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内经》整体观对中医避误的启发

2016-12-16罗晓燕王志汕陈凌琦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福建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整体观内经素问

罗晓燕,童 康,王志汕,陈凌琦,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百家谈·

试述《内经》整体观对中医避误的启发

罗晓燕,童康,王志汕,陈凌琦,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整体观念;黄帝内经;中医误诊;避误

“误诊”是指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本质所作的错误判断,或因此而导致误治[1]。整体观,即是对事物的完整性、统一性的认知与把握,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医者在诊断时的认识论基础。《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强调人自身以及与自然、社会都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理与病理均可相互影响。临床疾病复杂多变,极容易由于对病情病势的认识不全面而导致误诊、漏诊。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可及早发现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征兆,动态地把握病势,以免延误治疗;又能够从天、人、地全方面地探察病因,更全面地了解病情,避免误诊、漏诊。因此,整体观对中医避误与纠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防微虑远——以整体观驾御病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强调的不仅是疾病的预防,亦是在病邪未深入之时的早期防治,以免病甚。《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在诊治疾病时,医者须从整体观出发,全面观察,综合分析,把握病势,并及时地进行治疗,不得延误。若是由于医者认识疾病与处方用药上的不足,使得病情加重、恶化,或者反复,便是误诊。

1.1关注先兆,早期介入由于人体的适应力与代偿力,有些疾病并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杨力教授提出中医疾病预测学,即以《内经》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经络体系为物质基础,寻找疾病的潜证及先兆证,在疾病早期掌握其转变苗头和早期预见疾病的危败凶兆,从而整体地驾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白睛色黄为黄疸,白睛色青为肝病,白睛色黑为肾竭、乃大凶之兆[2],均应及早介入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1.2既病防传,已病防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所强调的便是感邪后应早期治疗以防止病邪深入。就医者而言,这要求医者能够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其发展转归,尽早地采取治疗措施,已病防变、防传,以免贻误病情。《金匮要略》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秉承《素问·玉机真藏论》之“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的肝传脾思想,先安未受邪之脏,以防止疾病传变。

1.3邪去正虚,瘥后防复在疾病后期,医者仍需指导患者促进康复且防止复发的饮食起居方式,如《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提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指出了痹症瘥后应调饮食以护营卫,扶助正气,并避免复感风寒湿邪,从而防止痹证复发。纵观名家医案医话,无不重视疾病后期诊断与治疗,或调和阴阳,或补益虚损,或健脾和胃,才能真正痊愈。

2三因制宜——以整体观探求病因

人具有自然、社会的双重属性,生活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影响。由于体质与生活方式及环境的不同,不同人对于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医者在诊治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时间、空间整体进行动态把握,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病情,避免误诊。

2.1先论其体,因人制宜《内经》根据五行及藏象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木型、火型、土型、金型和水型,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火型之人……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生,手少阴核核然。”火型人火气偏胜,阳气偏亢,气血旺盛,气升血动,故该型人易患血证。同时,还应警惕是否有因阳盛伤阴而致的阴虚阳亢之疾[2]。故在诊治此类患者之时,应结合其体质探求病因,尤其是患寒证之时,因其素体偏热,可能出现舌红、苔黄、面赤等热象,易误诊为热证。

2.2次析邪由,因时制宜《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时间亦是疾病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阐述的是六淫之邪侵袭人体,病邪深伏,过时而发的现象。如夏季发热患者应警惕中暑的可能;秋季虽无暑淫外袭,却可有伏暑为患,其特点为起病急骤,病情较重,可有恶寒等卫表证,但较短暂,在卫分证消失后即呈现一派里热证[3],不可误诊为普通的风热感冒。故在临床诊病时,要建立起时间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若只局限于时下,则难以考虑到伏邪之患;若只局限于个人,则难以寻其邪之由来。

2.3必别方土,因地制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出“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原因为“地势使然”,如“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指出了由于地理、气候、物产等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饮食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影响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如瘿瘤,多发于内陆少盐山区,而东南沿海地区又常因碘摄入过多而引起甲亢,其病因诊断对于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故曰:“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重视地理因素对人和疾病的影响,既有利于医者得出正确的诊断,又可帮助指导处方用药,避免造成误诊、误治。

3结语

中医诊断有四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4],均是整体观在中医临床诊断的具体应用。整体观是中医纠偏避误的向心力,是临床诊治不可或缺的核心思想。但笔者认为: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局部细节,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观念的理解偏重于整体,而对于局部问题隐而不谈,这样势必造成“整体观”含糊不清,失于精确[5]。必须强调的是,《内经》所阐述的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观,局部本身便是整体的一部分。兼顾局部,注重细节,全面审察,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当然,临床疾病错综复杂,也存在局部与整体不符的情况,就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仔细审察,去伪存真,避免误诊。

[1]李灿东.中医误诊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1,139.

[3]杨进.温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7.

[4]李灿东.中医诊断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9.

[5]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15-517.

R221

A

1000-338X(2016)02-0064-02

2016-01-05

罗晓燕(1993—),女,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

陈凌琦(1979—),男,助理研究员。
E-mail:chenlqfjtcm@126.com

猜你喜欢

整体观内经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