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生成”之道

2016-12-27成用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预设人生课文

成用军

《可以预约的雪》这样的散文,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没有生活体验,是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的。“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听一位教师所讲的《可以预约的雪》一课,深受启发:语文课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有“生成”,必活。

一、预设“生成”。意料中的惊喜

师(投影):看到标题《可以预约的雪》,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或者有什么疑问?

学生思考。

生1:如果不看文章,单从标题上看,会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是雪。但课文却没有写雪,只在第三小节提了一下,“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

师:课文看得很仔细。没写雪,那写了什么呢?

生1:菅芒花。

师:用的什么手法?

生1:用的应该是比喻。

师:为什么?

生(齐声):都是白色的。

师: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点:白色。很准确,我们先来看看菅芒花。(PPT展示菅芒花图片,共4幅。)白色,是从颜色的角度看的,有没有其他共同点?

生2:菅芒花和雪一样都是可以预约的。

师:为什么说它们都是可以预约的?

生2:雪,冬天飘洒;菅芒花,秋天开放。它们都是按时、按季节来到人间,好像都是与人有了约定。

师:花、雪与人有了约定,这里又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

师:题目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他不是要写雪,而是用了一个很美的艺术手法写什么?对,菅芒花。(板书:花)

生3(举手):老师,课文中好像也并没有多少篇幅写菅芒花,是不是在结构上有点问题?

师: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4:应该不是结构问题,大家写的文章,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我倒觉得写花不是主要目的,只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工具吧。

师:怎么理解?

生4:应该是借写花来写作者对人生常理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

师:对人生常理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从课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4:课文中第四和第五段。

师:一齐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现在能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了吗?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生5:由花写到人,再写人生的感悟。

师(板书):花——人——人生。

课堂“生成”,一般认为是不可预测的,这实际是基于大多情况下的一种推测。如果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无法预测,只能说明教师备课不充分。有些“生成”一定是教师预测中的“生成”,是可以掌控的“生成”。这些“生成”,看似是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但却是教师事先预设的。

周老师讲《可以预约的雪》,为了解决文章的构思问题,就事先预设了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即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预约的雪》,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或者有什么疑问。这个问题很大,但不管学生的回答是怎样的,教师都会归结到“运用了修辞手法”和“实际写的并不是雪”这样的内容上,所以学生一切的思考都会基于这样的框架。而生3举手提出的质疑,这是课堂中的即时“生成”,看似毫无预设,教师只轻轻一问“同学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就引到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上,其实,即使没有生3的质疑,教师也会接着问:这篇文章真的在写菅芒花吗?课后,问周老师,是不是有这样的设计安排,周老师说是的。没有学生问,他也会这样问的。正因为课堂上的这种“生成”,教师事先有预设,所以,教师处理时会更妥当,也更容易出彩。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预设”。备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预先设计好整堂课的思路,设计好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好教学环节就行了。我们预设的不仅仅是课,更多的预设应该是课堂上随时出现的突发状况。而很多年轻教师在这方面缺少经验,备课时有些预设不足,结果学生反映出的新情况,无法当场给予很好的解决,除了让自己难堪外,也失去了很多教育教学的良机。如果我们能充分备课,尽可能充分备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驾驭感会更强,课堂的活力和精彩就会时时出现,课课显现。

因此,语文课堂的“生成”之道,重在教师课前的预设,预设到位,处处皆有“意料中的惊喜”。但预设不等于照搬,也不是一成不变。我们不要过分依赖预设,我们只能把预设做得尽可能尽善尽美,不要为了预设让“生成”变得无滋无味。

二、意外“生成”。危机处的精彩

教师即使预设再充分,也很难完全预设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理性的、清晰的思考与安排,才能在课堂上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有不可预见的资源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小节。(教师朗读)在这里,用两个“蜿蜒”,同学们觉得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

生6:不一样。第一个“蜿蜒”既指山路的蜿蜒,也指人生之路的曲折多变。

师:那第二个“蜿蜒”怎么理解?

生6:作者经过痛苦而艰难的思考求索,彻悟人生课题,卸掉沉重包袱后,心里感到轻松和释然,心随着山路蜿蜒,实际上是作者对看花行程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时,情感是复杂多变的。由期待到伤感,到困惑、无奈,到最后的乐观与希望,一直是在变化着的。用“蜿蜒”一词,胜过千言万语。

生7:老师,作者在这里用两次,不会用意这么浅吧?我们一眼都看出来了。

全体学生笑。

师:是不是觉得还有其他未发现的意思?

生7:没找出来。

师: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作者用词造句并不一定晦涩难懂,以读者看不出用意为最大目的,一目了然也算是直接美,何况这还有点“曲折”美的。如果对这个词的理解没有其他补充,我们接着往下看。

生8(举手):我觉得对第二个“蜿蜒”的理解可以再上升一下。刚才说是作者对看花行程的向往,我觉得应该是“可以预约的希望”。

师:跟同学们具体地说一说。

生8:“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上蜿蜒而上”,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强烈渴盼;“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里的“蜿蜒”可以指内心的波澜,人生虽然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毕竟还有菅芒花可以欣赏,只要心中永葆预约的希望,人生就一定会变得灿烂和美好。所以,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可以表述为“可以预约的希望”。

师:我们同学看问题还是统观全局的,一般文章在开头和结尾处,总会有点示题旨的用意,而点示往往就在一两个词上。刚才同学不仅讲了“蜿蜒”的内涵,还跟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分析。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课堂上的意外,总是让教师防不胜防。“蜿蜒”的理解,周老师显然对生6的答案很满意,也准备讲下一环节的内容了。但生7的突然发问,以及全体学生的发笑,还是多少让周老师有点意外,他可能也庆幸生7问的问题还好无关痛痒,所以,只是一笔带过地进行了处理,但也可能是教师无心的一句或者一贯尊重学生的做法使然:“如果对这个词的理解没有其他补充”,引来了生8的补充,差点让教师自己不能自圆其说,这完全打乱了节奏安排,但毕竟是有经验的教师,生8补充后的一段过渡语,既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又告诉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重要的是没让自己难堪,虽有点惊险,但精彩一下子全出来了,之后的掌声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语文课堂的“生成”之道,赢在教师的留白和引导。只有在预设时留有弹性、留白的空间,课堂上在目标实施中才有可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课,它的“生成”更具有随机性,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对能预设的“生成”,教师在意料中品尝“惊喜”;对未能预知的“生成”,只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不管出现任何险情,也一定能化险为夷,让课堂上的种种突发状况也变成精彩的瞬间。

猜你喜欢

预设人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人生中的某一天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独一无二的你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