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冶》作者计成的籍贯、后人、家族及镇江住址研究

2016-12-18王建文刘延华沈昌华张铁强

关键词:吴江镇江

王建文, 刘延华, 沈昌华, 张铁强

(1.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职业中学)



《园冶》作者计成的籍贯、后人、家族及镇江住址研究

王建文1, 刘延华2, 沈昌华3, 张铁强1

(1.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职业中学)

作者计成的个人资料缺乏,是《园冶》难于理解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关计成的更多信息。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得出:计侨是计成的儿子,计成的籍贯是吴江的盛泽镇,计成与计东、计元勋是族人,计成在镇江的住所在戴公园附近。

计成; 籍贯; 后人; 家族

计成(1582—?)是明末著名造园家,其著作《园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著。从1933年开始,学者们不断地研究计成以及他所设计的园林,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文献资料十分缺乏,时至今日,我们对计成的信息还是知之甚少,尤其是关于计成的籍贯、后人、家族和寓所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这方面获得了一些进展,这将有助于我们对计成及其园林设计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计成籍贯研究回顾

(一)阚铎认为计成的籍贯是吴江

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了《园冶》一书。阚铎是中国营造学社早期成员之一,为中国建筑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他在《园冶》的《园冶识语》里指出:“(计)成,吴江人,字无否,生于明万历壬午年。”[1]

(二)陈从周认为计成籍贯是吴江同里

1975年,陈从周先生去同里寻访计成后人,在《访吴江同里》一文中记载:“1975年12月23、24日二日之游,偕维国同至吴江,访垂虹桥遗迹,……去同里访计成后人,得计重(应为‘仲’)华老人,其裔孙女也,今九十,毕业北京女师范,交谈所获甚少。清初《计东诗文集》今尚存刻本,容检,或有所得……”[2]1978年,陈从周先生在《跋陈植教授<园冶注释>》一文中记载:“1971年的春天,陈植教授从南京林学院寄来了他所注释的《园冶》,嘱我校阅一下。……计成的生平,未见记载,我因陈教授此书的关系,曾冒风雪到计成老家吴江,访求遗闻、遗篇、遗迹等,终一点也得不到,因为计姓在当地并不是世家望族。”[1]1991年,陈从周先生在《同里退思园》一文中记载:“历史上,同里有位计成,在中国造园史上享有不朽的盛名,……明年是他诞生四百一十周年,我建议我们造园界在吴江县政府的倡导下,在同里开个纪念会,并在那里造一个计亭,让世界的园林界与旅游者前来凭吊。”[3]可见陈先生也没有足够的证据确认计成籍贯一定是吴江同里。

(三)喻维国认为计成籍贯并不确定

1982年,喻维国先生在《建筑师》发表了《重读<园冶>随笔》一文,文中记载:“……1975年冬,我随陈师从周走访了计成故里,虽找到了计姓人家,但均不知有计成其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对计成以及《园冶》成书的情况还了解的很不够。”[4]

(四)曹汛提示注意澜溪、茅塔、西库、计家坝这几个地方

1982年,曹汛先生在《建筑师》发表的《计成研究——为纪念计成诞生四百周年而作》一文中指出:“郑振铎先生旧藏明崇祯原刊《园冶》残本,……因知计成名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吴江县人。《园冶》自序又称中岁以后‘择居润州’,即今镇江,故又为镇江人……”[4]计成自署籍贯曰松陵,松陵即今吴江的古称。计氏本为吴江大姓,明清时候籍出吴江的诗人画士很为不少。……计东、计默父子为吴江一时文望,与当时名流多有交游。计成的谱系今已一无可考,是否会与同县之计从龙、计大章、计东他们有些瓜葛,今亦不能确知。澜溪在茅塔西南,现在那一带计姓人家已不多。茅塔的邻村西库(应为“厍”),计姓较多,且有过不少大户人家。茅塔附近又有计家坝(应为“浜”),以姓名村,也是个值得注意的地方……[4]

曹汛先生认为,计成可能会与同县之计从龙、计大章、计东他们有些瓜葛,澜溪、茅塔、西库、计家坝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上述提示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沈昌华、沈春荣认为计成籍贯的研究都缺乏证据

2002年,吴江市文化局的沈昌华、沈春荣先生发表《松陵计无否考》一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同里镇计仲华、计孝余先生一家,金家坝镇南厅村计巷计姓,盛泽镇茅塔村计家浜(也称坝)计姓,嘉善县杨庙镇麟湖,天凝庄镇计姓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逻辑推理,他们认为:第一,陈从周先生关于“同里的计仲华、计孝余先生一家”是计成后人的判断出自叶圣陶先生的一句玩笑。第二,同里的计仲华、计孝余先生一家计姓,不是计成家族的后人,很可能是计东(字甫草)家族的后人。第三, 计大章、计东一族是从浙江移居盛泽的,而且时间较晚,计成是松陵镇人,他们不是同一族计姓。第四,天凝庄镇计元勋这族计姓应该是宋、元间即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与松陵的计成,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5]。

(六)刘延华证实同里存在另一个计成

2015年8月,吴江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刘延华得到了同里镇计仲华、计孝余先生一家的家谱和附件材料,家谱中有一位“计成”,但是生活在民国时期。与此有关的“计成是同里人”的一些“传说”也在附件材料中找到了出处。这份家谱和附件材料表明,同里的这家计姓,始祖是道光年间的计伟卿,没有证据支持他是计成家族的后人。

从以上分析可知,计成的籍贯是吴江,但是没有证据说明他是同里镇人。

二、计成家人研究回顾

计成在《园冶》结尾的“自识”中写到:“崇祯甲戌岁(1634),予年五十有三,……暇著斯《冶》,欲示二儿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已……”[1]陈植先生在《园冶注释》中指出,计成的用典出自陶渊明的《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1]因此,我们可以知道,1634年,计成至少有两个年龄小于9岁的年幼儿子,可以推断他们的出生时间大概在1626年(明天启六年)以后,长生、长吉是两个儿子的乳名。

三、镇江的计侨

本文作者在研究扬州“瓜洲于园”的过程中,通过查阅《瓜洲续志》,偶然发现了另一位生活在镇江,并且与计成生活年代相近的计姓人物——计侨。该书卷17《艺文》有一首诗《瓜渚九日同胡山公观察》,作者是“丹徒计侨逋客”[6]。

笔者找到以下关于计侨的资料:杨宾在《大瓢偶笔》卷1中记:“(焦山<瘗鹤铭>)计侨《玉烟堂翻刻本》《跋》下注云:‘……郡别驾武乡程君翻刻《玉烟堂本》,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十一月,润州逋客计侨为跋之。’”[7]可见,顺治十八年(1661)十一月,郡别驾武乡程君翻刻了计侨收藏的《焦山<瘗鹤铭>玉烟堂本》,计侨为这个翻刻本写了《跋》,计侨被杨宾称为“润州逋客计侨”。

《康熙武乡县志》卷4:“程康庄,字昆仑,嘉绩子。明崇祯乙亥(六年,1633)拔贡生,国朝顺治中(十七年,1660)授镇江判官……”[8]在《焦山志》卷5中的《程康庄<瘗鹤铭跋>》中:“鹤蜕有铭,见于焦山……辛丑秋,计逋客出《玉烟堂(瘗鹤铭)帖》相赏,获覩此铭,从初搨全本摹而刻之,而神韵宛然……经始于辛丑阳月,至壬寅上巳毕工,谋置海云堂两庑,与众宝之。赞予兹举者:吴人潘生陆、计生侨。”[9]程康庄的记载表明,计侨是当时镇江的诸生,年纪应该不大,并且是吴人(苏州人),计侨和潘陆应该相识,并且可能是朋友。

计成的两个儿子大概生于1626年以后,顺治十八年(1661),他们应该小于35岁,这与上面计侨的情况是符合的。

四、计侨的诗作和交游

(一)《京江耆旧集》[10]

张学仁的《京江耆旧集》卷2《顺治朝》诗人小传:“计侨,字逋客,丹徒人,著《抱甕集》。逋客与改亭相酬和,负江左文誉,诗如玉山瑶林,秀出人外。”改亭是计东的字,计东是吴江盛泽镇茅塔村人,有《改亭文集》传世。《乾隆吴江县志》卷32《文学》:“计东,字甫草,茅塔人。……尝著《筹南五论》上阁部史可法,可法奇之。顺治十四年,中顺天乡试。御试第二名,动长安。三试礼部不第,旋遭奏销案,被黜,既不得志,乃出游四方。……卒年五十二,所著有《改亭集》。”[11]程兆熊对镇江的明朝遗民的诗稿进行收集,计划编成《京口遗音集》,但是没有成功。他因此写了8首《志感诗》来发表感慨,其中第5首:“水仙、逋客、陈延喜,烟叟、升公、张则之。‘合社’江淮行卷富,采风谁问布衣诗。”本诗中采用了镇江布衣诗人的字,如李一贞字水仙,计侨字逋客,陈檀禧字延喜,贺燕徵字烟叟,陈文荐字升公,张孝思字则之,他们于“听莺阁”倡“合社”。可见,计侨是明朝遗民,是清初镇江有名的布衣诗人,他与上述5人在镇江创立了“合社”。虽然他们的诗写的很好,但是由于没有功名,他们的诗得不到官府的重视[10]。《京江耆旧集》卷2收录计侨诗7首。

(二)《江苏诗征》[12]

王豫《江苏诗征》卷137有计侨的诗人小传:“计侨,字逋客,丹徒诸生,著《抱甕集》。”

陈其年云:“逋客足迹遍天下,其诗沈雄峭削,豪宕顿挫,鲸呿鳌掷,嘡嗒噌吰,非得江山之助者不能也。”江晨六云:“逋客久困诸生,已而弃之。客诸侯,典记室,于畿辅内地,往往有声。兼工丹青,古文词,而诗名尤著。”《种竹轩馀话》:“逋客与朱叔子、程苍孚昆仑、顾茂伦、张南溟、孙豹人、姜勉中暨改亭、子山相酬和,负江左文誉。今百余年,知其名者已鲜,可勝嘅耶!诗如玉山瑶林,秀出人外,不可梯接。”

润故逋客居“戴公园”。甲申(1644)后家业荡然,寄居圌峰下之吴沙,与朱叔子为耦耕计。《庚子(顺治十七年,1660)吴沙度岁》句云:“屋后圌峰残臘雪,门前圩柳早春芽。”《过朱叔子村居》云:“藏书满屋能怀古,种柳深江不记年。”分析上述诗人的小传,可以知道,计侨与当时江浙一带的文化名流交往比较广泛。

江闿,字辰六,别号牂牁生,江都人,祖籍徽州歙县,著有《江辰六文集》。《江辰六文集》卷4有《计逋客诗集序》[13]:“……京口计子逋客,久困诸生,已而弃之。客诸侯,典记室,小试厥志,于畿辅内地,往往有声,又尝寄意名山大川,遇辄登临。士君子读其《游泰岱》《望匡庐》《泛彭蠡》《游金山》《甘露多景楼》诸什,每想见其为人。……计子遭逢略同,司户其间,虽得小试,大非计子之志矣!……陈后山诗云:‘胡然落丹墨,不坐致公侯。’计子之谓欤?戊午春(康熙十七年,1678)遇之长安邸舍,及出诗一卷,将授梓,请为之序。”在这里,江闿为计侨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诗序,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期待,希望他能够在为人作幕中抓住机会,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计侨是镇江人,与江都相邻,找到江闿为自己的诗集作序,应该不是偶然的。

从江闿的《计逋客诗集序》来分析:计侨的籍贯是镇江,他长期在北京附近和中原地区为大官僚作幕,戊午春他的年纪应该接近50岁了。

《江苏诗征》共收录计侨诗17首。由此,可以看出计侨的几个特点:①家庭条件。可以维持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到北京游历,参加科举。②价值取向。像当时的很多读书人一样,计成既痛恨满清军队曾经的暴行,又能顺应历史潮流,融入新王朝,并愿意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③性格特点。富有同情心,头脑清醒,性格平和,不固执,不激进。

(三)《吴江诗略》[14]

《吴江诗略》收录了明末清初吴江一些诗人的诗作。《吴江诗略》卷6计侨的诗人小传非常简短:“计侨,字逋客,今居镇江。”1963年,张慧剑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信息,并在《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一书中做出了计侨是吴江人,后迁居镇江的判断[15]。2011年,白亚仁在《钮琇<觚賸-睐娘>本事考》谈到:“……顺治末年刊刻的《吴江诗略》除了计东诗作之外,还收录了计侨、计准等人的诗作……”[16]2011年,董振声、潘丽敏在《吴江艺文志》中收录了计侨(字逋客)的信息[17]。《吴江诗略》收录了计侨诗4首。

至此,计侨的作品,我们一共收集到《抱甕集》中完整的诗作共25首,另外《抱甕集》中还有其余两首诗中的各自两句,同时还有《<瘗鹤铭>玉烟堂翻刻本跋》的一部分。根据上述资料我们知道了计侨的某些信息,其中包括:计侨是吴江人,侨居镇江;潘陆和计侨是要好的朋友。

五、计侨籍贯的推断

(一)计东的证据

计姓是稀少的姓氏,计东是吴江盛泽镇茅塔村人。计侨的故乡是吴江人,少年时代离开故乡,住在镇江,很少到吴江。这两个计姓人士能够互相来往,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乡镇,是一家人。

(二)潘一桂、潘江如的证据

《乾隆吴江县志》卷32:“潘一桂,字无隐,一字木公,黄溪人。……有《中清堂集》六卷行于世,《古韵通考》二十卷未刻。子陆,字江如。有志节,于诗律尤精。”[12]黄溪是吴江县盛泽镇的一个村庄,潘一桂、潘江如父子的里籍是吴江县盛泽镇。计侨是吴江人,与潘陆是好朋友。对于侨居在外地的普通百姓,根据古代人们交友的习惯,一般都有强烈的乡土意识,所以他们很可能是盛泽镇的同乡。

(三)朱昆田的证据

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朱彝尊的儿子朱昆田的诗作为计侨的籍贯提供了重要线索。《朱彝尊年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十六岁。九月……先生上书山东巡抚张鹏……子昆田时在张氏幕中。”[18]“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十八岁。……十二月,张鹏内升,先生子昆田随之入都。”[18]《江苏诗征》卷55:“张鹏,字抟万,号南溟,丹徒(镇江)人。顺治辛丑进士,官至山东巡抚。故润南溟,由吏侍抚山左时,朱竹垞太史子昆田客南溟府中,……”[12]朱昆田在张鹏府上做幕僚的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位同事,与朱昆田朝夕相伴,他的名字叫“逋客”或者“止渊”。

根据《江苏诗征》中计侨的第7首诗《戊午(康熙十七年,1678)闰三月,张南溟掌科同陆靖公太学妙光阁看花,因雨止宿步韵》,可以知道,计侨一直在张鹏府上作幕,同时,朱昆田的这位同事也叫“逋客”,所以,这位“逋客”一定就是计侨。朱昆田的诗作表明:康熙二十三年(1684),计侨也在张鹏府上作幕,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鹏调京,朱昆田随之入都,计侨去向不明,很可能是回到了镇江。

朱昆田《笛渔小稾》卷2、卷3与计侨有关的诗共有16首[19]:

1)《次止渊<病起>二首》其一:又作齐东客,来看历下山。论交得同调,终日话乡关。药物非容易,诗篇赖往还。朝来成健起,唫卷待君删。从“论交得同调,终日话乡关”这两句来分析,计侨病后初愈,写了《病起》二首送给朱昆田,朱昆田写了两首诗回赠。朱昆田第二次来到济南,时间可能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天。计侨与朱昆田以前是有过交往的,互相交谈往事,十分投缘。“终日话乡关”一句说明,他们的家乡应该距离非常近,可能是同乡。其二:文章乖俗尚,丘壑寄吾情。窮鸟初成赋,闲鸥旧结盟。新愁来似疟,归梦重于酲。幸有乡门老,新诗照眼明。从“窮鸟初成赋,闲鸥旧结盟”“幸有乡门老,新诗照眼明”这4句来分析,说明他们以前是有过来往的;“新愁来似疟,归梦重于酲。幸有乡门老,新诗照眼明”这4句明确告诉了读者:我的愁绪来了就像得了病,思乡的梦比美酒还醉人。计侨是我家乡的老人,他新写的诗作让我眼前一片明亮。在这里,我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朱昆田第二次说计侨是他的同乡。因为朱昆田的家乡是浙江的秀水(今嘉兴市秀州区),所以计侨的故乡一定与秀水相邻。计侨的籍贯是吴江,江苏省吴江县与浙江省秀水县相邻的正是吴江县最南部的盛泽镇,盛泽镇在吴江县城南部62里,与浙江秀水县相邻。

更重要的证据是:朱昆田的祖籍就是吴江县盛泽镇。《秀水朱氏家乘》卷4《编年志》:“景帝景泰四年癸酉(1453),始祖西湾公(朱煜,朱彝尊八世祖)自吴江盛泽(东南)三家村(饭字圩)迁至秀水(北部)商河荡南黄字圩商陈里(今油车港镇),始入秀水籍。”[18]朱昆田把计侨认作同乡肯定是有根据的,因此,计侨的家乡应该是吴江县盛泽镇。

这种情况可以用陶葆廉的例子来说明。陶葆廉(字拙存,别署淡庵居士)是浙江秀水人,两广总督陶模之子,晚清官员,著有《辛卯侍行记》等。他在《盛湖志·序》中说:“余家世居秀水之王江泾镇,浙地而接苏壤,西北去吴江之盛泽镇才七里许。……(盛泽)与吾泾镇尤若唇齿相依……”[20]

2)《元日立春和逋客》:元日逢春首重回,东风真解带愁来。浮身似梗归难得,乡梦如云拨不开。历下忽为三月客,江南已放五分梅。椒新菜细官厨出,且复含情尽一杯。这首诗写出了两个人共同的思乡之情。

3)《又和止渊八首》:这8首诗都是元日(春节)逢立春(农历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所写。

4)《首春同逋客止渊陪丹徒公晚坐珍珠泉上二首》其一:闲随杖履过棕亭,雨后看山分外青。隙地栽花烦画手(谓逋客也),荒畦鉏菜课园丁。撇甞欲试罗家酒,煎点教依楚客经。莎坐苔行谈转剧,一双蝙蝠扑窗棂。这首诗说明,计侨擅长吟诗和绘画,精通园林植物种植技术。这位“丹徒公”就是张鹏,这首诗写了张鹏官邸花园四月的风景。

5)《止渊逋客既和拙诗,越日风雪复作,止渊又赋二百字索和,盖欲以强韵相压也。炙砚呵冻,复成是作》。

6)《食鰣鱼和止渊韵》:葡萄绿涨圌山曲,鲥鱼脱网新蒲束……

7)《和止渊瓶菊》:秋花开遍濋源堂,一束无妨手自将。重节岂须排日饮?六时惟觉和诗忙。烦君后圃栽花鍤,伴我空斋梦蝶牀。试向铜瓶添活水,折枝也解十分黄。这首诗表明,计侨擅长栽花,精通园林植物,懂得瓶花选材的要领。

在这16首诗中,我们可以断定:“逋客”和“止渊”是指同一个人。证据如下:

1)根据词义来判断,“逋客”是逃往山林、沼泽的隐居人士,“止渊”是说隐藏在沼泽,这两个词都有“隐居”的意思,因此,这两个词是紧密关联的,“逋客”和“止渊”是指同一个人。

2)《首春同逋客止渊陪丹徒公晚坐珍珠泉上二首》诗中“隙地栽花烦画手(谓逋客也),荒畦鉏菜课园丁”二句说明逋客负责种花,《和止渊瓶菊》诗中“烦君后圃栽花鍤,伴我空斋梦蝶牀”二句说明止渊负责种花,因此“逋客”和“止渊”是指同一个人。

3)从《元日立春和逋客》与《又和止渊八首》这两个题目来分析,“又”字说明这些诗都是立春这同一天给同一个人的和作,这个人应该是字逋客,号止渊,或者号逋客,又号止渊。

4)《首春同逋客止渊陪丹徒公晚坐珍珠泉上二首》中的“止渊”两个字最初应该是小注,《止渊逋客既和拙诗,越日风雪复作,止渊又赋二百字索和,盖欲以强韵相压也。炙砚呵冻,复成是作》中的“逋客”两个字最初也应该是小注,但是由于传抄、刊印过程出错,变成了前后一致的字体,造成了读者理解的困难。

5)《食鰣鱼和止渊韵》诗中“葡萄绿涨圌山曲,鲥鱼脱网新蒲束”二句说明了止渊的家在镇江圌山。《江苏诗征》:计侨……后家业荡然,寄居圌峰下之吴沙……。因此“逋客”和“止渊”是指同一个人。

逋客的身份是明确的,他在山东巡抚张鹏府上作幕,“乡门老”说明他的年纪应该是60岁左右。上述资料说明:计侨的籍贯是吴江盛泽镇。计侨擅长写诗、绘画、种花。

六、计侨与计成关系的推断

(一)计成和计侨都是吴江人

阮大铖为计成的《园冶》写的序中说明了“松陵计无否”。《园冶》一书开头著明:“松陵计成无否父著”,松陵是吴江的别名,所以计成是吴江人。而计侨也是吴江人。

(二)计侨的名字

古人的名,是出生以后长辈给的,赋予了长辈的期望或者代表了一定的意义,侨这个名字,可能是代表了计成侨寓镇江这个事件。

(三)计姓是稀少的姓氏

计姓是人口稀少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113位。清朝初年,吴江的计东《改亭文集》卷8《圣初兄五十寿序》:“我家为希姓,宗族鲜少……”[21]从计东的记载分析,明代末年,计姓很少,吴江计姓更少,迁居来镇江的计姓应该更稀少。在古代,对于稀少的姓氏,如果两个同姓人来自同一县域,那么他们是同一家族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所以,计侨与计成可能是一家人。

(四)年龄相符

计成在崇祯七年(1634)已经53岁了,他的儿子当时只有几岁,到了顺治年间,应该是30多岁。顺治十八年(1661),计侨还是诸生,与潘江如一起赞助镇江官员程康庄完成了《瘗鹤铭》的印刷和刻石工程。计侨当时应该是30多岁,这与计成儿子的年纪是符合的。

(五)与潘一桂父子的关系

《康熙吴江县志》卷35:“潘一桂,字无隐,一字木公,邑黄溪人。……所著有《中清堂集》六卷行世……”[22]潘一桂《中清堂诗》卷5有一首诗《初春与张人林、钱密纬、计无否游石簰山》[23]。根据这首诗在《中清堂诗》的排列,它前面一首是《京口元夕篇》,再前面一首是《地震篇》,《地震篇》的《序》为:“岁之昭阳渊献,月之嘉平,日之丁未时之哺……”,说明地震是在癸亥年,也就是天启癸亥,天启三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3~5点。《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卷2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1624年2月10日[24]。因此,这首诗所记载的计成和潘一桂等人游览长江中的金山,时间在天启四年初春,也就是公历1624年3月。

这首诗说明计成与潘一桂是好朋友,都是吴江人,迁居住在镇江。计侨和潘江如年龄相当,是朋友,都是吴江人,迁居住在镇江。潘一桂与潘江如是父子,所以,计成和计侨是父子的可能性比较大。

(六)性格和技能

从《园冶》书中的信息,阮大铖、曹元甫、郑元勋对计成的评价是善良、文雅、聪明、直率、求新。从计侨、朱昆田诗作中的信息,以及江晨六、陈其年、张学仁、王豫对他的评价得出计侨具有同样的性格。因此,计成和计侨是父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计成能诗能画,计侨也具有同样的技能。

(七)计侨父亲擅长书画

计侨的《北固证圆木末楼有先君画箑竝睦嵩年、顾与治墨迹悬壁》这首诗可能是作于康熙年间,当时他的父亲早已去世。从题目分析,计侨的父亲留下了很多的书法和绘画,应该包括自己的作品,清初的战争和官僚的征缴,把他家的书画藏品劫掠一空。这说明计侨的父亲擅长书法、绘画,经常到镇江北部的三山游览,并在寺庙中留有作品传世。而计成也是能诗能画,喜欢与朋友游览镇江北部的三山风景区。计成《园冶》卷1《屋宇- 廊》:“……予见润之甘露寺数间高下廊,传说鲁班所造。”[1]甘露寺与木末楼都是北固山北峰的建筑,这说明计成也经常到北固山游览。因此计侨的父亲可能就是计成。

(八)计侨的父亲擅长造园

《江苏诗征》中计侨的第5首诗《园居漫兴》:往来在城市,居止似乡村。树傍先生屋,莺啼处士园。书囊藏宇宙,酒盏住寒暄。会是忘忧者,庭阴已植萱。这首诗是计侨在镇江城中家里所写。分析诗的内容,可以知道,树木陪伴着他父亲的房屋,黄莺在他父亲的宅园中歌唱。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忘忧草就是萱草,计侨为了忘掉失去生父的忧伤,在花园中栽种了萱草。他家有漂亮的花园,虽然是在城市,但是花园营造出的是让人感觉非常安静惬意的乡村景色。诗中指出,他的父亲被称为“先生”,是一位“处士”,没有功名的布衣。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父亲是造园高手,这也与计成是符合的。

(九)计侨是造园能手

首先,从胡江的3首诗题目中都称计侨为“圃客”来分析,计侨顺治初年曾经用过“圃客”的号,“圃客”的号反映了计侨的专业和特长,说明他也具有造园的专长。其次,从朱昆田诗作来分析,张鹏幕府中的计侨是绘画高手,又是栽花的高手。张鹏在济南官邸附近,利用珍珠泉和周围的河流营造了非常好的花园,风景十分秀丽。朱昆田写了《对菊》《丹徒公于濋源堂后穿池种荷,赋诗四章,敬次原韵》等诗作,一直在称赞这些风景,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设计者。可以推断,计侨是这些优美景观的主要设计者。计侨的造园技术应该是从他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他的父亲应该是一位杰出的造园家。从上述材料分析,可以推测:计成的儿子叫计侨,乳名长生。

七、计成籍贯的推断

1982年,曹汛先生认为:计成与计从龙、计大章、茅塔计东家族或许“有些瓜葛”。2011年,白亚仁《钮琇<觚賸- 睐娘>本事考》:“……谈起汤尹娴(字洽君,盛泽人,嫁给了计东的堂兄计僧来),就要说到盛泽的计氏家族。晚明年间,吴江计家出了好几个人才,如万历十九年举人计可献和园林设计经典之作《园冶》作者计成。在清初,计氏最著名的人士为计东,他中了顺治十四年举人,是清初‘松陵四君子’之一,顺治末年刊刻的《吴江诗略》除了计东诗作之外,还收录了计侨、计准等人的诗作,说明计家在吴江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16]从上面的文字分析,白亚仁先生在没有给出证据的前提下,好像是在说:上述吴江的计姓人士可能都是一家人,可能都是盛泽镇人。

1)根据前面朱昆田的诗已经证明,计侨的籍贯是吴江县盛泽镇。根据笔者在上文中的推断,计侨很可能是计成的儿子,所以计成的籍贯是吴江县盛泽镇。

2)明末清初,吴江计姓的集中居住地是盛泽镇。计东家住盛泽镇茅塔村。计东《改亭文集》卷7《需亭先生家庆诗序》:“我宗自宋南渡后,子姓之仕宦、为台阁,散处江东西、浙东西数郡间不可悉数,而皆以我吴江为大宗。我家自无辩先生一支始迁溪阳,至我五世祖廷元府君,迄今子姓四百余人,聚族而处,远不过三四里……”[21]亭先生是计大章(号需亭),他是计东的从祖,家住盛泽镇靠近茅塔村的其字圩。《改亭文集》卷8《圣初兄五十寿序》:“我家为希姓,宗族鲜少。然自宋绍兴中南渡后,子孙散处南方者科名相望。江右、粤西为盛,蜀、吴、浙次之,然皆以我吴江为大宗,我家子姓十一传,今四百余人。或以耕,或以读……”[21]根据计东所说,被称为大宗的吴江计氏家族就在盛泽,以每代20年计算,这一族计氏应该是明代早期迁居盛泽的。

从《园冶》的写作水平来看,计成受到了良好的的教育,在那个年代,他应该出自吴江的计氏大家族,所以,计成很可能来自计东所属的盛泽计氏家族。

3)明代后期盛泽计氏是吴江望族。仲沈洙《盛湖志》卷下《寓贤》:“周用,字行之,明弘治壬戌进士,历官吏部尚书。其父赘于盛川计氏,用生长母家,后居澜溪之西,其子孙复分居盛川北荡、谢天港、及五牛等处,科第不绝。”[25]周用有《周恭肃公集》传世。《周恭肃公集》卷14《王母计氏墓志铭》是周用为姨母计氏所写。周用的姨表弟王云恳请周用为王云的母亲计氏作此墓志铭。《王母计氏墓志铭》:“……惟尔我先外祖彦明,是为吴江茂族,……忆予为儿时,先太夫人携以归宁,惟我舅氏,姨氏诸尊行,于我呼小字纳拜,历历若前日事,今皆无在者,言之伤心。”[26]周用的记载说明:盛川计氏在明代弘治年间已经是吴江茂族。盛泽镇澜溪的周之方是周用的六世孙,有《希硜斋集》。《希硜斋集》卷3《西绛墓记》:“……方父讳辉,字晨父,别号庭有。先恭肃白川公之五世孙也,方母江邑望族圣来计公之女,孝廉甫草先生姪女也……”[27]

周之方的记载表明:明末清初盛泽计氏是吴江的望族。吴江计氏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嘉靖年间,有一位吴江的计江,在浙江总督胡宗宪幕府帮助治理倭寇,与会稽徐渭、四明沈明臣友善,献出不少奇计,但是无意仕途,受到了归安茅坤的极力赞扬[11]。计可献,万历举人。计东的父亲计名,字青轔,是复社领袖。计东的从祖计大章,著名诗人,隐士。计德升,盛泽的慈善人士……[20]

4)潘一桂的证据。潘一桂是盛泽人,计成和潘一桂是朋友。潘一桂是富家子弟。在古代,人们乡土观念是非常深刻的,计成和计侨都是布衣,布衣与富人之间的交往,经常是由于朴素的乡土之谊。

上述人物能够成为朋友,关键的一条很可能就是他们来自同一个乡镇,都是来自盛泽这方水土的人。

5)《园冶·自识》中的自述。计成在《园冶·自识》中说:“崇祯甲戌岁,予年五十有三。历尽风尘,业游已倦,少有林下风趣。逃名丘壑中,久资园林,似与世故觉远,……何况草野疏愚,涉身丘壑……”[1]计成称自己是“草野疏愚”,说明他出生、长大在农村,不会是在吴江县城,也不会在盛泽镇,很可能是在今天盛泽镇茅塔村附近的农村。

6)盛泽镇为计成的成长和《园冶》的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盛泽地处“吴头越尾”,大运河畔,是南北交通要冲。计成青少年时期,盛泽一带湖泊遍地,风景秀丽,经济发达,人文蔚起。冯梦龙《醒世恒言》成书于明代天启7年(1627),卷18《施润泽滩阙遇友》:“……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馀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绵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当时,盛泽附近也有不少私家园林,在湖泊湿地叠山理水,具有浓郁的人工山水园特色。如仲沈洙《盛湖志》卷下《园林》:“仲家园,在西肠圩,姚家坝底。明诸生仲鸣岐所筑。中驾小潇湘阁,隐居著书,有《小潇湘集》四卷行世……”[25]仲廷机《盛湖志》卷5《园宅》:“石林西墅,在大适圩斜桥左,武举卜梦熊居。中有晚香亭……”[20]计成在家乡读书、长大,其语言和造园思想可能会受到盛泽水乡人文和自然环境深刻的影响。

7)《园冶》中“掇山”一词的特点。《园冶》计成使用“掇山”一词作为堆假山的术语,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是独特的。但是“掇”这个词在吴江盛泽镇却是常用的。1991年出版的《盛泽镇志》第6章《方言》记载:“在吴江县的方言中,大体可分为松陵、震泽、盛泽三个区域。而盛泽方言独树一帜,在语音和词汇上与松陵、震泽多有差异,……本志只记载盛泽的语汇,特别注重收集只在盛泽流行而其他地区不太使用的词汇。”在《方言》“四、动作、性状”的词汇中,“掇”的意思是“用手搬动东西”[28]。计成的性格特点就是创新,他把“掇”和“山”合成为一个词汇,也是他利用家乡方言进行的一个创造。

八、计成在镇江的住址的推断

根据前述《江苏诗征》中关于计侨的小传:“……润故逋客居‘戴公园’。甲申(1644)后家业荡然,寄居圌峰下之吴沙,与朱叔子为耦耕计……”可以知道,甲申之前,计侨的镇江寓所是戴公园,戴公园是一个大致区域,因此计成在镇江的住所应该就是戴公园附近。戴公园位于明代镇江城内西南角,风景秀丽,水陆交通方便,是当时一些大户人家建造园林的地区。

上述研究表明:计成、计侨的籍贯是吴江的盛泽镇,计侨是计成的儿子,计成、计东都属于盛泽镇的计氏家族,计元勋与计东也属于同族,计成在镇江的住所在戴公园。

[ 1 ] 计成.园冶注释[M]. 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23,251-252,248,249-250,92,248.

[ 2 ] 陈从周. 梓室余墨[M]. 北京:三联书店, 1999:412-413.

[ 3 ] 陈从周. 园林随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1-52.

[ 4 ] 建筑师编辑部. 建筑师[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18,1-2,14.

[ 5 ] 沈昌华, 沈春荣. 松陵计无否考·造园大师计成[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3:106-116.

[ 6 ] 于树滋. 瓜洲续志[M]. 铅印本. 瓜洲于树滋凝晖堂. 民国十六年(1927).

[ 7 ] 杨宾. 大瓢偶笔[M]. 抄本. 清朝(1644-1911).

[ 8 ] 高鉷. 康熙武乡县志[M]. 刻本. 康熙三十一年 1692).

[ 9 ] 吴云. 焦山志[M]. 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 ).

[10] 张学仁. 京江耆旧集[M]. 刻本. 嘉庆二十三年(1818 ).

[11] 陈荀大. 乾隆吴江县志[M]. 石印本 . 民国(1912-1949).

[12] 王豫. 江苏诗征[M]. 刻本. 嘉庆二十五年( 1820 ).

[13] 江闿. 江晨六文集[M]. 刻本. 政在堂.康熙朝(1662-1722).

[14] 董二酉. 吴江诗略[M]. 刻本. 康熙朝(1662-1722).

[15] 张慧剑.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66.

[16] 白亚仁.钮琇《觚賸-睐娘》本事考[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1(2):50-56,18.

[17] 吴国良,吴旭江. 翰墨留香——吴江历代书画篆刻人物录[M].香港:香港文汇出版社,2012:26.

[18] 张宗友. 朱彝尊年谱[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315,339,11.

[19] 朱昆田. 笛渔小稾[M]. 刻本. 秀水朱氏, 乾隆朝(1736-1795).

[20] 仲廷机. 盛湖志[M]. 刻本.乌程周庆云,民国十四年(1925).

[21] 计东. 改亭文集[M]. 刻本.康熙四十七年(1708)

[22] 郭琇. 康熙吴江县志[M]. 刻本.康熙朝(1662-1722).

[23] 潘一桂. 中清堂诗[M]. 刻本. 崇祯朝(1628-1644).

[24] 谢敏寿,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778.

[25] 仲沈洙. 盛湖志[M]. 刻本.乾隆三十五年(1770).

[26] 周用. 周恭肃公集[M]. 刻本. 嘉靖二十八年(1549).

[27] 周之方. 希硜斋集[M].刻本. 雍正朝(1723-1735).

[28] 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 盛泽镇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55-457.

(责任编辑 何晓琦)

The Native Place, Descendants, the Clan, and the Residential Place in Zhenjiang City of JI Cheng, the Author ofYuanye

WANG Jian-wen1, LIU Yan-hua2, SHEN Chang-hua3, ZHANG Tie-qiang1

(1.CollegeofPlant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UniversityofAgriculture, 102206,P.R.China; 2.InstituteofCulturalRelics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Suzhou215200,P.R.China; 3.VocationalHighSchool,Suzhou215200,P.R.China)

The lack of JI Cheng’ personal data is the one of reasons thatYuanyeis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have been put their efforts to look for more of his information. After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onclusion was as: JI Qiao was the son of JI Cheng, and JI Cheng’s native place was the Shengze Town in Wujiang County. JI Cheng was in the same clan as JI Dong and JI Yuan-xun. JI Cheng’s residential place in Zhenjiang City was near Garden Dai.

JI Cheng; the native place; descendants; the clan

10.13931/j.cnki.bjfuss.2015105

2015-09-20

王建文,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园林史。 Email:wjwbuaf@126.com 地址:102206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责任作者: 张铁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植物与应用。 Email:nxyztq@163.com 地址:102206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K23

A

1671-6116(2016)-02-0033-08

猜你喜欢

吴江镇江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城市荣光——中共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访谈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娘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