科,摒弃了“本土化”,就意味着摒弃了生命力。而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关系,以及与此相关决策的科学;在解决区域发展问题、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与现实问题联系较为密切,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下,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和加强区域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了解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人才无论是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要求当前对于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要做到“土洋结合”,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角,同时具有解决本土化问题能力的适用型人才。

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普及,自1997年区域经济学被正式列入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以来,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较为迅速,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人数也在迅速攀升。以陈秀山、郝寿义等为代表的学者分别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南开大学、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学发展,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逐渐步入正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几乎都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一些相关专业如管理、地理、区域科学等具有区域经济学特色的课程也在普及。但是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教材内容参差不齐、教学方向有失偏颇、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

1、 教材内容参差不齐

区域经济学自身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在不同高校中区域经济学专业的设置和分布差异,这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学科研和教学队伍出身经济学、地理学、区域科学等不同专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对高等院校的教材编写与使用规制逐步放开,而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并不完整,现实中各院校纷纷编写自己的教材。同时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和学术背景的多元化特点,导致区域经济学教材版本繁多,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地理学院的教材更侧重于区域经济规划,经济学院更侧重于经济空间演化分析,公共管理学院的更偏向于政府区域决策。基于这种原因,目前区域经济学教材状况就是 “各自为政,自成一家”,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还没有得到公认的较为规范的教材框架体系。但是教材往往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编写的混乱现状,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2、 教学方向有失偏颇

就经济类院校而言,区域经济学教材大多是介绍基本的区域经济理论和模型,较少关注区域热点问题。主要的区域经济学教材,也因为区域经济学血缘背景复杂、研究问题庞杂而呈现内容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厚的趋势。在教学方向上,一种是强调“国际接轨”,过于理论化和模型化,考核方式也还停留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难以对区域经济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甚至误以为区域经济学只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说教,从而使本科生失去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兴趣。另一种则强调“接地气”,有部分教材也尝试增加案例,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这些案例很快就显得陈旧,并不能很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此外,全国主要高校中大部分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参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实践经验,而具有这类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实际、更接地气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于偏重本土案例的讲授,忽视基础性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教学模式也同样是不可取的,与国际主流学术圈的对话必然需要更为国际化的视角和发散式的思维。

3、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大多是介绍基本的区域经济理论和模型,教学内容多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教条式灌输,较少关注区域热点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如何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教学过于僵化,缺乏实用性。诚然,面对快速变化的区域经济现实,同时由于出版周期等原因,仍然较难实现相关教学与实践的同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于实践。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通过敏锐的眼光发现区域热点问题,在讲授经典理论的同时不断更新教案,以此来解决教学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参考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实践教学环节和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继续教育充分地体现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而在中国,就教师而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发展的思想,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并不能体现出这些教学活动本身的意义。这些原因都导致毕业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对区域经济理论难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

4、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欠缺

就经济学范畴而言,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体系理应由经济学基础课程、区域经济学的专业课程和区域经济实证分析课程三个部分组成。尤其是到了区域问题实证分析层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经验分析方法的运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现代空间分析技术与空间经济分析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对于GIS、RS、Geoda等相关软件的应用也成为区域经济分析和研究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区域经济学课程更多是针对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并没有开设过多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类课程。再加上经济学专业自身课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被迫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对于内容进行精简和取舍,无法全面展开针对区域经济学专业内容的教学,最终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储备不足,尤其是上升到区域经济分析和研究的层面,出现相关软件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模式

1、双线教学

教师主线重点在构建理论模块和工具模块。在理论模块,并不指定某一本教材,也不企图编写新的教材,而改为划定书目范围,将重点放在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将重要知识点贯穿其中。几乎所有涉及区域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教学论文都将教材建设放在首位,事实上现有的《区域经济学》教材都有一些相近的理论基础,很难说哪一本更具优势。加上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任何一本企图增强应用性和实效性的教材都会很快显得落伍。在工具模块,学生了解、运用前沿软件工具的能力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软肋。尤其是近年来,对于社科类的研究普遍呈现出定量化、空间化和应用化的特点,强调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将公共政策落实到地理空间,这也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空间计量软件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工具板块设置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简介、ArcGIS、GeoDa、SPSS、Matlab软件操作及其在区域经济分析和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增加工具模块来提升课程的技术含量是教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关键在于提升的幅度依赖于配套实验室的建设、团队教学在多大程度的介入。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师的软件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条件、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实际课时的安排有计划地开设实验课程,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空间数据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学生主线重点在问题研究和文献精读。大学教育的基础仍然是知识的传授,但更重要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利用基础知识来解释新的区域经济现象,拓展学生思维。在《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or Progra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通过科学分组、教师的向导或促成功能、“开-收-开-收”控制选题、组内外信息交换、研究生的传帮带等一系列教学方式创新。一方面,鼓励学生从自己家乡入手,串联不同地域,研究不同问题,以此来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主动研究和团队合作,提升了资料数据的收集、甄选和处理能力,加强了对区域问题和中国区域格局的认知。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并不足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跟踪学术前沿,拓展国际化的视野,这就要求通过文献考核的模式。由教师甄选近十篇思想、综合性非常高,同时可以体现最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全英文献,要求学生精读,并进行最后的文献面试考核。

2、双语教学

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社会和经济转型环境下对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迫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双语教育作为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社会对于双语教学普及和创新显得更加迫切。作为一门力图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耦合的经济学课程,鉴于现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保证将学生学习、研究、创新能力提高放在首位,双语教学在区域经济学课堂普及仍需逐步推进,切不可盲目的追求外语的使用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鼓励使用全英教案,阅读英文文献;在理论模块、甚至工具模块教学过程中使用英语教学,保证学生直接接受的知识主要以英语呈现,引导学生跨过双语学习的门槛,使其尽快接受并适应双语教学方式。但在主题讨论、课程报告中允许使用中文,“中英”交互式的切换有助于培养双语学习的习惯和用双语思维的能力,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切换语言,既丰富了学科知识,同时又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但是任何教学过程都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要求授课人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机械式地照本宣科。无论采取教学模式怎样创新, 双语教学必须要以专业知识为主,学习外语为辅,保证学生能够吃透所有的知识点。

3、双重考核

改变传统闭卷考试和学生死记硬背应试的模式,实行双重考核模式。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围绕特定问题课程报告会,同时邀请教师团队、研究生团队共同点评、提问、打分,避免了个体教师的主观性,也给研究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机会,甚至教师能够从中发现新的可研究问题。通过对于典型案例的理论分析与建议,具体区域政策的理论解读,重大区域问题的解决等开放式的课程报告,着重考查学生对本土问题的理解分析,对理论工具的把握应用以及团队合作创新的能力水平。通过问题的提出、比较和联系,使学生在互相之间思想的交锋中拓展思维,能够获得启迪。二是个人与教师的一对一文献面试,通过这个环节,将考核的重点从理论知识的记背调整为运用各项知识来理解知识的综合能力,侧重考查学生对国际前沿学术的追踪能力,文献阅读深度和个人钻研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课后去主动了解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前沿研究,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从而为未来的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不论是课程报告还是文献面试的考核形式,其核心目的仍然是鼓励学生主动分析区域经济学问题,激发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深化对于理论和原理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最终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并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学科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针对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计划,从而明确办学方向,实现学科建设的特色化发展。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厘清目前庞杂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培养“上层次接地气”区域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创新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创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不断推进国际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兼备解决本土化问题能力的适用型人才。对于《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本人前期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全中文到全英文的教案改革,从指定教材到推荐书目的教材改革,从传统闭卷到课程报告、再增加文献面试的考核改革,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到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师个人到团队的教学主体创新。同时也对如何将本科课程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如何在经济学甚至更广的人文社科领域推广国际化和本土化耦合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尽管这些尝试和改革还远称不上成熟,但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考核效果来看,这些努力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正是基于此,也总结出了“双线教学、双语教学、双重考核”的教学模式创新,希望把一些成功经验完善并推广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课程中,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耦合教学模式落到课程、落到人才培养的实处。

[1] 刘晓亮.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 杨晓斐.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困境与战略对策——国际学生视角[J].高教探索,2016(01)∶38-42.

[3] 段瑞君.关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31)∶139.

[4] 邵书慧.《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5] 韩建雨.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9)∶100-101.

[6] 施晓丽.区域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2)∶103-106.

[7] 殷颂葵,丁生喜,王健.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学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3(34)∶86-87.

[8] 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 2012(11)∶83-86.

[9] 康淑敏.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为例[J].外语界,2008(06)∶64-70.

[10] 黄宝连.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4)∶102-103.

[11] 刘欣英.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探析[J].当代经济,2009(22)∶114-115.

[12] 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3(3)∶218-219.

(责任编辑:梁蒙蒙)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监测与分析软科学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双语经济学国际化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简明经济学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