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咏比赛创新语文教学

2016-12-26薛海琴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7期
关键词:歌咏火烧云燕子

薛海琴

小学时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极为关键的时期,因此,语文老师在保证学生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需要适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小学时期就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实践表明,定期组织歌咏比赛,学生的语文词汇、语感和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比未参加同学有很大提高,对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意义重大。

一、题材多样。丰富语文词汇

小学生在热情洋溢地准备参加歌咏比赛的过程中,必然积极准备各种素材。例如,学生在准备《燕子》作为歌咏题材时,必然首先将本篇文章的内容熟记于心,在熟记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已经将一些优美词语的牢牢掌握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使学生的语文词汇量渐渐升高,对优美句子的总结使学生的语言鉴赏力一路攀升。《燕子》第一段对燕子的外形描写时用到这样的词汇“凑”,将燕子这个美丽、灵巧的小动物形象描述为乌黑羽毛、轻快翅膀、剪刀似尾巴的组合体。一个“凑”字,将燕子俊俏的外形描写得活灵活现。“凑”字同时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燕子人的感情色彩,仿佛燕子惹人喜爱的外形是经过精挑细选后才得到的,因此将作者对燕子由衷的喜爱贴切到位地表达出来。

小学生在把该文作为歌咏比赛的素材进行背诵时,必然能将这一类的词汇熟记于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词汇积累量便迅速攀升。

二、重复诵读,强化母语语感

语文不单纯是考试的一门功课,更是一门语言——我们的母语。对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上课时间的识字习意,更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应用。而在老师组织的歌咏比赛中,各位学生一展风采,通过对所歌咏素材的颂唱,学生的语文语感伴随着提高。经过参赛,学生语文语感逐渐形成。

例如:学生在准备将《火烧云》作为歌咏题材时,在确定把该文作为歌咏比赛的素材后,必然在已对文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该文进行反复地诵读。反复诵读的过程同时小学生的语感同时也在形成。而良好的语文语感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学生在诵读《火烧云》一文时,文章在描写到火烧云变化极多时,用到了“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这一系列对火烧云颜色描写的词句集中用到此处,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押韵,又将火烧云的变化多端和绚丽多彩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通过对这类语句的反复诵读,学生的语文语感逐渐培养起来,逐步形成一种语文思维能力。待学生自己遇到需要对颜色予以描写的语句时,头脑中的语文思维会指引着学生用非常精准和恰到好处的语文语言描述出来。比如,描述彩虹的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可以用:雨过天晴的悬崖边出现了一座金色的天桥,半透明、微红色、淡褐色,时隐时现,如美丽仙子的彩色绸带,飘洒在天际。

通过语文语感的养成,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就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尽在学生脑子里,信手拈来就是一篇好文章。理解这一重要意义后,小学语文老师就更应该组织歌咏比赛,并在歌咏比赛中对学生予以恰当的指导,加速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

三、形式多样。增加由衷热爱

无数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让他们过早承受过重的压力,长期来看是对学生极为不利的。因此,作为一种具有融娱乐、竞技和学习为一身的歌咏比赛,在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方面就具有了其他活动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例如:在学习《小壁虎找尾巴》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出现的人物,通过对文章中人物角色的分类,使学生随着剧情的发展,充满感情地参与其中。在小壁虎尾巴断了的时候,学生跟着一起悲伤和焦虑,当它每一次向别的动物提出借尾巴,最后又一次次碰壁的时候,小学生的心情也和坐过山车似地追寻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然而,在最后小壁虎惊奇地发现自己又长出新的小尾巴的时候,小学生跟着悬挂起来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破涕为笑。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形式的转化,转化为非常富有吸引力和乐趣的歌咏素材。小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的活动,在各种形式不断应用语文的同时,活动的趣味性必然产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由衷的喜爱。

通过老师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语文课本上的不再是干瘪的汉字,而是或喜或悲的生动故事。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逐渐会对语文产生由衷的热爱。

总之,歌咏比赛以其多样的题材,丰富了语文词汇;以其重复诵读的特点,强化了母语语感;以其多样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热爱;以其丰富的感情,流露出真情实感。因此,有理由相信,适时在小学组织歌咏比赛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极为关键。

猜你喜欢

歌咏火烧云燕子
高理红
燕子
燕子
《火烧云》的“变”
秋的歌咏
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