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外语专业课程的隐性教学策略

2016-12-17

关键词:外语专业课程价值观

楼 捷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外语专业课程的隐性教学策略

楼 捷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加强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要依靠“两课”的主阵地,也要依靠专业课程教学。文章以外语专业为例,在分析外语专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在教材建设、课程评价和外语园区建设层面上,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隐性策略,将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政治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语专业;隐性教学;教学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历史并结合当前国情所制定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价值取向。高校是我国传播先进科技和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要做到“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依靠“两课”的主阵地,也要依靠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专业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相对比较重视,对学生

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有效弥补思想政治课教师之不及。本文以外语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的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专业课程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提供思想保障,也为高校其他专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不同于校外培训机构,高校外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在外语工具性的基础上,兼顾人文性和思想性,如许国璋所言:“我教学生从来不会以教会学生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教会怎样做人。”*《许国璋教授》,《党政论坛》1994年第12期,第24页。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体现了外语教育的思想性。《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转引自高桂娟、周上玖、胡静:《体验式教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索》,《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0期,第42-48页。也就是说,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拓宽人文科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部即将出台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转引自高桂娟、周上玖、胡静:《体验式教学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索》,《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0期,第42-48页。将《大纲》和《国标》进行对比后发现,《国标》更加注重人文性和思想性,因为只有人的思想、素养和能力的同步提升,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新世纪的外语人才承担着“把世界文化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任务,人文底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任务的能力基础,而思想性是实现任务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只强调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实现“把世界文化介绍给中国”的任务,但忽略了“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使命,造成中国人了解西方国家较多而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过少的局面。因此,亟须加强对外宣传与翻译,让世界了解中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思想保障。外语工作者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才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一个既有历史文化传统又有现代文明的中国形象。

(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对外交往频繁、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但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尤其是西方文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例如,美国的影视、书刊和游戏中都宣扬美国式民主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人权问题”等言论,把我国的对外形象“妖魔化”。我国不少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信仰缺失,容易被这些思想迷惑。外语专业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更容易成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代言人”。从语言战略的角度看,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也是“英语全球化”的结果,而英语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沈骑、夏天:《论语言战略与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12-118页。因此,有必要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强思想引导,突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培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

“策略”原为军事术语,《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对大规模军事行动所做的计划和指导,现在指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张大均(2011)将“策略”定义为根据活动目标和形势的特点及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式或活动方式,可见策略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结果性等特点。策略被用在教学上即为教学策略。*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张大均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行为,是一种教学策略。但是,核心价值观本身不是专业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外语专业课程仅分为技能性课程和知识性课程两大部分。如果说这些是显性课程内容,那么核心价值观则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靳玉乐(1996)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靳玉乐:《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 33页。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外语教师有计划或无计划、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对显性课程起重要补充作用的教育内容。在外语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隐性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具体可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加以实现。

(一)进教材、进课堂

对外语专业课而言,教材的编写和选择、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批判非常重要。

1.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例如,《中国文化》《旅游英语》等课程,教师可以直接用外语编写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国情的教材。这样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强化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思想。

2.选择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材。当前外语教育总体过于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根源在于教材的选取。*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第243-247页。一些特殊ESP课程如《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等,较难将人文性的内容编入教材,但普通技能型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等,可以选择思想性和人文性较强的教材,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何兆熊编写的《综合教程》教科书中,第二册某单元主题是SpeechattheGraveofCarlMarx(《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了解马恩之间深厚的友谊。此外,这套教材的Whatishappiness?和Nevergivein等单元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观。*何兆熊:《综合教程2》(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53-272页。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由外语本族人撰写的外语专业教材也有富含积极价值观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性,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西方积极的价值观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之写进教案,并落实到课堂讲解中,与西方历史文化进行对照学习。例如,可以把西方国家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爱国主义与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精神相联系;把西方文学中体现“仁爱”的人文主义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撰写的语言所体现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西方价值观。李健(2015)指出,西方价值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扩张性,盲从西方价值观容易导致民族复兴受挫,要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践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李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四大区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第3期,第63-67页。因此,教师在讲解外语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批判吸收原版教材的内容。以《英美报刊选读》课程为例,学生通过英美原版报刊了解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媒体虽然标榜“自主办报”,但是绝大多数媒体在对有异于西方政体的国外事物进行报道时,均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站在本国政府的立场兜售他们的价值观。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善于从语篇特点发现其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取向。

(二)纳入课程学业评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课程学业评价的前提是改革现有的“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评价体系。教学与评价是不可分割的,学业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强调学业评价方式的转变,如《国标》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学”,而不仅仅是“学业评价”。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也规定:“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完善平时成绩评定制度,增加日常考试评价在总成绩的比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学习过程上来。”只有把课程的学业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从“一次性”转变为“阶段性”,才能把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到日常学习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南针”。

学业评价体系融入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学业评价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使价值观成为评价标准的一部分。比如,英语专业的《英语写作》《高级口语》《英语演讲》和《西方文化》等课程,可以直接把思想性纳入课程评分标准。以《英语演讲》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制定出一个囊括内容和语言表达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评分标准(见表1)。在这样的综合性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只是英语演讲能力的一个部分,而演讲内容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评分维度。演讲内容的评分维度进一步细分为思想性和思维性两个部分。在思想性部分,只要从国家、社会或个人层面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就可以获得内容层面的加分。当然,学业评价的主体不限于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也应该成为学业评价的组成部分。

表1 英语演讲课程评价评分标准

(三)融入课外外语园区建设

大学的外语园区是外语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模拟和构建使用外语的环境。很多高校的外语园区已是全校学生共同使用的外语平台,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园区的设置多种多样,包括英语角、英语吧、英语剧场、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英语演讲和辩论竞赛等。在园区活动中,设计者可以通过策划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例如,围绕“中国梦”开展各种演讲比赛,围绕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开展辩论,分析并寻求有效对策。外语园区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外语园区建设,并使之在外语园区建设乃至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制度化、常态化。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修养,成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教学,需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之发挥隐性的“指挥棒”作用。这种隐性的教学策略概括起来就是改编、改选并积极补充现有教材,让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改革现有的学业评价体系,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政治思想层面的评分内容,实现以评促学;倡导积极向上的外语园区活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值得指出的是,要实现以上教学策略还需要两个方面作补充:一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除原有的“两课”外,可以适当减少技能性课程,增加一些人文思想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牢牢把握外语师资培训。张开江等(2011)指出:“高校教师本身的价值观面临诸多影响因素,总体呈强调自我的趋势发展。”*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4期,第150-153页。鉴于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呲必中国”和“崇洋媚外”的现象屡有发生,主管部门必须将师德师风和核心价值观纳入师资培训体系,使之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 毛红霞)

On Implicit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Major Courses

LOU Jie

(ForeignLanguages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should rely not only on “Two Courses” but also on major course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undertaking core values for FL programs, this paper takes English program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implicit teaching strategies on integrat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major cours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cover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FL community. The aim of the strategies is to develop FL major students into compound talents who have good moral character as well as solid major foundation.

core socialist values; FL major; implicit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2016-03-18

楼捷,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6.016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课程价值观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的价值观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