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2016-12-20柴虹李慧勤

成才之路 2016年3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才专业

柴虹++李慧勤

摘 要:文章分析目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制约因素(教育观念的制约、教育质量的制约、学科建设的制约),进而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完善学科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地质人才;培养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01-02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大学存在的一种永恒价值,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作为评价依据。而对地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学生所具备的地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地质行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因此,地质类高等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它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以及满足社会要求的程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对我国地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质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来符合学校培养的目标,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

1. 教育观念的制约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优秀人才来缔造。随着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推行以及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我们竭力倡导高等教育素质化,也对高素质地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教育观念在培养高校地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合时宜的陈旧教育观,必定会阻碍地质人才的培养,导致地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不能实现地质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教育质量的制约

近年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然而,在拥有这么多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同时,却出现企业招工荒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种矛盾的存在,源于近些年急剧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正处在从补偿性增长到适应性增长、从外延性增长到内涵性增长和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的阶段,而这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有时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体现在专业的完善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等。而在地质教育中,因为它对教师的专业性、实践性,设备的先进性、精准性要求更高,所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性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各种软硬件设施的缺乏,导致青年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缺乏以及既有技术权威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匮乏,这也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学科建设的制约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对人才的培养起核心支撑作用。学科整体水平的高低、实力的强弱以及学科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211”与“985”高校均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内容,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一所高校的学科体系是否完备,开设的专业是否具有实用性,课程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是否密切,都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地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平时涉及最多的应是具体专业知识的学习、野外实践考察,因此对人文素养知识的阅览可能较少。因此,学校的学科体系是否全面,是否能为地质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是促成其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外部关系,另一个是教育的内部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既要适合社会的需求又要达到自身素质的标准。这就需要学校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的特色、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应提上日程给予重视。因此,我们在改革时既要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科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参照基准,加强师资建设以及明确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1. 完善学科体系

(1)改善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然而,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将适应社会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原则,将社会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裁判。我国现在面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因此,加强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就是现阶段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出发点。那么,地质教育作为新兴产业之一,便需要通过研究新理论、开设科学合理的相关专业来促进地质人才的培养。所以,地质类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设地质相关专业是否与区域、地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2)学院与区域是否与地质行业有密切的联系,能否根据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的专业方向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3)所设置的相关专业是否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4)所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是否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依此类推,专业培养目标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也应该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发展为最终目的,以社会服务为根本追求。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课程的设置既要重视人文知识,又要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更需加强课程的职业化,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离校进入社会后,只有能够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针对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市场,有关调查研究指出,我国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创时期,表现为:它是一种专门人才市场;它是初次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具有群体性,市场培育时间较短。因此,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职业类的课程,把职业模式引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早融入社会的大熔炉,这也是目前需加强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原因所在。作为地质人才,也该适当地走出实验室,重视“野外”的生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职场技能。

(3)调整学科内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技能,这是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础。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科的建设和完善。从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现在倾向于综合性的学科建设,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但综合与专业的精深并不矛盾。学科建设上,我们强调“全”“精”“专”。“全”就是学科的覆盖面要广,“精”就是各科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精,“专”就是学生对各专业的研究要深。建立起这样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培养扎扎实实的高素质地质专业人才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在学科优化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特点的不同,也应该注重优势学科的继续保持,弱势学科的强化发展。对于地质类院校,要不遗余力地确保地学类专业的发展,同时要保证非地学类专业和边缘学科的不断完善,这样才能符合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潮流,靠近建立一流大学的目标。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又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的质量。因此,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次,应积极改变学校师资结构,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适应专业变化的发展。再者,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团队交流教学心得、促进教学研讨、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科学研究。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留住优秀教师;还要继续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引进更多杰出学者、教授。

3. 明确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不同层级学生的社会价值,需要根据社会对不同层次和发展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差别对待,提出各自的培养侧重点和方式。就本科生而言,重在抓落实,在落实中不断完善。要加强日常教学中的管理,要将教学带来的进步落到实处。注重专业知识和公共知识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倡导通识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则应重在细化、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能做出研究成果,倡导的是专业教育。而针对地质人才来说,不论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在人才培养机制上都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依托导师、学校和社会的实践项目进行人才培养;加强各类地质院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基地;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利用学术平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和可能;通过跨学科交流、多项目合作等形式扩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领域。

此外,在对人才评价方面,倡导多元化和充满个性的培养机制。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要求用一种开放的、灵活的培养体系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对不同发展阶段,水平、特点各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大学存在的一种永恒价值,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作为评价依据。

在任何时候,创新人才培养都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深入研究和领会国家规划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人才培养质量衡量的两个因素,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明确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也必将对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的质量和数量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点。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瑞珣,宋振清,等.关于20世纪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简要回顾与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1(02).

[4]王宝才.依托高等地质院校培养优秀地学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9(04).

[5]周扬.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

[6]王孙禺,王晓阳,王宇,等.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0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才专业
人才云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