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与苏辙书法艺术之比较

2016-12-19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辙苏轼书法

秦 琴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苏轼与苏辙书法艺术之比较

秦 琴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苏轼与苏辙的书法均受到苏洵的影响,在技法方面还取法颜真卿、李北海等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传世作品也成为后人临习的典范。苏轼与苏辙的书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显示出二人对书法艺术审美的各自特点,以及不同的主体精神。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苏辙;书法艺术思想;书法作品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在北宋文坛上影响深远,备受世人瞩目。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尽管仕途坎坷,但在诗词书画方面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轼的“艺术成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苏辙的“艺术成就”在筠州、循州、雷州及其许昌。就书法领域而言,二人的书法作品成为后人临习的典范。二人的书学观及其书法技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1 苏轼、苏辙书风形成的背景

1.1 北宋文人地位的确立

公元960年,五代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新王朝宋朝,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中原长达半世纪频繁动乱局面终于宣告结束。至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10年(公元979年),征服最后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北汉,中原才完全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并不重文艺,直至太宗赵匡义即位,开始注重文艺复兴,《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两部总集也是在太祖的授意下编著的。在其统治时期书法略有重振衰风之势,《淳化阁帖》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为了使王朝封建集权更加稳固,宋初统治者吸取以往教训,加强文官统治和改革科举制度,这使得文人的地位逐步确立起来,士大夫也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在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下,充分调动了士大夫等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给平民士大夫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这就很快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文人阶层。正是这种宽松的文化政策,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宋代与之前的朝代相比,艺术门类最为齐全,风格最为多样,文化传播也最为广泛。

1.2 文化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思想融合的时代,统治者提倡儒、释、道三教并举。尤其是禅宗思想对宋代士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由唐代中期起源,发展于晚唐、五代,至两宋,禅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广泛渗入到社会各界。禅宗思想必然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至生活方式的各个领域。

宋代是文官统治的时代,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民族矛盾的深重和官僚制度的腐败,给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这使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来帮助他们解脱这种压力,而禅宗的思想正好吻合了他们的需求。禅宗就顺理成章成为士大夫的宗教,而文人士大夫对禅宗的接受和研究,更激发他们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探求。如苏轼的“无法之法”“不工之工”“放笔一戏”“信手自然”;黄庭坚的“以禅论书”“字中有笔”“得妙于心”等都是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宋人在讨论书法时也多采用短论、随笔的形式,题跋也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特有文学式样,如《东坡题跋》《山谷题跋》等,这些都随感而发,短小精辟。这也都是受禅宗思想“不立文字”以及传统儒道思想“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以及“道不可言”的影响。

在宋代这个大的背景下,苏轼与苏辙的书学思想深受其浸染,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论和风格论。

1.3 北宋书坛状况

宋代初期的书坛已经不再像唐代那样兴旺,其客观原因是:经历五代的战乱使得师资力量匮乏;优秀的书法名迹遭到兵灾的破坏,仅有的书法遗产也遭到垄断,被皇家所收藏。其主观原因是:北宋的科举制度没有了唐代那种“楷法遒美”的要求,取消了吏部铨选制度,这些都使得书法家产生的土壤贫瘠不堪。北宋科举誊录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投机取巧的士子竭力模仿当世主文者的字体,造成了“趋时贵书”的现象。

正是北宋初期书坛江河日下的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奋力革新,取法乎上,由学习唐代书家继而上追二王,改变了宋初书坛颓靡的状态,形成宋代书法的高峰。苏轼等书家应运而生,成为宋代书坛卓然独立的大家。

1.4 生活历程、思想倾向对二苏的影响

苏轼与苏辙生活在儒学思想浓厚的家庭中,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父亲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文学家,潜心读书,准备一举及第,可惜仕途坎坷,屡试屡败。母亲程氏是位文化素养很高的妇女,对二子也是悉心栽培。苏轼与苏辙除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外,苏洵还把他兄弟二人送到眉山有学问的道士张易简的“天庆观”读书。后又送他们到老儒刘臣处就学,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苏轼与苏辙二人之间情感深厚,从小一起读书,苏辙以苏轼为榜样,像他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1]他们的这份情谊也备受世人瞩目,共同切磋学问,互相警策为人,互相宽慰仕途挫折。二人虽相似处颇多,但性格不同,苏轼生性旷达,不拘小节,仕途坎坷。苏辙性格内敛,处事谨慎,仕途较为平顺,他还经常像良师诤友一般对哥哥进行规劝。

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轼与苏辙年轻时都热衷于科举,有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抱负,都想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但是思想和生活历程的苦闷,又使得他们从释道思想中寻求慰藉,以求解脱。尤其是在政治失意的时候,释道思想更是求得自身安慰的一剂良方。

2 苏轼、苏辙书法艺术观比较

2.1 苏轼、苏辙人品与书品论之比较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基本上是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指导,讲究雅、正、高度关注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教化功能[2]。苏轼与苏辙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书学思想也是儒家文艺思想的反映。二人及其注重人的品格修养,都认为人品的优劣会影响到书品的好坏。“书如其人,人书并重”的书法观是二人共同的主张。

苏轼认为书法要表现为人的凛然之气和刚直精神,他肯定柳公权的“心正笔正”说,以“人品高下”作为评书的标准之一。他书法取法颜真卿,尤其喜好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争座位帖》,认为人格操守是书法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条件,人品不可取,则书艺不可观。

苏辙也注重人格修养对书法的影响,但是苏辙比哥哥的认识更进一步。他认为增加阅历也是“养气”的一种途径,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细致观察客观事物,深入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这一观点在其《墨竹赋》中体现很明显,“始于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鬼乎竹阴,观竹之变多矣。”[3]苏辙所说的阅历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人事,是人与人结交。在这一方面苏辙比苏轼更为圆通。

苏轼和苏辙二人除注重品格修养之外还注重内在文人气息的修养,都认为“读书万卷”可以增加内心的修养,能提高作品的气质。

苏轼强调文化的作用:“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4]在苏轼看来,如果创作主体不能达到“胸罗万卷”,那么他不仅无法体验这样的妙趣,连理解这样的趣味都是无法想象的[5]。

苏辙提出了“养气”说,苏辙认为“气”是心的表现,“气”是由心主宰的,“心”和“志”又是紧密相联。“养气”的前提是“养心”“养志”。“养气”既然是主观的思想、修养,当然可以通过养气得到,因此,苏辙说“气可以养而致”。作品的风格既然来自于作者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修养通过媒介表现出来即形成为作品的风格。

2.2 书法创作观与基本功认识之比较

对于书法创作苏轼与苏辙均强调练笔构思的重要性,都强调以“无法”为“有法”,强调“有法”的重要性,认为扎实的基本功是作出好的书法作品的前提。

二人也有区别。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讲究自由、洒脱的创作方式,他鼓吹创新,张扬个性。但这种创作方式必须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以“法”作为入门和必不可少的艺术基础。“法”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体系,但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法,死于法,使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强调以“无法”为“有法”,再加上“读书万卷”的积累,使它更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是苏轼在书法上的审美理想,又是他在书法实践创作中的追求[6]。

苏辙与苏轼相比除强调基本功之外还强调兴致、创作冲动的作用,“逸群”之气需要“斗酒”扶助;而这种创作冲动可达到“挥洒动墙墉”“漓漓看濡首”的强烈程度。“石君得书法,弄笔岁月久。经营妙在手,舒卷功随手。惟兹逸群气,扶架须斗酒。作堂名醉墨,挥洒栋墙墉。安得浊酒池,淋漓看濡首。但取继张君,莫顾颠名丑。”

3 苏轼与苏辙书法作品比较

从苏轼与苏辙的传世作品来看,二人都受父亲苏洵的影响学习颜真卿和李北海,都是率意、洒脱的“尚意”书风,透露着凛然之气和刚直的精神。

二人的书法作品有着独特的个性。最能体现苏轼“尚意”精神的,是他的行书,而他的行书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却是在黄州[7]。苏轼的书法略肥,喜用浓墨,沉稳中不乏灵动,狂放中不失沉稳。结构肥扁,横式笔画明显往右上方倾斜,字势左低右高,体度庄安,气象雍容。字的大小错落,及章法疏密安排上丰富多样。“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8]。上图(左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气息浓厚,格调高,线条丰润。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即“淡”和“静”[9]。

苏辙的作品虽不多见,但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较之苏轼,他的笔墨功力和才情都稍显逊色。如上图(右图)苏辙的字较苏轼的更为拘谨一些,更加注重法度,在字的开合与险绝上也显得稍有平淡,没有苏轼的洒脱、奔放,而且字的结构风格显得有些单一。章法字距较大,整体排列比较疏松,在字与字的穿插上,没有苏轼的自然,也没有苏轼的严密,然而在其作品中却透露出了一种坦然、空灵的气氛。用笔方面两人较别人有所不同,别人强调中锋他们反而偃卧,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在行笔动作上两人有很大的相似,但在起笔动作上却有很大差异。苏轼的字妙在藏锋,而苏辙的露锋直入较多。提按方面苏轼要丰富得多,可谓是“重若崩云,轻如蝉翼”。

4 苏轼与苏辙书法不同影响及原因

4.1 影响之比较

苏轼与苏辙书法风格及学书思想有如此大的相同之处,然而二人书法方面的影响却有极大的差别。苏轼敢为天下先的个性使他成为继欧阳修之后执文坛牛耳的领袖人物,在书坛领域他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为“宋四家”之首,在宋初书坛起砥柱的作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崇尚自然,抒写襟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对后世的影响更为瞩目。从宋、元、明、清乃至现代对苏轼书法成就评论者不乏其人,但是黄庭坚作为苏轼的门人和知音其评价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他说:“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其高自标许如此。”

苏辙的传世墨迹有《雪甚帖》《雪诗帖》《车马帖》《晴寒帖》等,但是他的书法往往被人忽视,他的影响在书法方面不及苏轼。从宋代书法发展的历程来看,以及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上来看,都很难找到苏辙的影子。

4.2 影响差异的原因

苏轼与苏辙书法的影响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二人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不同,苏轼无论是在书法思想方面还是在技法方面,造诣均在苏辙之上,后人在选择取法对象时,一般不会选择苏辙。二、苏轼长苏辙仅三岁,正是其二人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才导致人们更加忽略苏辙的书法。三、苏辙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精力都放在政治上以及文学上,使其在书法方面的研究不够深,也正是这个原因,掩盖了他在书法方面的成绩。四、苏轼的影响之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的传世作品很多,而苏辙的传世作品过于少,致使后人很难见到其书法作品。

5 结语

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对人生的认识,并且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10]。

苏轼与苏辙一生颇多坎坷,宦海沉浮,历经磨难。生活虽很艰辛但在文艺领域的成就斐然。书法方面二人能突破唐人的束缚,重视通与变,在通晓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艺术精华的同时,能铲除糟粕,找到变的途径,取得极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的风格,留下了不少的不朽之作。书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一个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苏轼与苏辙正是重视化古求变,才取得了如此的造诣。其二人尤其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书学理论,不仅对宋初追求“尚意”书风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脱脱.宋史(全四十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刘亮,邹祖尧.文学消费性视阈下明代诗歌式微原因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2):118-120.

[3]曾枣庄.三苏文艺思想[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293-316.

[4]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4-547.

[5]庆旭.从临摹到创作[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174.

[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1.

[7]曹宝麟.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05.

[8]杨军.论苏轼对欧阳修书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J].书画世界,2005(6):86-87.

[9]黄惇.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47.

[10]徐翠华,王立民.庶民书法家与庶民书法——邓石如及其书法艺术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1):125-128.

(责任编辑:吴贵春)

Acomparison Between Su Shi and Su Zhe′s Calligraphy Art

QIN Qin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China)

Su Shi and Su Zhe's calligraphy were influenced by Su Xun, in skill by Yan Zhenqing, Li Beihai et al. and formed its own unique calligraphy style, whose masterpieces has become the clinical learning model. The descendants of Su Shi and Su Zhe's calligraphy in thought or techniques are quite similar, but with their unique style, showing two people o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subject spirit. They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people at that time and later.

Su Shi; Su Zhe; Calligraphy art; Calligraphy

2016-05-01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后期重点项目(SK2015A572)。

秦琴(1985-),女,山东省莱芜市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书法艺术研究。

J292.3

A

1673-8772(2016)05-0122-04

猜你喜欢

苏辙苏轼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