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性思辨

2016-12-21肖家芸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逆向常识思维

开栏语: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肖家芸,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育德之星等称号。出版有《理性思辨与高考作文修炼》《理性思辨例话》等著述。

思辨导引

人们习惯了顺着已有的认知模式(常见的思维定势)去思考接受,比如“知足者常乐”承袭的是传统思维定势。顺向思辨切合大众(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沉稳妥当,不易走极端,但因袭从众,平淡乏味。逆向思辨,则是从事物或是问题的反向去思考辨析。可以从一种(一类)事物想到另一种(一类)相反事物,可以从一种条件想到另一种相反条件,可以从一种可能想到另一种相反可能。比如:“不知足者长乐”这是逆向思维,是对已有(知足者常乐)思维的颠覆出新,含有怀疑、反思、批判精神。所以,逆向思维又称批判思维。

一、认知层面上的逆向思辨

(一)褒义反思出新

成语或警句中固化的褒义,借助翻转(由“否定”转为“肯定”)思维方式,不难赋予褒义。

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

行难知易/行难知也不易

老马识途/老马不一定识途

大器晚成/大器何必要晚成

两袖清风/光两袖清风还不够

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

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沿大街的门面房都能卖个好价钱。

红花还要绿叶扶——绿叶说,你绽你的红我展我的绿,大家地位平等,不存在谁衬托谁的问题。

饮水思源——“源”也应思饮水者,没有饮水者,“源”的价值便无从体现。

(二)贬义反思出新

一些贬义的或是保守的观点,也借助翻转(由“定论”转为“质疑”)思维方式,可以赋予其积极意义,写出独特感受。

如:“班门”贵在“弄斧”

伽利略敢于“班门”(亚里士多德认为两铁球落地重者为先)“弄斧”(提出两铁球同时落地之说),从而为后来牛顿的三大定律问世奠定了基础。

哥白尼、布鲁诺敢于“班门”(教皇神学“地心说”)“弄斧”,这才有了“日心说”的问世与发展。

化学中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由分子最小到原子,直至夸克等更为细小之说,都是班门弄斧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不断地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权威的挑战中,逐渐形成的。

苏轼的《石钟山记》本身就是班门弄斧之作(挑战郦道元、李渤的石钟得名之说),尽管他的结论依然未走出“声说”的误区(后人考明石钟山是形得名),但他敢于“弄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后人并未因此轻视苏轼其作。

就态度而言,骄纵于尊贤,傲慢于专家,当然是大错特错。就动机而言,真正的“弄斧”者大多怀有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论,推陈出新的胆略和才识,难能可贵。在以创新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弄斧”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只是必须丢弃不尊重、不科学的浮躁与盲动而已。

类似还诸如:

见异思迁/见异思迁有眼光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有责任扶正上梁

一失足成千古恨/失足未必千古恨

各人自扫门前雪/扫门前雪乃是尽职尽责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就是过

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酒不该醉

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到山前未必有路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不一定要听

靠山吃山/不能靠山吃山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三)换位反思出新

如:由“水滴石穿想到的”,通常赞扬水滴的韧性、毅力和目标始终如一。

但是换一个角度,从石头的方面想一想,它为什么会被水滴滴穿,那就颇可以总结出一些教训来:

石头自恃坚硬、强大而麻痹轻敌,根本没有将小小的水滴放在眼里,才败给了水滴;

石头贪恋水的温柔,故为其所惑,才导致被“滴穿”;

石头自身也有弱点,它不懂得自身的某些成分会溶解于水,日积月累就会侵蚀成洞。

二、处事层面的逆向思辨

(一)让水离开人

人落入水中,通常的做法是让人离开水,但是一群娃娃没有能力做到这点。从反向思考,让水离开人不是一样吗?于是有了司马光砸缸的机敏。

(二)让灰尘“退”

当初清除灰尘只是用扫地的办法,让灰尘“进”,扫地时扬起的灰尘让人透不过气。有一位叫赫伯布斯的人心想,扫地可以除尘,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让灰尘“退”。试验结果证明吸尘的方法是可行的,于是带有灰尘过滤装置的吸尘器诞生了。

(三)托盘倒向自己

一位求职者到一家餐馆应聘。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征者都答非所问。这位求职者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尽全力把托盘倒向自己。最后,他成功了。

(四)解绳变砍绳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打开这个结按正常思维很难,非胆略过人者是打不开的。所以,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绳结面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果断地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敢于开辟新视野,是一个胆略非凡的人,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五)变废为宝

美国家具商尼科尔斯家突然失火,面对满地狼藉,心有不甘的尼科尔斯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一块已被烧焦的红松木。他找来一块碎玻璃片,小心翼翼地刮去红松木上的沉灰,接着用砂纸打磨光滑,一番打理之后,那块烧焦的红松木呈现出一种温暖的光泽和特别清晰的木纹。尼科尔斯灵机一动,将这种光泽与木纹应用到家具的制作上,生产出了“仿纹家具”。这种仿纹家具一问世,就受到了顾客的热烈欢迎。大家争相购买,尼科尔斯生意也就越做越好。

(六)欲擒先纵

某城一生活小区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总爱踢垃圾桶闹着玩,影响居民宁静的生活。有人出来骂,越骂他们越闹。

一天,一位老人来到孩子面前笑着说:“看你们玩我也很开心,我年轻时也这样。要是你们几个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太高兴了,我就给每人一元钱。”这下孩子们更来劲了。三天后,老人说:“我收入低,从明天起每人只能给五角钱了。”孩子们不高兴了,又过了三天,老人说只能给一角钱了。这一来气得大家都不干了,于是小区里又恢复了安宁。

老人的思维是逆向思维,是从众人常规考虑问题的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认识事物。逆向思维方法符合矛盾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哲学规律,因为事物总是要向其对立方向转化,许多过程都是可逆的。钓鱼要用诱饵,“引玉”先得“抛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取”与“与”,“得”与“失”,“夺”与“让”,“进”与“退”,“赚”与“赔”,每两者之间都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艺术层面的逆向思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无声胜有声,无情最有情,这些都凝聚着艺术辩证法。“无声”在艺术领域多表现为“虚”,这里所谓“虚”是艺术境界中的表象虚无而内在拥有,只要借助想象或联想即可悟出,以虚写实最为奇巧。

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命考生作画。绝大多数考生以写实的方式,在画面上描绘了成堆的花儿,以突出“踏花归来”的主题。然而,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

正是这无花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断臂的维纳斯迷人处也正在其双臂“无”中,因为“无”才有了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欣赏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乐等,尤其需要从“无”处看,“无声胜有声”。现实生活同样如此,看上去好似无风景、无感觉的地方,往往是绝版风景,独绝的感觉。明日的花与今日的花不一样,亲人相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人不同,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得你觉不出新鲜,“不新鲜”之中正是你定心定意、尽享温馨的特有感觉,那是家才有的感觉,那是亲情的独特沐浴。善于避实就虚、以虚写实,是避开人云亦云、推陈出新、形成个性化表达的一项根本策略。

1.逆向性思辨的守则: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认识规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不可逆。可逆的是视角、方法、途径等反思、拓展,目的是对某些认识观念做修正、充实、深化、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唱反调,否定一切,切忌将违背规律的胆大妄为视作创新。

2.逆向思维的平衡策略:不否定正常的基本原理,只在原有基础上反向重建未被发现的合理性。比如:“知足者常乐”体现道家文化的精义,是人生退守所需的旷达情怀;“不知足者长乐”体现儒家文化的精义,是人生进取所需的锐志境界。二者各有其相对正确性,各有其认知的不完善性,兼而有之,人生才是理想的。

思辨揭秘

1.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理解万岁”,这是人们的共同呼声,共同愿望。因为,理解了才好办事,才能成事。你以为呢?请写出你的意见和理由。

2.以“常识”为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作文。

思辨例题

☆例文一

何须一定要理解

江苏 孙世娟

领导希望群众理解,群众希望领导理解;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都希望对方理解……人与人之间渴望理解,渴望被理解。

但是,立志改革的人们一定要被理解吗?不一定。

因为,人们的理解,是由各自经历造成的特殊眼光对人生的透视,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理解。而改革,需要突破,需要开拓,更需要创新!

突破,本身就是对旧观念的冲击,满脑子旧观念的人怎么理解你?

开拓,本身就是另辟蹊径,习惯走老路的人怎么理解你?

创新,本身就与众不同,怎么可能获得墨守成规的人们普遍的理解?

哥白尼推翻地心说的时候,有多少人理解他?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学说时,有多少人理解他?爱迪生在一生的发明中被误解了多少次?曹雪芹的《红楼梦》至今还有人认为那不过是“谈情说爱”而已。但是,他们没有因为不被理解而放弃他们的追求,他们以毕生心血奉献于人类精华,博得了世界人民的理解!

成功的强者,往往是在不被理解中塑造自己的。人们今天歌颂着哥白尼、达尔文、爱迪生、曹雪芹,却忘记了这些人在不理解之中的奋斗,不是人家突然变得美妙了,而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了。谬误与真理的转化,犹如行路的左右脚,没有这种摆动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口号不被正确理解,就会产生副作用,因为理解而事事都要注意别人的看法:学习拿个好分数,得到老师的好评;工作平平稳稳,获得领导的青睐;不说好,不说坏,获得群众的支持;甚至在朋友欢聚时吃饭夹菜,也要时时看别人的脸色。为了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好评,他们宁可放弃个性,放弃真诚,甚至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那么他们被某些人理解了,但周围人对他们却越来越不理解了。

我们知道,种种阻碍改革的旧观念正经受着“商品经济”这门重炮的轰击,促进民族的振兴,要靠中国人自己。

为了改革成功,祖国富强,每一个人都没有理由不奉献出他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一些不被理解的牺牲。这种牺牲的价值并不比战场上流血牺牲的价值小!

理解只有和自强不息并驾齐驱,才能成为祖国腾飞的加油站;理解只有和真理共存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发动机。

改革者决不会因为追求被理解而放弃对改革的希望,放弃对振兴中华的追求。他们在改革中被误解的时候,以惊人的毅力医治心灵的创伤,克服困难,在实践中加深对改革的理解,他们的成功,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

所以,我要大声说:“立志改革的人们,不要追求一时的理解,当我们的改革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时候,人民会理解我们,未来会理解我们!”

简析:本文面对公论,发出“何须一定要理解”的质疑,求真的精神可贵。作者选择从改革者的思辨突破。先问:“立志改革的人们一定要理解吗?”接着作答:“不一定。”然后展开分析并援例求证:“突破,本身就是对旧观念的冲击,满脑子旧观念的人怎么理解你?”“开拓,本身就是另辟蹊径,习惯走老路的人怎么理解你?”“创新,本身就与众不同,怎么可能获得墨守成规的人们普遍的理解?”最后归纳直透问题的核心:有些时候,人们不必去苛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要敢于突破和创新;成功的强者,往往是在不被理解中塑造自己;真正的“理解万岁”不拘于一时,更应放眼于未来。显然,作者借助逆向思辨,对“理解万岁”做了纠偏拓展,对其真理属性做了还原充实。

☆例文二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某考生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伦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漠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但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成为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己。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打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例文三

别让常识束缚了你

某考生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

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

常识固然是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常识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仅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

苹果熟了就会掉在地上,这是常识,别人或许只是捡起来吃掉,但牛顿,却从这个常识中看到了不同,他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常识,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它依然是常识,对于做好了准备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块基石。只有通过常识看到实质,我们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有一位资深的老教授对此不屑一顾,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常识,你难道不懂吗?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了。”袁隆平对此没有过多理会,全力投入实验,最终培育出产量翻了几番的籼型水稻。假使袁隆平当初听信教授,也迷信常识,那么,还会有籼型水稻的诞生,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之所以会成为常识,自然在人们心中已经植下了根,轻易不会改变。所以,当一种有违常识的看法被提出时,必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而应该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坚持不懈。失败了,只是证明常识真的正确,我们并没有失去什;成功了,那么我们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们去开拓。

突破常识并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生活中也如此。

李洪新,一个下岗的工人,在观察到厨房的油烟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默默忍受油烟的呛口呛鼻,而是突破了厨房必有烟的常识,自己调制出了冷花生油,结果,受到鲁花集团的青睐,自己也发了财。

朋友,莫让常识禁锢你的头脑,抹杀你的创造力,我们应该不断去怀疑,去开拓,寻找属于我们的未来。

简析:文二正向思辨。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把“常识”比作“干粮”这一基本的生存物质,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全文围绕“常识”作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了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开头针对教育界重“高端学问”的传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识的现象,呼吁社会不要轻视常识。然后从常识对日常生活的引导,常识是科技的基础,以及需要质疑常识三方面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尾扣题,结构严谨。

文三逆向思辨,先举小象一例说明“常识”的形成及其局限性,然后,在肯定“常识”重要的前提下笔锋一转,警示人们应突破常识禁锢,推陈出新,并举了三个例子作为论据支撑。最后,再次重申论点,回应标题,收束全文。称得上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所举四例,看似信手拈来,其实角度不一,用处各异,涉及古今中外,可见作者日常阅读广泛且重积累。相对而言,在多数人习惯于因循守旧的当下,文三的逆向更见新意更能发人深省,分值当然会更高。

思辨操练

1.请以“与成功做斗争”为题,写一篇论述文。

2.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猜你喜欢

逆向常识思维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