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下垂是肾主蛰守位失常表现形式

2016-12-16李奕祺王小红

福建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症状临床患者

李奕祺,王小红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肾下垂是肾主蛰守位失常表现形式

李奕祺1,王小红2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肾下垂;主蛰守位;肾藏象

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是维系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之一,地心引力的客观存在和人体直立结构现实导致内脏下垂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发病与否,临床表现却各不相同。兹就肾的生理特性与肾下垂病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主蛰守位”是肾的生理特性。《说文解字注》:“蛰,藏也。藏者,善也,善必自隐……凡虫之伏为蛰。”肾主蛰,《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以肾藏精功能解释。守位,《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以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而解。肾主蛰守位,为阴中之阴,以静藏为其基本特性,强调内蕴强大生机。肾藏精、纳气、主生殖、司二便等功能正常都是肾主蛰守位的表现。“位”,位置也,即安于本位,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尽的职能。传统文化对“位”的问题相当重视,如《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强调本位、秩序,而安位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主蛰守位作为肾的生理特性而无论是“蛰”还是“守”都强调“位”,强调肾脏蛰伏潜藏,守于本“位”。《素问·五运行大论》:“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肾位置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其基本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这正是肾主蛰守位的最基本要求。肾不能主蛰守位,肾的藏精、纳气、主生殖、司二便等功能都将受到影响,临床可出现多种征象。可以说,肾脏活动超过一定范围,肾下垂是肾“主蛰守位”失常的最直接表现,是临床多种病症的根源。

2肾下垂是临床多发病

正常情况下肾脏在改变体位和呼吸运动时上下活动度的距离不超过一个椎体,活动度超过此范围者即称为肾下垂。资料表明在无选择性的女性腹部检查时,肾下垂多达12%~20%[1-2],甚至成为空中飞行员招收体检中常见淘汰因素[3]。由于多数人初起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往往在体检时才被发现。症状性肾下垂的典型症状是劳累后或长时间站立出现患侧腰部酸痛,而平卧休息后可缓解。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时,可出现并发症如伴有肾结石、高血压、反复尿路感染、肉眼血尿,且可导致患侧肾积水伴肾功能受损等;同时由于下垂的肾脏可前拉肾蒂血管引起肾充血、肿胀,并刺激腹膜后植物神经,反射性引起消化道症状,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官能症,性生活等受影响;肾脏长期位置异常还可使血液循环障碍致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贫血。其最危重的并发症是Dietl危象,出现肾绞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肾下垂患者可以完全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可以有轻重不一的各种主诉,症状可以是以泌尿系统为主,也可以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由于对肾下垂的认识不足,且由于肾下垂症状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对于体征不典型的患者难于识别,增加了临床医生的诊治难度。虽然近年来诊断肾下垂的设备及治疗肾下垂的手段有所进步,但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疏忽,时常出现漏诊、误诊。临床上多是针对肾下垂重症患者及症状明显者进行治疗,但目前无论中医、西医治疗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手术创伤大,效果不确定,易复发,对患者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给患者的生理、心理、经济造成严重负担。随着医学及疾病谱的发展,如何寻求一种有效方法预防和早期有效治疗肾下垂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务人员。

3中医学对肾下垂的认识

内脏器官一直承受着如地心引力、妊娠与分娩、负重、慢性腹压升高等向下的力,是其周围支持组织对抗这些向下的力且维持器官和组织正常解剖学位置。当这些支持组织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时,支持力就会减弱,从而可能导致内脏下垂的发生,肾下垂也是如此。

解剖是医学发生的始基,虽然中医藏象学以解剖形态学为基础,不以解剖形态学为说理,但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脏器解剖位置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其功能基本条件。中医对肾的

描述与现代解剖学大致相同,“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肾有二枚,重一斤一两”(《难经·四十二难》);其“侠脊左右,与脐相当”(《备急千金要方·肾脏病脉论》);“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状如石卵,色黑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十四经发挥》);“形如豇豆,相并而曲,……外有脂裹,里白表黑”(《类证活人书》);并“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医贯》)。《灵枢·本脏》对肾部位的高下、形态的大小、质地的坚脆及与其病变的相关性,作了比较全面的示范性阐述:“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文献并无“肾下垂”之说。由于中医学主要是以临床表现的特点来命名,临床根据本病有腰痛坠胀、腰部肿块或有血尿等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腰痛”“积聚”“血尿”“肾积”“奔豚气”等范畴,但这实际已是严重肾下垂患者。《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脊中央然,腰髀痛。”《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的“肾著”。这些文献记载与现在临床确诊的肾下垂都有关联。

从中看出肾下垂病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认为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肾脏活动超出正常范畴,即不能“主蛰守位”,是肾下垂复杂临床表现的内在根源,也提示临床从“主蛰守位”生理特性出发,对肾下垂病症早期防治的重要性。虽然中医学对形态和功能关系有着独特认识,在功能上中西医学的肾概念不能直接换用或混用,但中医诊断学中容纳和运用现代影像学技术,中西医在形态上接轨,临床诊断时重视形态而不拘于形态,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腰为肾之府,护肾从保腰开始,各种运动养生(撮谷道、搓腰、打坐等)可以强肾,从养生实践证明维持肾位置相对恒定,也即体现肾“主蛰守位”的重要性。

4肾下垂机制研究急需深入

肾下垂防治的关键在于对肾下垂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对其病因病机的全面研究。但由于长期重功能轻形态解剖及条件的限制,使肾下垂在中医临床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医文献中“腰痛”“积聚”“血尿”“肾积”“奔豚气”等实际有些已是严重肾下垂患者。现代中医学家对本病研究多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运用益气补肾药物以及针灸疗法等治疗[4-5],对肾下垂研究也很少,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文献中对临床证候存在的兼杂、轻重等问题没有进行论述。肾下垂何时出现功能障碍,其与肾下垂程度关系,肾下垂的病位、病性、病理特点如何,中医体质等宏观因素与肾下垂的关系,目前未见相关的报道。

气虚气陷导致内脏下垂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前期研究发现盆腔器官脱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同是气虚气陷,在不同患者病症差别甚远,病人可只表现盆腔器官脱垂,其与其它部位脱垂并不同时出现,其病位不同,症状各异,严重度、持续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这一现象显然不能单纯用气虚气陷来阐释,发病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肾下垂与盆腔器官脱垂两者虽有关联,但也有明显差别,其发病病位、病性兼夹可能不同,内在机制有异有同。

肾下垂的发病率高,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由于对机体内脏位置及性质变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不便,易被忽视。以往对肾下垂的诊断主要是在典型症状基础上加以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有创伤且有辐射,难以推广。超声动态检查虽然费时,但无创伤无辐射,可多次重复,使得肾下垂的早期诊断得以实现。

人的发病受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环境、季节变化、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基于“上工治未病”理念的中医学,应密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根据症状、体征、舌脉、理化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体质、所处的外界环境、心理状况、职业习惯,应用中西医生理病理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病特征,从整体对易感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肾下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反之,亦可借助现代诊断技术和中医证素辨证方法,结合超声观察分析肾下垂临床证候特征,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诠释“主蛰守位”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肾藏象学说。

[1]STAROWNIKR,GOLABEKT,BARK,etal.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for symptomatic hypermobile kidney: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J].Wideochir Inne Tech Malo Inwazyjne,2014,9(4):501-504.

[2]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013版)[M].上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47-3549.

[3]陈雪涛,申卫民,李琳,等.飞行学员转校体检内科淘汰原因分析[J].航空军医,2002,30(1):19-20.

[4]周华旺.肾下垂26例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17-118.

[5]汪官富,朱汝健,韩子华,等.后腹腔镜肾固定术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肾下垂1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2(6):524-526.

[6]李奕祺,王小红,李灿东,等.盆腔器官脱垂中医证候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18-220.

R241

A

1000-338X(2016)04-0050-02

2016-06-18

福建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专项(X2014091)

李奕祺(1971—),男,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症状临床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