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对策建议

2016-12-16路战远程玉臣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

路战远,程玉臣,庞 杰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

“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农牧业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科技力量,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十二五”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和进展

“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步,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区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已具备年产275亿kg粮食、100万t油料、250万t肉类、700万t牛奶、50万t禽蛋、12万t绒毛、10万t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1.1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累计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540.5亿元,较“十一五”增加了346.5亿元,涨幅达到了178.6%[1]。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条件的改善、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水平的提高[2],为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型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2 农牧业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到“十二五”末,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1.8%,较“十一五”末提高了4.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区农牧业科研机构共承担和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及地方科技项目1023项,通过国家、自治区审(认)定动植物品种102个,鉴定、登记成果126项,申请国家专利86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盟市级科学技术奖励101项。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为例,“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较“十一五”增加了200%;审(认)定农作物、牧草品种46个,专利34项,较“十一五”分别增加了27.8%和750%,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支撑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1.3 成果转化与农技推广服务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围绕玉米、马铃薯、小麦、向日葵、设施蔬菜、肉羊、肉牛、奶牛及绒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以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为目标,依托各类示范推广项目,示范推广新品种130多个,新技术80多项。其中“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推广应用200万hm2以上,新增经济社会效益20余亿元;“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种羊数量达到5.4万只,生产杂交羔羊270万只,新增产值32亿元。

1.4 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将人才引进培养与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在国家人才计划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草原英才”工程和“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拥有涉农国家“万人计划”人才7人,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0余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50余个,柔性引进院士10余名。全区有涉农涉牧重点开放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科研基地24个,创新创业基地20余个,院士工作站10余个,为农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持。

2 “十三五”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进入“十三五”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投入、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动力、成果转化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制约着创新内蒙古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1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公共科研机构,政府稳定支持的比例在40%以上,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甚至达到70%~90%,而我国一般在30%~40%[3]。“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科技投入总量虽然较“十一五”有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市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4]。以2015年为例,全区科技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6%,全国的平均水平为2.07%,内蒙古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第25位,同时期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6.01%。由于科技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条件的改善、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应用,难以支撑创新型内蒙古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

2.2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内蒙古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区现有涉农科研机构22个、科技从业人员1700余人,受体制、机制制约,单位和人员分散,未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同时,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着科技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领军青年科技人员和科辅人员青黄不接等突出问题。截至2016年,全国“千人计划”6200多人,内蒙古涉农领域无一人入选;全国“万人计划”2500多人,内蒙古涉农领域仅有7人入选;全国有“两院”院士1605人,内蒙古涉农领域无一人入选。

此外,内蒙古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缺乏持续的支撑条件投入,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人均科研仪器设备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6],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场等基础设施设备规模严重不足,已有设备陈旧落后,相应实验研究工作难以开展。

2.3 管理体制机制滞后

目前,科研机构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评价标准“一刀切”、重量不重质、追求短期可见效益的现象。科技界的基本评价导向是以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经费数和获奖数等量化指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7],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社会效益、为企业服务等指标占权重较低。这种评价导向使科技人员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也难以体现出不同类型机构的职能定位和不同科研岗位科技人员的定位,迫使许多科技人员弄虚作假,忽视真正的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更为危险的是,这样的标准还用来评价科研机构,使得不同类型机构的职能和行为方式趋同,一些科研单位由于过分追求项目数量和经费,出现了项目研究与学科发展严重脱节的现象,传统优势学科的优势逐渐丧失,学术积累匮乏。另外,目前存在对科技人员的评价周期过短、评价过多的现象。过多的考核、评审、检查活动,扰乱了研究人员正常的研究活动和研究过程,十分不利于潜心研究。在成果转化方面,对科技人员应得的薪酬和奖励不到位,缺乏操作性强的激励措施,对职务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移的激励措施执行程度差,法定奖酬数额难以兑现。近年来,我国高校和政府办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出现下降趋势,原始创新匮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现在的评价制度已经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2.4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报告(第[2016]163号)统计,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涉农涉牧科研推广经费总和不足1亿元,而摊到草场或农田科技投入仅为0.72元/hm2[8],距离全国平均推广经费的要求相差甚远,如2009年,我国农业R&D经费投入就达到了73元/hm2左右,是内蒙古自治区的100余倍。而且,主要科技推广经费分布在财政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技术推广经费少,推广工作主要依赖中央和自治区项目,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9]。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为例,每年审(认)定新品种转化率和专利技术转化率只有30%左右,大量的成果因为没有经费支持,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3 “十三五”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应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牧业科技力量,完善农牧业科技管理,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牧业发展要求的科学技术体系,提升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1 积极做好农牧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农牧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定位,强化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牧业科研支持方式,加大自治区直属公益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等投入强度,稳定支持经费(事业费+五年期项目费)占机构总体经费的比例应达到70%以上;鼓励盟市对所属农牧业科研单位设立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简化预算编制科目,适当下放调剂权,如部分地区提出科目总费用不超过直接费用的20%就不需要提供预算测算依据等,扩大院所自主权,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10]。

建立能够反映实际贡献、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和调动创新积极性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及考评体系,实行科技评价与绩效激励挂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11],引导其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和提高创新能力[12]。

3.2 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指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推进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和各类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能力建设,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人才队伍和制度等创新环境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以内蒙古农牧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依据,围绕内蒙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在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突破一系列制约生产发展与产业化开发的瓶颈性技术,切实解决农牧业生产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和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13-14]。

3.3 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系统部署,抓好措施落实,打通农牧业科技转化通道,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15-16]。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农牧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技术转移机制建设,适当给予和提高科研人员的奖励资金,探索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从而促进创新成果与农牧业产业对接[17]。重点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引导相关机构将科研基础设施[18]、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文献、科技成果、创投资金等向创新创业者开放,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2020年建成2~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化基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3.4 加快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国家和自治区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将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与急需人才的培养使用有机结合,引进人才与本土培养相结合,科学选拔与严格管理相结合[19],政府支持、单位培养与个人提高相结合。改变过去关注论文、专利的评价方式,鼓励农牧业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20]。

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项目等基础平台,配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草原英才”等国家和自治区人才实施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农牧业科技领军人才,逐步建立以领军人才选拔与培养为重点,引领带动团队建设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的微环境建设,赋予创新领军人才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为促进中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21]。

3.5 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依据农牧业行业科研需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学科布局、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加强学科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设立常规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改善提高设施设备条件,夯实科研基础[22]。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农牧业园区,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益。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和共性技术攻关需求,以地区为单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形成结构层次科学、布局合理、点线面结合、功能明确的科学试验示范基地网络[23],有效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3.6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农业“走出去”的总体部署,特别是要加大与蒙古、俄罗斯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力度。通过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牧业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内农牧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在不同国家建立一批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平台,推动农牧业技术产品全球化应用和人才队伍国际化发展。通过落实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技术装备、科技服务输出和产能合作,开拓农牧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http://www.stats.gov.cn.

[2]贵 善,王东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2-23.

[3]吴建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效益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1.

[4]袁学国,郑纪亚,李敬锁.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3):11-15.

[5]谷志孟,陈宏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及障碍因子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72-74.

[6]路战远.管理体制创新与科研院所产业协调发展探微——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0(4):69-72.

[7]黄文琦,张红辉.宁波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31-35.

[8]内蒙古统计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推进内蒙古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R].http://www.nmgtj.gov.cn/nmgttj/tjbg/zzq/webinfo/2016/11/1478835131611215.htm.

[9]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3.

[10]李家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J].天津科技,2010(1):4-9.

[11]李金祥,刘瀛弢,毛世平,等.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政府投入缺口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7):27-35.

[12]傅诚德.科技体制及其改革的若干思考[J].石油科技论坛,2010(3):24-28,75.

[13]路战远.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农机科研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

[14]张仲梁,邢景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内涵和测度问题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9):63-70.

[15]徐 宁.我国科研院所产业化模式类型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8(4):86-89.

[1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教育研究,2015(5):20-37.

[17]杜海平.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政策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50-55.

[18]刘书庆,苏 秦,刘 佳,等.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106-117.

[19]周志田,张利华.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方向研究[J].科研管理,2002(2):18-21,32.

[20]路战远,张荷亮.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科研院所的改革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5):67-70.

[21]夏承禹.国有科研院所产业化模式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3):64-65.

[22]宁建新.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合与构建[J].经济管理,2001(12):12-18.

[23]胡冬雪,陈 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15.

猜你喜欢

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