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视觉叙事分析

2016-12-17黄于瑶

电影评介 2016年23期
关键词:黄土地张艺谋色调

黄于瑶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视觉叙事分析

黄于瑶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影视作品对国内外电影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主要体现在电影叙事中,对色彩进行充分挖掘、精心布置设计,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色彩具有的象征性特点、直观性特点等,以此来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使电影叙事更加完整并且使电影自身的美学效果更加突出。分析张艺谋以往影视作品中色彩在电影叙事方面的贡献,以及对电影叙事和色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这一课题,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目前影视文化的内涵,并为探究大众在对电影审美方面的教育以及电影导演在色彩方面进行创作,提供一条研究有关审美心理方面的途径。

一、不同色彩所体现出的叙事视觉

(一)厚重黑白色的清雅

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他十分擅长运用电影的原始黑白色调对影片进行渲染,并且大部分都是主要来表现爱情。虽然这两种颜色看上去略显灰暗,但却是张艺谋对人生、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也从另一角度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典雅、别致的电影氛围。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我”在获悉父离世一直到思绪飞回父母相恋之时,黑白两色一直充斥着整个影片,影片营造出“我”因丧父所带来的悲伤、沉痛以及灰暗的情绪。正如张艺谋本人曾说过黑白两色更能表现出葬礼中悲伤、怀念的感觉。但是,当影片的视角转向母亲的回忆后,又用彩色来展现过往的一切,尤其是当年母亲穿的“红色棉袄”以及父亲的中山装,这一切在母亲的心中永远是充满彩色的。虽然整部影片主要以回忆为主,但在电影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是以黑白两色来表现,更显得中间的彩色回忆部分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才显得这么美丽。[1]而这正是那个年代纯真而坚定的爱情,是对家庭、对事业的执着,也是叙述者“我”心中眷念的故乡。因此,黑白两种色调并没有使整部影片显得沉闷无趣,反而使平淡质朴的爱情得到了升华。张艺谋导演只在电影的背景中运用了黑白色调,父母纯真的爱情便是这灰暗背景中的一抹亮色,张艺谋通过真爱将个人和国家之间、历史与文化之间进行了统一,黑白色调的运用正是他制胜的关键。

(二)高贵色调黄色的沉沦

“黄色”无疑体现了张艺谋导演的另外一种情绪。在我国古代,“黄色”一直代表着皇权的“高贵”色调。而“黄色”也象征着中国在传统的耕种文化中土地的颜色。因此,“黄色”是连接高低、雅俗、官民之间的关键纽带,张艺谋导演正是利用了它的媒介功能。例如,张艺谋导演表现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影片《黄土地》,张艺谋以摄影师的视角,他眼中看到的便是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黄色”。这部影片中的“黄色”成就了单纯、朴素、执着的翠巧,也成就了既有气质又有内涵的顾青。翠巧在新思想的带动下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封建制度在这种力量下显得不堪一击,她通过信天游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顾青的爱慕之情,正像这毫无明亮颜色的黄土地,却饱含深沉与厚重的情绪,翠巧对顾青的爱也如这黄土地般深厚。但是,这部影片中顾青的“公家人”身份令他错失了爱情,失去了与翠巧结合的缘分。当翠巧选择逃婚,勇敢追求爱情的时候,天堑黄河却毫不留情的剥夺了这一切,翠巧年轻的生命带着她对自由的渴望和梦想一起淹没在这黄河水中,正如这黄土地一般,见证了无数悲壮却又无奈何的人生悲剧,但却始终无法逃离回归尘土的最终命运。黄土地既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孕育者,却也是新社会与旧社会交替时中华文明远大前程的葬送者。土地所展现出的黄色既是温暖的,但也是暗淡无光的,它曾给翠巧点燃未来的希望,却也最终是她梦想的埋葬地。可见,张艺谋在运用黄色调时,大都着眼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和文明角度,并不是简单的对历史过去进行描述,而是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尤其在铺陈高浓度的大色块上,并且不停地超越自我,创新自我。张艺谋影片的深度和厚重感也得以彰显。

(三)喜庆红色的逆反

在中国红色一直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红色早在周朝就开始流行。而且红色有着和人的血液相同的色彩,尤其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大红”色,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中华儿女对生命的崇敬之情,因此,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近年来,“中国红”也渐渐流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红色也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之一。张艺谋作为一个生长于这片黄土地的中国人,对这种民族情结有很好地理解,因此他早期的影视作品中对这一情结有着深入地体现。

在影片《红高粱》中,无论是对红色高粱地的描绘,“我奶奶”大红色棉袄的描绘,还是对天上红色云彩的描绘,亦或对“女儿红”的描绘,以及最后和日本人进行厮杀后留下的血红,张艺谋导演将“红色”所蕴含的沉重和悲壮的气氛很好的展现出来,从而把这部颂扬人顽强生命力充满传奇意味的小说鲜活的展现到电影屏幕上,给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但是,在这部电影作品里代表“红色”的九儿,她的生命中一直带着与她本身闪亮格格不入的灰暗色调。家庭的没落与贫穷,使九儿在如花的年龄却要被迫嫁给身患恶疾的老头李大头,虽然她极不情愿,但却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在中国封建思想下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应有的权利被无情地践踏。而抗日战争又使得她与余占鳌原本炽烈而美好的爱情随着九儿的死去而烟消云散,与九儿息息相关的一切红色,红色的高粱、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轿子、红色的鞋子,也随之黯然失色,正如影片最后出现的日食一样。张艺谋让九儿这样一个原本应该一直“闪亮”下去的角色却早早地消失,既体现了他对九儿这个角色的肯定,又饱含了他对火红生命的无比敬畏一一人在死去后才会诞生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他在这部影片中将红色调渲染为了具有悲剧意味的色彩,从而给观众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也早就这部“红色”经典之作。

电影《山植树之恋》剧照

二、个人情绪转移与电影画面色彩变化

(一)电影色彩与个人情感的转变与表达

在张艺谋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中,作为一个接受过正规电影专业学习的“科班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总会以青年学生特有的热情与前卫思想去看待这个崭新的领域。张艺谋作为其中一员,带着青年一代对电影独有的直觉与看法,开启了他对电影事业的主观掌控之旅。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大片问世之后,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使张艺谋感受到了“商业影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体验。观影的群体逐渐壮大,演员的片酬不断上涨,高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当今电影的视觉效果带来了大量新的元素。只是这时的张艺谋导演对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色已了如指掌,一方面他在电影中运用电影相关的最新科技,这就诞生了电影《英雄》和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气场宏大的打斗场面以及夸张的色彩运用;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恰当地调整其电影作品的侧重点,经常给观众呈现如电影《山植树之恋》《归来》等这些略带怀旧色彩但却不落俗套的爱情题材电影。而这时的张艺谋,在电影中也不再仅仅只重复运用单一色调,而是在影片中穿插大量丰富而鲜艳的颜色,既满足了观众对多元化视觉元素的需求,又可以表达出自己对影片所饱含的复杂情感,采取这种将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相统一的方式,使张艺谋的影片既能紧随时代步伐,又不丧失自身对影片的感悟。由此可以见,张艺谋对影片的感悟和操控在这一阶段的电影中得以充分体现。张艺谋导演对电影的掌控包含着他对于各方面的认识,他情绪的转变通过电影的色彩体现出了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而这也是他从青涩迈向成熟和自信的必经阶段,更是他带领中国电影冲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二)个人情绪在电影画面中的视觉显现

张艺谋在电影中始终追求色彩带来的视觉快感。他认为,导演本人情绪的变化,会在电影作品的画面以及构图中表现出来,因为电影通常通过画面和构图来呈现视觉冲击,而这也恰恰是导演和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最佳途径。在影片《黄土地》开头,张艺谋就将画面设定为跌宕起伏的群山,黄土高原特有的沉厚和黄色所具有的略带压抑温暖充满了整个画面。然而在这些画面中,人物顾青的出场却仅占据了整个画面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随后的迎亲队伍只以斑斑点点的红色呈现出来,更是为昏黄的背景色调增添了一点“亮色”。由此可见,此时的张艺谋认为,环境远比人物重要,他想表达便是土地要远比人博大许多、厚重许多。因此,张艺谋很自然地忽略剧中人物的个性而转为大众化——统一白色头巾和黑色褂子的打扮。而对于男女主角,张艺谋则采用不同的军服和大红色的花棉袄来装扮,使得观众从开头就可以察觉到这两人和其他人之间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张艺谋导演对这部影视作品在功能方面的定位与对色彩进行渲染的个人主观情绪。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张艺谋,乐于将这些呈现给观众,他这种强化色彩、淡化情感的手法,一方面凸显了独具特点的色彩语言,另一方面在稀释人物感情的同时却加重体现了导演的自身情感。然而张艺谋导演似乎也乐于此道,他用实际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他这种带着个人情绪的色彩表达方式,让观众可以透过他的每部电影作品逐步的认识他、了解他。

结语

在感悟色彩的同时,观众可以根据剧情的不断发展来对画面中这些色彩进行逐步理性化的认识,并且深入挖掘张艺谋影片中色彩内涵,而这恰恰是研究张艺谋影视作品中色彩意象的重要价值所在。张艺谋在影片中以色彩意象为基础,可以使电影作品中色彩意象更具生命力,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影视作品的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更好的视觉表达方式。

[1]王金辉.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J].艺术科技,2014(1):26-28.

黄于瑶,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黄土地张艺谋色调
《黄土地》画报
不忘黄土地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从黄土地走来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亲不够的黄土地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