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好水口” 寻幽儒与商

2016-12-19阿友

神州民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花台水口古村

阿友

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却有“好水口”之名!先民凭借对风水的熟悉落脚于此,千年以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有好水口,也有“进士村”,更有徽商大宅!想探究这个小村落的风水有何独特之处?想感受先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与卓越的人居智慧?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鄣源村,寻幽一番……

鄣源村(现名樟源里)坐落在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樟田村渔瑶公路边,休宁县当地人自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相传村人均为宋朝起义名将方腊后裔,战败后为躲避朝廷杀戮而迁徙繁衍于高山峡谷间。在茂密的水口林掩映下,村口一道坚实的石墙横亘于眼前,石墙4米高2米宽,连接两边山体长30余米,只留一1.5米宽、2米高的门洞供村人出入,石门顶部嵌有石碑,上书“石门胜概”苍劲四字。码砌石墙的条石平整匀齐,且条石间的隙缝都灌注了桐油石灰浆,固若金汤易守难攻,即便被攻陷村民也能顺利向深山撤退,关雄隘险为徽州地区罕见。

石门边,从村中流淌下来的一条欢快小溪汇融进一个深凼里,水潭上方一座斧劈般锋利的巨大石壁紧锁水流,仅有一狭小缝隙放流。鄣源水口的另一奇特之处是东水西流,中国地势大抵是西北高东南低,故溪流多为西水东流、北水南流。而鄣源村溪流发源于果岭之巅,一路如玉带般逶迤而下,飞珠溅玉穿村过户,最后汇聚于村口狭促的寨门石崖边。难怪村民说,即便刷洗时不小心将一把木勺遗失也会被卡在聚财凼里,不用担心被山涧冲远,鄣源水口之“紧”可见一斑(水口是风水名词,住宅选址特别注重水口,把它看作保护神和生命线)。在徽州,水口堪称村落的门户与灵魂,代表着宗族地位与实力是否兴旺发达。几百年来,在三江源头(新安江、钱塘江、富春江)流口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鄣源好水口,冯村好阳基,流口好来龙(山),茗洲好朝山。其中的“鄣源好水口”便是今人对鄣源先祖们严谨科学选址的由衷点赞。

沿村中一条青石板小道步入古村,扑面而来的厚重徽文化令人目不暇接,修建在溪涧两旁狭窄空地上的徽派民居,那朝天的马头墙、镂空的花窗鳞次栉比,十几座形态各异的木桥、石桥、水泥桥依次横跨溪涧,仿佛在诉说着小村静谧祥和的历史。

在村口,一块重达700公斤的石碑屹立在数百年前修建的方氏宗祠树德堂前。鄣源历史上宋至清末出了12名进士,其中3位被钦点翰林,是皖南闻名遐迩的“进士村”。为记住乡愁留住文化激励后人,村人募集万余元树起这尊《鄣源进士题名碑》铭刻历史,让人肃然起敬。

树德堂内胸围一米多的木柱,折射出昔日的庄严和神圣。祠内一角矗立的一块石碑引人注目,这是一块镌刻有“严禁药毒长河”字样的禁渔碑,此碑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所立。由此可见徽州古人不但提倡“放生”禁止过度捕捞,更万分痛恨毒鱼药鱼毁灭生态之举。据统计,在新安源头流口地区已发现禁渔、禁伐类古碑30余块。

古徽州村村有溪流有水口林,保护的方式都离不开村民自治,即勒石加禁碑刻。纵览每一块禁伐碑刻,多是“误砍一棵树者,就要自费勒碑示众加罚实银一两,烧炭者罚实银五钱,见者即报赏罚银一半,见者不报过失查实同罚。”如此严苛村规民约,昭示了先人可贵的呵护青山绿水生态意识。时过境迁,禁碑对村民的约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盗伐林木、河流随意倾倒垃圾,甚至毒鱼药鱼者屡屡有之。在如今的法治文明时代,新安源人真该效法祖辈,爱青山,爱绿水,爱鱼虾,永葆“小桥碧水鱼虾,青山古树林花”的三江源头生态美景。

沿着山泉淙淙拾级而上,走进64岁的方炎茂老人名曰“新屋”的宅中,主人径直引领我们来到屋后山坡上,只见一座青石垒砌气派高大雄阔的护坡花台映入眼帘。在鄣源,徽商大屋花台大抵以房屋开间为宽,紧贴房屋地基修建。集晒台、防控水土流失与泥石流地质灾害、休闲小憩养花等功能于一体的护坡堪称奇观,青石砌就密封严实,呈阶层式逐层递进上升,三层相互承重结构紧凑严谨,工程浩大堪称“空中花园”。各层之间石阶相通,如履平地。底层、中层的石板间还外镶有圆弧形石耳,外露半尺内凿圆孔,插进不易腐烂的栗木或藤本植物浑然天成,既可搭架晒物,又可在藤蔓织荫下置桌椅怡情养性。厚实工整的3层青石板层层垒砌,几与屋顶平齐。流连在山腰花台青石板上,发现这些方正的青石轻则百十斤重则一吨,据悉是就地取材于附近山上质地密厚坚硬的玄武岩,在当时没有精密现代化机械挖掘切割搬运的背景下,如此浩荡而又精细的工程,令人不得不感叹先人智慧与毅力是何等惊人。

这些青石板在经年岁月侵蚀下经脉凸显密布青苔,写满沧桑。环视花台左右,但见整个花台呈“太师椅”结构,敞开襟怀静享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在狭促的山坳里这份享受实在是高端奢侈。粗略一算,一座花台所用石块量竟在两栋房屋地基之上。伫立花台之上,正面朝南高耸巍峨的马头墙在秋风中啸傲岁月的风霜雪雨,温和的阳光从马头墙左右两侧与邻居山墙缝隙间斜射进来,早晚不误,花台地势的巧夺天工令人啧啧称奇。转身仰望青石板垒就的坚韧护坡,坡顶植被葱郁,浓浓阴翳犹如伸出华盖为花台遮风挡雨,雄浑壮观一气呵成恰似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尤其是“新屋”和毗邻的“宝厅”、“下学堂”三座徽商豪宅花台相偎相依连为一体,却互联互通并无围栏隔阻,足见先人邻里间和谐友睦。花台台面十多平米摆几件桌椅绰绰有余。鄣源老宅花台因地制宜接地气,古人的大智慧和创新能力实令今人可望不可及……散落在方氏宗祠边的五座名为太屋背、新屋、宝厅、上下学堂、黑门楼的徽商大宅,屋后均有巨资建造的护坡花台,成为古村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从古村尽头小溪对岸的小径返回,在距离“石门胜概”古寨墙200余米处山坡下有口“翰林古井”,井水清凉甘甜,每逢村中河水上涨,人们都到古井挑水饮用。先人为防泥石杂物渗入,特在其外围栽种桂花树以防水土流失。时光荏苒,井边三棵粗大桂花树已歪脖空心,树冠也不再青翠欲滴,生机黯然,几近枯朽。这一危机恰巧被前来游览的一名江西驴友觉察,他认为是桂花树周围毛竹过密汲取了大量养分,且繁茂竹林长期滴落水珠导致土壤水分过大,令桂花树常年无阳光照射根须浸泡而逐渐枯萎,并提出砍伐桂花树周围过密的竹林,就地改制成竹椅的方案,一则保护了古树,二则便于路人休憩。经专家论证,古村吸纳了游客建议并立即实施,古老的桂花树恢复了盎然生机。

告别鄣源之际,获悉古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目录,国家即将投入800万资金维护古村,届时古村必将同古井边的老桂花树一样再绽新芽。古香鄣源,读你百遍不厌倦。

猜你喜欢

花台水口古村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宋代绘画中园林花台样式解析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大芦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千年沧桑话水口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