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毛衣》慈善不仅仅是单纯的给予

2016-12-17刘晗

中国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杰奎琳聪明人慈善事业

刘晗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阴影。但对于笃定的行动派而言,即便阴影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因为在艰难的步履蹒跚之后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明媚日光。现任非营利投资机构“聪明人基金”(Acumen Fund)的创办人兼CEO杰奎琳·诺佛葛拉兹(Jacqueline Novogratz)正是那个经历了梦想照进现实的人,为了解决全球性的贫困问题,她和她所在的团队不断地成为穷困地区的拓荒者,为非洲和南亚地区的贫困民众提供饮水、住房、医疗和能源等基本民生服务。作为社会企业家的她,仿佛暗夜里的疾行者,在沿途点亮一盏盏微光,给人以无尽的温暖和力量。《蓝毛衣》(The Blue Sweater),与其说是她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为未来慈善家准备的成长启示录,编织着光鲜的蓝图,也有不为人知的刺痛。

杰奎琳生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件蓝毛衣直到穿走形才不得不送到旧衣回收站,她以为与这件伴随她整个少年时期的蓝毛衣就此别过了,十一年后的某一天,当她在非洲的卢旺达与一个穿着蓝毛衣的黑人小孩擦肩而过时,她一眼认出自己亲手写在衣领标签上的名字,爱的蝴蝶效应牵引着他们彼此相遇。六度分离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意义就在于“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五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这场生命中奇妙的际遇让她更加坚定地相信,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行动(或不行动)可以在我们自己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悄悄影响到地球另一端的人。

也正是在蓝毛衣的启示下,杰奎琳重新规划了本该顺畅的人生轨迹,正如她所说:“我决心走出去,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爱上它绝美的面貌,但也愿意面对它所有的瑕疵。”26岁时她放弃了摩根大通银行优厚的待遇,告别华尔街,选择了一条未知之路。她进入一家美国慈善基金会工作,辗转非洲多地做项目期间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温暖贴心的工作伙伴,亦有当地人的排挤与轻视,然而在历经诸多艰辛后,她创办了卢旺达第一个小额贷款银行。其后在斯坦福MBA求学期间,她花费一年时间走访全美各地的微型企业及中小企业,并与孟加拉国及印度等地开展的微型贷款进行比较,学业结束后加盟洛克菲勒基金会,并设立“聪明人基金”,以技术资源整合资本市场,实现慈善的目标。

杰奎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家,她察觉到,传统的慈善NGO组织单方面无限“给予”并没有改变被救助者贫困、卑微的社会地位。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相信慈善是一个需要经营的事业,并非一次募捐就草草收场的,而对于被救助者来说,他们绝非心甘情愿扮演一个被施舍者,一个具有依赖性的角色。“通往地狱之路多由善心铺成”,千言万语不如聚沙成塔,善心在不经意间造成的灾难、创伤往往有悖于他们的初衷,那些纷至沓来的救济品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正是传统NGO组织的诸多诟病让杰奎琳看到慈善事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她看来,现代的慈善事业是将其与企业市场机制完美结合,“光有慈善事业,我们会少了市场经济中的回馈机制,而那正是最好的聆听工具。光有市场机制,我们也很容易忘记那些最困苦的人的需求。”她创立的“聪明人基金”即是这样一个机构,“为穷人而设立的创投基金”,在贫困地球寻找可投资的项目,实现慈善与市场双赢。

“聪明人基金”的名字就足以代表思虑周密、有见地、聪明以及专注于改变,运营理念则基于杰奎琳对于人的观念:所有人都是平等存在的,金钱并不是划分人类不同阶级的唯一标准,也不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社会精英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但对于本国弱势群体却鲜有人问津,而真正的国际化是人类社群的紧密结合,贫困者只是缺少机会,无论地域现状如何,只要善于利用当地资源,推动民间的力量,为他们提供就业与创业的机会,在脱贫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并发挥潜能,以此改变原本贫瘠的生活状况,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他们一再见证,当企业家将低收入者视为客户,而非贫困受害者时,将市场视为“聆听低收入者需求”的方式,因而去创造穷人真正需要的服务于产品时,成果相当惊人。

从始至终,杰奎琳从未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她在第一线与贫困者并肩作战,在这趟未知的冒险中,用生命影响生命。

猜你喜欢

杰奎琳聪明人慈善事业
六个聪明人去看海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两个聪明人的一次相亲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聪明人不看答案
“低学历”女生的餐盘传奇
聪明人的愿望
慈善事业立法正在进行时
来自中国的小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