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信贷业务贷时审查的困境

2016-12-28王亦文

金融经济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客户经理信贷人员

王亦文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公司信贷业务贷时审查的困境

王亦文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公司信贷业务占据着银行利润的半壁江山,而贷时审查是信贷业务的防火墙和风向标,对信贷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现实当中,贷时审查流于表面、走马观花的情况时有发生,审查制度的缺陷、审查人员执行不到位、前台与后台信息不对称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银行信贷管理的混乱与被动,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在近年来经济下行、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双上升的背景下,审慎评估与风险控制就显得更为关键,只有完善审查制度,增强审查人员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减少前后台间信息不对称,才能有效地识别与防范信贷风险,实现银行业的稳健经营。

贷时审查;风险控制;财务分析;尽职调查

一、贷时审查机制的主要组成内容

银行贷款“三查”制度指的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银行为实现“三查”制度的要求,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一般将信贷部门对应分为信贷经营部门(即前台部门)、信贷审查部门(即中台部门)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即后台部门),通过这三类部门的流程衔接、权力制约、分工合作,实现信贷业务流程高效、可靠的运转。

贷时审查实际上是包括从业务受理到完成审批的全流程工作,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审查、评估、审批三个环节。审查环节是指审查人员通过对公司客户经理提供的贷前调查报告及相关补充材料,对借款人主体合法性、业务合规性等的审查。评估环节是指审查人对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项目可行性等的评价。审批环节是指在完成业务初步审查之后,以会议集中审批(或个人审批决策)等形式做出贷款与否的结论。这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信贷审批机制。

二、贷时审查困境的原因分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以来,公司信贷业务贷时审查制度日臻成熟,贷时审查的重点相对确定,技术也日渐完善。但是现实中,贷时审查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看清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趋势,无法准确揭示风险点,甚至在一些商业银行的管理序列中被程式化、边缘化。那么,贷时审查面临的这种种困境与尴尬的原因是什么?

1.银行业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银行业的激励机制,前台客户经理的首要目标是大力开拓客户、扩大信贷规模、追求业绩指标,其风险控制的动力往往不足,甚至存在和客户里应外合、利益输送的可能性;一些信贷周期较长的贷款项目,其未来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对现在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影响较小,处在上升通道的客户经理甚至会为了追求业绩与晋升而故意掩盖风险,客户经理的尽职调查往往失真。而在现实操作中,贷时审查人员了解客户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客户经理的尽职调查报告与和客户经理的座谈的形式来进行,前后台之间的信息往往不对称,前台贷前调查的失真导致了后台评估审查的失灵。另一方面,审查人员的追责较前台客户经理较轻,一笔贷款出现问题,大部分的责任归前台客户经理。这就给了审查人员可趁之机,即使出现不良贷款,审查人员也只用承担相对轻微的责任追究,而做大规模带来的领导评价、年终奖金给审查人员带来的激励往往大于强化风险控制,这就导致了贷时审查流于表面成为了银行业的大概率事件。

2.审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经验有待提高。一是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时审查制度已经比较成熟,实现了流程化,在具体执行上,审查人员往往陷入风险分析“标准化”、“全面化”的误区,不了解具体的业务背景和市场现状,只根据既有模板和材料清单一项项分析比对。需知每一项业务特点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客户,在不同的时点、做不同类型的业务也会面临不同的风险,而“标准”往往意味着死板、机械,“全面”往往意味着重点不突出。二是信贷业务涉及不同行业,需要审查人员了解每一个行业的相关市场、财务、法律知识,若审查人员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则难以应对各个行业的问题,尤其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科技等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审查人员在对行业的理解和认知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采用“限时审批”制度,审查人员的审查时间经常被限制在几个工作日之内,这也在客观上限制了审查人员对行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审查报告的行业分析往往是蜻蜓点水,草草了事。三是不重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过于依赖担保方式。现在商业银行对大部分企业法人授信都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或由担保资质的法人或个人提供保证担保,尤其是中长期项目贷款,充足的担保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但目前银行业存在着过于重视第二还款来源的现象,审查人员片面的认为,只要有了抵押物,信贷风险就能被有效的缓释或转移,信贷资产就没有风险或风险较低。但担保方式只是借款人归还贷款的补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机械设备和房地产抵押,就会面临折旧风险、市场风险、变现风险,重复抵押风险,而保证担保会面临关联企业互保风险,资金挪用风险等;据统计分析,房地产抵押物的变现率往往不到七成,而机械设备等动产的变现率更低、变现难度更大;贷时审查应时刻把借款人的自身分析放在首要地位,杜绝产生“反正有担保”的思维模式。四是审查人员由于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所限,无法深入了解客户,往往过度依赖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过去一段时期内的经营业绩和成果,对风险评估有巨大的参考价值,但一笔贷款的还款主要还是依赖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的还款能力;过去时点的财务信息虽有利于对公司未来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预测,但随着信贷周期的延长,过去时点的财务数据对未来公司经营情况的预测能力将逐渐减弱,且财务报表的真伪也往往难以确定;在实践中,财务数据一直很漂亮,而非财务因素导致企业还款能力下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总之,过于依赖财务报表反映了审查人员经验和能力的缺失。

三、提升贷时审查水平的对策

1.提升贷时审查的“独立”性。由于审贷分离原则,审查人员通常不会直接接触客户,审查人员的信息来源往往依赖于前台客户经理。审查人员应该拥有了解客户的独立的“第二条通道”。一是加强与同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同行业金融机构拥有各自不同的风险偏好与审查经验,同业之间加强沟通、互通有无,有利于审查人员及时把握风险信息。二是银行业的审查部门也应加强和本市科研机构、行业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客户真实信息和行业规律。同时审查部门应结合不同企业的自身特点,设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信息采集和验证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真实的了解企业的营运能力、资金状况、运营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减少前后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完善尽职问责机制。尽职问责的目的是为了更早地暴露风险,但合理的问责机制一直是银行业内部管理的难点,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问责启动的及时性,问责调查的客观公正性和形成结论的合理性。问责过重会导致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过于审慎,不积极、不作为、不敢承担、互相推诿,问责过细会导致审查人员“一刀切”,机械性的死抠材料清单和制度,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风险提示,无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审查工作的灵活性。只有设置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营造勤勉尽责,包容互信,风险可控的良好氛围,建立尽职免责的长效机制。

3.修炼内功,提高审查人员的业务水平。一是因为“审贷分离”原则,银行业审查人员一般不直接接触客户,相关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为纸上得来,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随着新技术的诞生,新兴产业的崛起,各种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调整更新,审查人员也应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信贷、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培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而目前商业银行针对后台审查人员的定期培训较少,内容空洞,实用性不强,往往是光说不练、脱离实际,难以形成实效。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审查人员都拥有各自的专长和经验舒适区,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审查效率,某一类型的客户或信贷品种往往过于集中在某一个审查人员身上,审查人员长期审查同一类型客户不利于风险防控,不利于从多种视角、多个层面和不同风险偏好对信贷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也不利于审查人员提升工作水平,只有通过有计划的统筹安排项目分配,科学轮岗,并通过以老带新,交流互动,进行不同行业、不同品种的信贷业务的轮转,让每一个审查人员能够接触不同行业的项目,并通过后期的总结反馈,互相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审查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银行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贷时审查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被动防控环节,而是银行用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实施外部监管要求,实现内部风控目标,促进信贷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只有不断优化信贷审批机制,才能够不断提升银行业的信贷审批决策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1]建设银行网站:http://www.ccb.com.

[2]王宗斌:《交行公司授信审批流程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3]吕春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尽职调查研究》投资研究.

猜你喜欢

客户经理信贷人员
Z通信公司客户经理绩效考核问题研究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商业银行打造优秀客户经理队伍的途径分析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探究特色服务送客户“3+3”客户经理服务模式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