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文学史的缩影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内容概述

2016-12-16孙晓博

关键词:手稿诗歌文学

孙晓博



东西方文学史的缩影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内容概述

孙晓博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内容,从时间上看,涉及从古希腊到20世纪50年代各个时期的文学;从空间上看,涉及各大洲各国文学。穆木天以一己之力从苏联的期刊和著作上翻译了几乎涵盖整个东西方文学史的文学研究资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以及穆木天本人的遭遇、身体状况,穆木天能完成这批手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中的许多篇目对我们今天的外国文学研究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鉴于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全出版,故本文简要论述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内容。

穆木天;翻译手稿;内容;东西方文学

201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惇教授编选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穆木天卷》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三部分“外国文学评论译文选”①陈惇教授书中的“外国文学评论译文”即为本文所说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收录了穆木天的五种翻译手稿,即《史诗<英雄国>及其作者》《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洛甫·德·维伽及维伽派》《西班牙的巴乐歌与卡尔代龙》《现代印地语文学的基本流派和发展道路》,[1]这五种手稿仅仅是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中的很小一部分。②1957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儿童文学教研室主任的穆木天被划为右派,但穆木天没有消沉,为了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研室青年教师适应当时新的教学体系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穆木天历经十年(1957—1966),翻译了19类94种2633页170余万字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之用。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在穆木天的学生和外国文学教研室老师们的精心保管下得以存留。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是穆木天先生在特殊的岁月里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这批遗产对研究穆木天、外国文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新中国教育史、中国翻译文学史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独特的价值。[2]鉴于手稿的规模庞大等种种因素,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全出版,故本文简要概述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内容。

依据笔者留存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复印件、笔者整理的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目录、陈惇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穆木天卷》的附录“穆木天外国文学评论译文目录(1957—1966)”以及穆立立老师为笔者提供的“穆木天外国文学评论译文目录(1957—1966)”③笔者曾于北京亦庄采访了穆木天、彭慧夫妇的女儿穆立立老师,访谈结束后,她为笔者提供了该份目录。等资料,笔者将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整体划分为六大部分:外国文学总论部分、欧洲部分、北美洲部分、拉丁美洲部分、亚洲部分、非洲部分,并以这六大部分为总纲,简要介绍各部分手稿的基本内容。

一、外国文学总论部分

(一)手稿《外国文学史提纲》,介绍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外国文学概况。前半部分介绍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外国的先进文学”“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文化和文学上的影响”“苏维埃文学的革新和它的世界意义”“人民民主国家文学艺术的繁荣”;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了“帝国主义形成和它进一步发展时期的外国文学(1871—1917)”,认为“19世纪末文学中颓废主义潮流加强: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崩溃的表现的各种不同形式”,并且高度评价了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认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是世界上进步艺术家的榜样”。

(二)手稿《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绪论》,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经典话语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并且具体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学(佩特拉克、薄伽丘)和艺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最后讨论了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的五大特征:(1)“生活的艺术描写的范围达到了非常广阔的程度”;(2)“有血有肉的人道主义热情”;(3)“时常发展的对于僧侣和教皇本身的权势的尖锐的讽刺的描绘,对于腐朽的封建中的制度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的暴露”;(4)“人民性与民族性”;(5)“文学样式和体裁的多样性”。

(三)手稿《论外国文学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了修正主义者的观点,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靠命令产生的,是想出来的——也许是由斯大林、也许是由高尔基、也许是由苏联作家编出来的”,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并不是苏联文学的独有的财富”,而是“在各国的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各有它自己的传统,它自己的民族的源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不是“代表着一个孤立的闭塞的地区”,而是“紧密地同全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相联系着的”,继而探讨了外国文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欧洲部分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资料

1.手稿《古代文学史绪言》,分为四节:第一节介绍了古希腊文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应该指明有关联的各个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的创作方法,文学的方向,每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创造出每个作品的历史条件;并研究希腊艺术和文学给予世界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第二节讨论了研究古希腊文学的方法论问题,认为首先应该了解古希腊社会的一般基础——奴隶制度,了解古希腊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古希腊“各种社会潮流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个画面”;同时“应把文学艺术作为是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来看……就不能够仅限于去研究希腊作家创作的思想内容,我们还要对他们的艺术形式、文学方法、结构、风格并包括语言特征都加以注意”。第三节讨论了古希腊时期奴隶制的发展、高潮与崩溃,并据此将古希腊文学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最初时期、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文学衰落期、帝国时期。第四节讨论了希腊的种族和方言:在种族层面,认为“希腊人没有统一的政治,而是生活在小的政治集体城市国家中……虽然是政治的不统一和民族的不同,希腊人在自己的历史的繁荣的时候,达到了自己民族意识的高度发展和统一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别的民族,所谓野蛮民族,形成了对照”。“希腊种族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的迁移,许多民族结合又分散了,虽然分成许多小的种族集团,各说各的地方土语”,但是“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统一的意志,也认为自己是属于同一的人民”;在语言层面,认为“古希腊人民的语言是属于印度—欧罗巴的语言集团”,并“包括了一些外来语的成分”,而从种族的角度划分,语言可以分为四大方言:伊奥利亚方言(主要为列斯波斯的诗人用)、伊欧尼亚方言(叙事诗)、阿提喀方言(国家的主要语言)、多立斯方言(抒情诗)。

2.手稿《古代文学史导言》,分为两节:第一节明确了古代文学史的对象;第二节讨论了古代文学的历史意义。首先评价了古代文学的地位,“希腊文学,是欧洲的最古的文学,也是唯一的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直接依靠其他各种文学的经验的文学”,“罗马文学同希腊文学有继承关系,它利用了希腊文学的经验和成就,可是同时,它在自己前面提出了新的任务”。其次评价了古代文学的价值,认为古代文学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同样有着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内容反映现实、人民性、复杂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手段等方面。再则梳理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近现代时期对古代文学的吸收与复兴。

3.手稿《希腊文学的亚该亚时代》,首先划分了希腊文学的分期:亚该亚时代(早期希腊文学,公元前5世纪以前,氏族制度解体并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时代);亚狄加时代(希腊古典文学,公元前五六世纪,奴隶制希腊城邦的兴盛、危机直到丧失国家独立的时代);希腊主义时代(希腊化的文学,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时代(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文学)。其次又将亚该亚时代的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先文学时代(荷马以前的文学)、最古的文学纪念碑(荷马史诗与郝西奥德)、古代奴隶占有制社会和国家形成时期的文学”。手稿主要讨论了荷马以前的文学和荷马史诗。第一章阐述了荷马以前的神话、故事、咒语、歌谣、谚语、谜语等口头创作,并认为荷马以前的口头创作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第二章分三节讨论了《荷马史诗》,第一、二节主要分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内容、主题、人物、结构;第三节讨论了荷马的艺术,认为“荷马的艺术,就其方向性说,是现实主义的……是自然的,原始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间歌谣的运用、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现实的广泛反映、保留有原始讲故事的手法、详细的细节描写、众多的插话和小场面、重复、叙述人称的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肯定现实生活合乎人道的世界观、人民性等,但也同时指出了荷马艺术中的不足,诸如“荷马的那些形象,尽管是生气勃勃、富有人性,可是,它是静止的,缺乏内在的发展”,并缺乏“内心体验的分析”等。该节最后梳理了荷马史诗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所受到的评价。

4.手稿《荷马中的英雄们的性格》,极为细致地分析了《荷马史诗》中四个英雄人物形象:阿契里斯、阿伽门农、赫克托、俄狄修斯。

5.手稿《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首先讨论了古希腊英雄史诗产生的根源以及古希腊神话在其产生中的作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文学的纪念碑作品——是广泛的人民口头创作材料的概括,古希腊无数的传说和神话,就是这两大史诗产生的基础”。随后讨论了“荷马问题”,并完整介绍了特洛伊神话,分析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在最后一部分谈论了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日常生活的反映、人民性、自发的原始的现实主义、详细的细节描写、突出的性格刻画、神话性、人道主义以及人的特征、激昂隆重歌颂功业的风格、丰富美丽的语言、口头诗歌中传统的固定的形容词的应用、比较、韵律与节奏感等,但也指出了荷马史诗中人物刻画的不足,“诗篇中的英雄们的性格是固定的……诗人并不永远能够很有说服力地写出他的英雄们的动机”。

6.手稿《古希腊戏曲的发展》,第一节讨论了古希腊仪典中的戏曲要素,认为古希腊的悲剧、喜剧、人羊神剧“是在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奠中发展出来的,成为这个节庆的构成部分之一”。第二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论述讨论了古代悲剧的产生和结构;第二部分依据罗马建筑家维特鲁维的《论建筑》以及近代以来考古学的成果论述了雅典剧场的构成:露天剧场(“戏台没有屋顶……是同希腊剧场的规模宏大有关,希腊剧场比现代的最大的剧场还要大得多……据考古学的计算,雅典剧场可以容纳一万七千名观众”)、歌队场(位于圆形校场,两个入口)、前台(或称板棚,演员换装的地方)、演员表演场(位于歌队场之上的高台)、观众场(由最初的木头长凳后变为石头座位)等;第三部分详细讨论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德斯三位悲剧诗人的地位、政治立场、世界观、创作主题、创作材料、戏剧贡献、创作阶段以及艺术成就。

(二)英国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中关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资料只有一种,即《威廉·莎士比亚论》。该手稿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节引用杜勃罗留波夫、伯林斯基、赫尔岑、马克思等人的观点,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地位,叙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意义,并整体介绍了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环境;第二节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整体发展状况,并分析了罗伯特·格林、约翰·李雷、马洛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二部分,介绍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演剧法令以及当时的剧团、剧场、舞台、布景、道具、演员、服装、剧本创作等基本演剧概况。第三部分第一节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剧本的出版情况、剧本的类型划分以及莎士比亚创作分期;第二、三、四节分别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1591—1601年、1601—1608年、1608—1602年)阐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第四部分第一节着重探讨了莎士比亚复杂的世界观和莎剧的材料来源,分析了现实主义手法在莎剧中的运用,评论了莎剧的语言与风格;第二节,通过详细的材料梳理了自莎士比亚逝世后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俄国、苏联等国家的莎士比亚的研究史以及莎剧的演出史。

(三)法国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中关于法国文学的研究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其一,法国文学总论,诸如手稿《1917—1956的法国文学》《法兰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颓废的和反动的文学方向》《从伟大的十月革命到我们的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文学》《今天的法国文学(1957—1959的法国文学)》;其二,法国文学思潮论,如手稿《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其三,作家论,如《维克多·雨果——伟大的法兰西作家》《政论家雨果》《爱弥勒·左拉》《巴尔扎克》《巴比赛》《阿拉贡》《葛莱蒙瓦莱斯里昂·克拉代尔》等;其四,作品论,如《左拉的<萌芽>》等。这些资料概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50年代的法国文学概况,评价了法国文学界盛行的文学思潮,分析了以巴尔扎克、左拉、雨果为代表的法国作家及其作品。

(四)德国文学研究资料

1.手稿《<浮士德>(上)》译自维尔芒特的《歌德评传》,首先梳理了浮士德这一形象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然后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讨论了《浮士德》的构思过程,分析了浮士德形象以及作品的思想倾向,并认为“歌德把他的一切生活智慧和当时的大部分历史经验放进了《浮士德》里边”。

2.手稿《十九世纪民主革命诗人海尔维格、威尔特、福莱利格拉特》,介绍了海尔维格、福莱利格拉特、威尔特三位政治诗人的生平及创作道路,并具体分析了三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诗歌。

3.手稿《乔治·威尔特》,较为为详细地介绍了乔治·威尔特的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以及社会活动。

(五)苏联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波里斯·里昂尼多维之·巴斯特尔纳克》,批判了巴斯特尔纳克植根于“革命前的资产阶级文化之中”的唯心论世界观和美学准则:巴斯特尔纳克虽然没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但“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革命战士的队伍里,并企图逃到那远离社会斗争的喧嚣的资产阶级文化阵营中去”,他的世界观是落后的陈旧的;巴斯特尔纳克坚信“艺术和社会主义是不能并存的……艺术就是个人的永不重复的东西的表现”,他的作品尤其是抒情诗,都是“对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条件的极端抽象化”,他的美学准则是反动的唯心的。

(六)西葡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中关于西葡文学的研究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其一,文学总论类,如手稿《西葡文艺复兴总论》;其二,诗歌类,如手稿《文艺复兴时期西葡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其三,戏剧类,如《西班牙民主戏剧的创造:洛甫·德·维伽及其剧派》、《西班牙的巴乐歌与卡尔代龙》;其四,小说类,如《塞万提斯以前的长篇小说发展》《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论<堂吉诃德>》等,这些资料整体论述了西班牙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创作成就,并对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的诗歌、戏剧、小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论。

(七)芬兰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史诗<英雄国>及其作者们》,探讨了芬兰史诗《英雄国》的成书过程(艾里亚斯·伦洛特常年收集民歌,1849年出版《英雄国》,共50个曲子22795行诗句)、作者(普通的劳动者,《英雄国》是人民的创作,是人民的史诗)、内容(以争夺“三宝”为核心,描写了卡莱瓦拉的英雄们和北方黑暗国波约拉之间的斗争)。

(八)匈牙利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裴多菲·山陀尔》,总体介绍了19九世纪的匈牙利文学及裴多菲的革命活动和文学活动(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还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剧本、随笔、日记等),重点分析了裴多菲的诗歌,认为裴多菲诗歌的基本特征在于“极深刻的人民的形式和极深刻的人民的内容”、多种多样的体裁样式和主题、积极乐观斗志昂扬的风格;认为裴多菲诗歌的基本纲领是“为人民的诗歌……真的诗歌就是人民的诗歌”;并分析了裴多菲诗歌中的“社会的揭露的主题”和“革命人民的形象”。

(九)土耳其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那齐姆·希克梅特评传》,译自巴巴也夫的《那齐姆·希克梅特评传》,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希克梅特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分析了其受苏菲教派诗人影响下创作的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第二章介绍了希克梅特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以及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他“向着土耳其文学中的纯艺术的代表者们下了战书”,他的诗歌不仅形式上有了创新,“使用非诗的语言,使用新的节奏,韵律,分行体制”,而且内容上也有了新的主题,“面向日常生活”,描写真实的生活,同时也分析了希克梅特在莫斯科的戏剧创作;第三章介绍了希克梅特自1928年回国后到1938年间的被监视,甚至被投入监狱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学创作,1929—1936年间,他出版了9本诗集,引入口语与自由诗,描写新题材与新内容,彻底革新了土耳其的诗歌传统,成为“土耳其文学中的新方向的奠基人”;第四章介绍了希克梅特从1938—1950年长达12年的监狱生活,虽然“在监狱中,在经常被监视的条件下,身染重病的诗人一直没有停止创作”。希克梅特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剧本,鼓舞着铁窗外的人们的斗争;第五章介绍了希克梅特1951年重回莫斯科之后的社会活动(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等)和文学创作(《土耳其的故事》《死人之家》《怪人》等)。

三、北美洲部分

(一)手稿《关于美国现代文学的两篇文章:原子的矿脉、难苦的运命》,其中《原子的矿脉》讨论了“原子火箭的矿脉”这一题材在美国文学、电影、漫画三个领域的创作情况;《难苦的运命》以美国现代作家詹姆斯·巴尔第的《黑暗的颜色》、哈尔维·斯维多斯的《在传送带上》、约翰·克富同的《那里是一个外乡人》三篇短篇小说为例,揭示出美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善于抓住“现在美国生活的典型特点”。

(二)手稿《论<美国的悲剧>》,介绍了德莱赛《美国的悲剧》产生的时代环境和构思过程,分析了作品主人公克莱特·格立菲斯和洛蓓达·阿尔顿的形象和悲剧成因,总结了作品批判美国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以及美国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主题,高度评价了作者对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和心理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并将《美国的悲剧》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从思想主旨、写作手法等层面进行了比较,并认为“德莱赛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动的见解与思想是有分歧的……仅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定的艺术手法是被德莱赛运用上了……特别是那种深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三)手稿《约翰·李特》,介绍了约翰·李特传奇的一生,评价其为“出色的政论家、政治活动家、诗人、散文家”,并分析了他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名著《震惊世界的十天》。

四、拉丁美洲部分

(一)手稿《拉丁美洲进步文学》,分为十节,前三节整体描述了在美国的强势渗透与控制,以及拉美人民为自由为民主强烈反抗的背景下,拉美进步文学的产生、发展及总体特色;第四节总结评论了拉美进步诗歌中存在的两大主题,即赞美苏联和反法西斯;第五节到第九节分别介绍了巴勃罗·聂鲁达、卡尔洛斯·奥古斯特·利昂、拉乌尔·刚萨列斯·屠宁、尼古拉·纪廉、胡安·马里内约五位拉美进步诗人的创作情况;第十节评论了拉美进步小说的总体概况,并分析了乔治·阿马多、曼西西杜尔两位小说家的长篇小说。

(二)手稿《尼古拉·纪廉与民歌》,分为七节,总体介绍了古巴的“两种不同种类的民间诗歌,第一种就是土著拉丁人农民的口头诗歌……第二种就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的丰富的分支的音乐混合的民间文学”,并且通过《音响的动机》、《给士兵们的歌和给游客们的韵律》等作品,具体分析了纪廉诗歌与民间文学之间的深层关系:民间文学尤其是黑人诗歌影响了纪廉诗歌的母题、题材、形式、韵律等各个方面,而纪廉的诗歌有的“已经成为民歌,争取到了全世界的声誉”,大大促进了古巴民间文学的发展。

(三)手稿《不屈的厄地马拉的声音:米盖尔·安赫尔·阿斯杜里亚斯的长篇小说》,介绍了阿斯杜里亚斯的生平,结合厄地马拉的国内局势,以阿斯杜里亚斯的五部长篇小说(《总统先生》《玉米人》《疾风》《绿教皇》《死不瞑目》)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厄地马拉的周末》)为例,探讨了一战后进入拉丁美洲文坛的以“作家就是自己的人民的债务人”为创作原则的民主作家安赫尔·阿斯杜里亚斯的由神秘主义、超现实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历程。

五、亚洲部分

(一)印度文学研究资料

印度文学研究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其一,地区语言文学研究资料。如《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诗歌》《现代印地语文学的基本流派和发展道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孟加拉文学》《英国影响投入开始以来的孟加拉文学、马拉特文学》《<旁遮普诗选>序言》等,对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马拉特语、旁遮普语文学都有详细的介绍与评论。其二,印度古代文学研究资料。如《罗摩文学》《<摩诃婆罗多>的传说的序文》《<摩诃婆罗多>导言》,对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婆诃摩罗多》作了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尤其是手稿《<摩诃婆罗多>导言》,对史诗的18篇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评论与分析①陈惇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穆木天卷》的附录“穆木天外国文学评论译文目录(1957—1966)”《<摩诃婆罗多>导言》缺少第15篇“林居篇”(第366页),查阅手稿可知,篇幅为5页,计3000余字。。其三,印度作家研究资料。如《穆尔克·拉吉·安纳德》《普列姆昌德和他的长篇小说<慈爱道院>和<戈丹>》《伟大的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诞生七十五周年》,介绍了穆尔克·拉吉·安纳德和普列姆昌德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其四,印度文学总论研究资料。如《印度诗歌的描写手段》。该手稿包括关于印度文学的发展、印度诗学简述、关于印度诗歌中的形象性的发展、印度诗歌的形象性的独创性、印度和欧洲文学中的形象性、形象性的稳定性和移动性、形象性的比较研究的必要性等内容,对印度从古代到20世纪的诗歌创作作了整体的分析与评论。

(二)日本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中关于日本文学的研究资料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其一,日本文学概述。如手稿《日本文学》,梳理了日本从8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发展概况。其二,日本民主文学论。如手稿中的《格鲁斯金娜和罗吉诺娃合著的<日本民主文学史纲>》《日本的短篇小说》《1928—1932年的日本民主诗歌导言》《第二次世界战争后的日本民主文学》《1950—1952年日本民主文学史概述导言》等,对日本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民主文学(诗歌、小说、散文)作了总体介绍与评论。其三,作家论。如手稿中的《小林多喜二》《1950—1952年日本青年作家的创作活动》《江马修从1950—1952年的创作活动》《日本的情况与日本作家》等,或整体性,或阶段性地介绍了小林多喜二、田边一夫、德永直、石下助次郎、山本又男、野间宏、江马修等日本进步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活动。其四,作品论。如手稿中的《野间宏的<真空地带>》《<高斌之虹>和<和平的歌声>》等,尤其对长篇小说《真空地带》、诗集《高斌之虹》和《和平的歌声》等作品作了具体的分析。其五,诗歌翻译。如手稿《日本社会主义诗歌三首》收录了《自由的海鸥》《血泪心》《漂亮的小孩子》三首诗歌。

(三)朝鲜文学研究资料

1.手稿《朝鲜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一章》,介绍了1924—1939年间朝鲜无产阶级作家团体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

2.手稿《<朝鲜现代诗选>序文》,介绍了朝鲜自1910年被日本占领到1945年北朝鲜解放期间的朝鲜人民的反抗运动,并评论了《诗选》中收录的朝鲜诗人的作品。

3.手稿《朝鲜土地的人民歌手》和《赵基天》,介绍了朝鲜“战斗诗人”赵基天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4.手稿《韩雪野早期作品中的工人形象》和《朝鲜解放后韩雪野的创作》,评论了韩雪野早期作品中的工人形象,并分析了解放后韩雪野的五部作品(《矿工村》《兄妹》《大洞江》《历史》《狼》)。

(四)越南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现代越南诗歌》译自阿·苏福诺洛夫为《现代越南诗集》所写的序文,高度评价了诗集中收录的越南诗歌,认为其“达到了思想艺术的高度,有着极为深刻的人民性”,很好地反映了越南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珍惜自由的生活热情。

(五)阿拉伯文学研究资料

1.手稿《阿拉伯文学》,总体介绍了阿拉伯从远古时期到19世纪的文学发展历程。

2.手稿《<一千零一夜>序言》,划分了集子中的故事类型,并且讨论了《一千零一夜》产生的时间、地点和作者。

3.手稿《<阿拉伯散文作品选>序言》,对收录在《阿拉伯散文作品选》中从1910年到1930年的阿拉伯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诗、政论文学)作了总体的分析与评论。

4.手稿《法胡利的创作道路》,介绍了奥马尔·法胡利的文学理论(要现实主义地反映现实)、文学创作(《魔法的门》《四部集》《毫不留情》等)和进步的社会活动。

(六)波斯文学研究资料

手稿《费尔多西的故事》不能完全说是文学研究资料,但可以作为文学研究资料来使用。根据手稿末尾的信息,《费尔多西的故事》原书由苏联儿童文学出版局出版,再根据手稿的内容——全文以塔吉克·苏格迪考古队在离撒马尔罕不远的旁吉干的发掘及壁画的发现为线索,谈论了费尔多西的时代、费尔多西本人以及他的《列王记》,故而应该可以说《费尔多西的故事》是一篇科普故事。

六、非洲部分

(一)手稿《太阳照耀着‘黑非洲’》,译自多马尔多夫斯基为1960年非洲独立年撰写的文章,认为“伟大的十月革命给整个地球上的劳动者和被压迫者做了指路明星,它的光辉也照耀着‘黑非洲’”。文章首先祝贺非洲众多国家的独立以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失败,其次阐述了殖民主义者对非洲文化的侵略与践踏,并从民族语言的构建、民间文学的复兴、新文化新文学的创建层面介绍了非洲“复兴起来的和重新创造出来的文化”,并指出非洲文化非洲文学有着“广阔的天地”。

(二)手稿《现代非洲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和现代主义的问题》,首先界定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个术语的含义,即“真实的艺术和脱离真实的艺术”。其次以伯纳尔·达吉斯、富姆贝尼·奥斯曼、宾·马蒂普、西浦立央·艾克文纪、埃托·特托、费尔丁男·奥焦诺等作家及其作品为例,分析了现代非洲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或者批判了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扩张,或者表现了对殖民者幻想的破灭,或者表现了非洲青年人的觉醒,塑造了新型的非洲人形象,或者批判了古老呆滞僵化的族长式的非洲生活,或者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腐朽与堕落,等等。接着指出非洲文学中也存在着与现实主义方向相反的现代主义方向,并以卡马尔·雷伊的创作为例进行说明,认为其作品“是极端的牧歌式的,不只离开了殖民主义问题,而且还脱离了它的存在的事实本身”,并对古老非洲加以美化、理想化,是“破破烂烂的超现实主义的散文,特色就是把真实的和虚幻的、现实和幻觉交汇在一起”。并认为非洲文学中“现代主义的影响更显示在人为的离开现代问题,艺术脱离思想和民族解放斗争任务等方面,并且现代主义的影响常常是同这些国家里的一定的保守的,而有时则简直是反动的发展观念结合在一起的”,现代主义是“同民族独立统一的思想,同现实主义艺术相对立起来的”。随后手稿展现了非洲文学中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多方论争。

(三)手稿《新的非洲》,译自密罗维多娃的《非洲诗选评价》,讨论了《非洲诗选》的内容(收录了非洲法国殖民地和葡萄牙殖民地诗人们的诗作),所收诗歌的主题(自由的渴望)、特色(“一边创造着民族形式的诗歌,同时,非洲诗人们有意识地掌握了法国和美国的爱自由的诗歌的优秀传统”、诗歌形象的独创性,等等)。

(四)手稿《南非联邦的艺术和生活》,首先展现了南非联邦的社会生活(阴暗)与文化生活(极高的成就)的强烈对比,然后讨论了南非联邦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五)手稿《关于突尼斯中短篇小说的讨论》和《夏比的“生命之歌”》,都是关于突尼斯文学的研究资料。前者以突尼斯的《思想》月刊为依据,介绍了突尼斯国内关于中短篇小说的讨论;后者则分析了阿布儿·加尚·夏比诗集《生命之歌》中的作品。

(六)手稿《谈阿尔及利亚的民族文化》,讨论了阿尔及利亚的语言、文字、报刊、诗歌、散文、乌来木协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者为本·巴迪斯等人)、绘画、音乐、乐器、舞蹈等。

(七)手稿《索马里诗歌》,谈论了索马里达希尔·亚当、莪马·穆哈默德两位诗人的创作以及诗歌共同的主题“争取独立,争取统一”。

(八)手稿《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学的手记》,概括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学概况。

(九)手稿《塞内加尔代表乌斯曼诺·森本那的发言》,首先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非洲文化的侵略与破坏,然后回顾了非洲文学的形式与样式:其一是书写文学。包括两大类文学,一是借用性质的文学(借用外来文字书写的文学),包括“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阿拉伯语言的文学”“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非洲各种语言的文学”“用拉丁文和其他文字书写的欧洲各种语言的文学”“用拉丁文及其他文字书写的非洲各种语言的文学”;二是用地方语言和字母书写的文学。其二是口头文学。包括叙事诗、抒情诗、讽刺诗、寓言诗等。指出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破坏——蹂躏破坏、歪曲恶化、同化等;接着以喀麦隆、塞内加尔两地的文学为例,谈论了非洲新的进步文学,并指出了非洲文学的目标即“我们要使我们的文学成为人民的……功利的,就是说要使它为劳动人民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要求服务”。

综上,穆木天以一己之力从苏联的期刊和著作上翻译了几乎涵盖整个东西方文学史的文学研究资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及穆木天本人的遭遇、身体状况来看,[2]穆木天能完成这批手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批手稿无疑会因为沾染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被批判,但绝不能以此来否定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价值、意义。仅从内容上讲,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中的许多篇目涉及的研究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外国文学研究都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现在有些研究领域,由于资料的不足,我们目前还没有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或许会为我们的相关研究打开突破口。本文只是简单概述手稿内容,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线索。

[1]陈惇.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穆木天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0-336.

[2]孙晓博.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传承、价值及意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4):110-113.

【责任编辑李开拓】

Epitome of History of Western and Eastern Literature——Content of The Translated Manuscripts by Mu Mutian in His Later Life

Sun Xiaobo
(School of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e translated manuscripts by Mu Mutian in his later life from Soviet journals and academic books. From the time point of view,the manuscripts are related to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1950s;from the space point of view,the manuscripts involved continents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covered almost the entire history of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Given manuscripts may not be published within a short time,so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he manuscripts.

Mu Mutian;Manuscripts;Content;Western and Eastern Literature

I106

A

1009-5101(2016)01-0136-06

2016-01-05

孙晓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北京100875)

猜你喜欢

手稿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我们需要文学
丢失的手稿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岛·八面来风
手稿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