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釉中彩的发展之路

2016-12-15黄凯文

景德镇陶瓷 2016年3期
关键词:坯体釉面青花

黄凯文

“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生活在景德镇,从事着陶瓷工作,感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生活了,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扎根在这里,学习和品味这里的陶瓷艺术。景德镇是无可争辩的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已有3000多年历史,一部古代的中国瓷器史,亦是一部传承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陶瓷艺术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虫,又有人类自身。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反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绘画这个范畴上来说,瓷画和其他的绘画是一样的,区别就是材料的不同,陶瓷的独特还由于“釉”这一特殊材质的存在。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很薄的的玻璃态物质,由碱金属、碱土金属或其他金属的硅酸盐及硼酸盐形成,其厚度很薄,只有大约0.1~0.3mm。它使陶瓷器防止液体、气体的侵蚀。外观可以有色也可以无色,可以是透明、半透明、也可以是不透明的。陶瓷坯体表面的釉层不仅改善了陶瓷表面的质量,而且能提高陶瓷机电性能,增加其热稳定性。成熟的釉料具有与玻璃近似的某些性质,如各项同性及没有固定的熔点等,但是与玻璃存在着相当的差异,釉是与坯体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性质往往受坯体的影响,而且由于陶瓷坯体烧成工艺的限制,使釉料的熔融不能充分进行。因此,玻璃可以认为是真正的均匀体,而釉则与其制品的成分、烧成温度和烧成时间有关,可能含有或多或少的气体包裹物,未起反应的石英和新形成的矿物结晶。

陶瓷有三种主要装饰手段,釉上彩装饰、釉中彩装饰和釉下彩装饰。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烧制温度的不同,用的釉料不同还有烧制的顺序和次数都不一样。釉上彩的烧制温度只需摄氏600~900℃;釉下彩入窑经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中彩彩烧温度为1060~1250℃。釉上彩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摸有凸起感觉,主要有: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广,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一次烧成。釉下彩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釉下彩主要有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等。釉中彩就是瓷器釉面烧制完成后再绘制画面,等干燥后再次施釉,再进窑烧制。这种产品表面视觉平滑,有玻璃光泽。釉中彩由于颜料不直接接触食物,所以铅溶出量较安全。釉中彩一般作为餐具生产较多,因为其造价比较昂贵,一般工艺品不用这种工艺,釉中彩餐具无铅无毒,健康环保。

釉中彩又称高温快烧颜料,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釉中彩类似釉下五彩的绘花和贴花,从表面看,彩在釉下,实质夹在两层釉的中间,故它称为釉中彩。其实釉中彩技术自古就有,只是后来人们承认它为一个单独分科。釉中彩在宋代以前就开始生产,历代属釉中彩品种有:青釉褐斑、白釉绿斑、天蓝釉红斑、褐彩、绿彩、褐绿彩、黑釉铁锈花等。景德镇陶瓷馆古瓷陈列厅中藏有褐条彩十二属相瓷俑和褐点彩鼓钉渣斗。两件宋代青白釉加褐彩瓷俑的装饰手法别具一格,俑身着左衽衫,外罩一件宽袖长袍,利用褐色的条彩显示出微风轻拂的衣褶,线条柔和而又简洁。青釉褐斑,陶瓷釉彩装饰的一种,又名“点彩”。始于西晋晚期,流行于东晋、南北朝,并为以后的龙泉青瓷继承。用含铁较多的褐釉,整齐地排列或随意点有施过青釉的器物上,釉烧后,青釉上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使原先单色的青釉增加色调变化。白釉绿斑,顾名思义,就是在白瓷上点以绿色彩斑。早在唐末北方窑场已经出现。宋代磁卅I窑、郏县、登封、宝丰窑、淄博窑、耀卅I窑均有这种装饰方法,主要用于装饰盘、碗、壶、花口钵、小罐、六孔瓶等器。

在彩瓷的分类上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人长沙窑的纹饰属于釉下彩?高温釉上彩?还是釉中彩?很多人把出土的类似青花的陶瓷称为唐青花,这也在考古界有着很大分歧。其实“唐宋青花瓷”在陶瓷界已经受绝大部分人所接受了,但持反对或疑义的也不少,主要原因还是目前所掌握的实物和资料不够,使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其实,这是属于一种釉中彩,在瓷胎护胎釉(也即化妆土)之上会以不同的钴蓝彩绘花纹图案,再罩上透明釉的做法其实就是釉中彩。可以说这虽属于釉中彩,但是仍属于青花瓷标准。釉下彩瓷器的施彩纹饰部分不凸出釉面,有的甚至下凹。这是因为彩料绘于胎面被吸附,并且罩釉时釉水消耗气压下自然匀平所致。而釉中彩绘器是在平匀的釉面加绘一层彩料,增加了纹饰部分的总厚度,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烧成效果:①若在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的釉面施彩,则在高温熔融作用和大气压力作用下,彩料沉入釉中后彩器釉面均匀平整,无凸起现象。②若在浓度相对较高、瓷釉釉汁高温粘度较大,从而熔融后流动性小的乳浊釉面施彩,则烧成时窑温虽能达到胎体瓷化和釉层玻化要求,但釉面不易流动匀平,因而彩料及其周围的釉面多多少少都有凸起现象,这使得釉中彩和釉下彩也很容易被区别开来。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567釉中彩瓷的说法,就是讲的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釉中彩的发展。釉中彩在制作时,彩绘是在两层釉子中间的工艺,就是胎素烧,或者不素烧,上釉,釉干后,彩绘,然后再上釉,最后烧成。50~70年代的传统釉中彩都是彩绘在两层釉子中间的,烧成也是两层釉子中间,烧造温度是1300~1400℃。50年代是1300℃,到了60年代基本达到1400℃。70年代后期,才出现了新工艺1250℃的高温快烧。在釉子上彩绘或者贴花纸,烧成后,彩料融到釉子中。绘制在釉上,烧成后在釉中。这时的彩料配方多是化工料,发色不正,成本很低。567年代当时还根本没有“釉中彩”这个名称,翻找景德镇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陶瓷杂志》,当时景德镇生产的釉下彩瓷器都是沿用醴陵晚清开创釉下五彩瓷的叫法,标明为“釉下彩或釉下五彩瓷器”,没有一件把它标明为“釉中彩”瓷器。

在八十年代,釉中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时创烧了釉中彩玲珑瓷。其将釉中彩工艺与玲珑瓷的玲珑镂空技术巧妙而完美的融合,使整体上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之特点。在八十年代之前,玲珑瓷都是属于釉下彩,是古代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施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米粒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嵌玻璃的瓷器”。玲珑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其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集高超的烧造技艺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这种新型技术先镂雕花纹,使两面洞透,然后内外上釉,使镂空部分透亮,使得画面更清新别致。

世界上任何科学,都是由初级向高级、由粗略向精密发展的,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这种指导思想使得我们重新认识并且定位“釉中彩”。

猜你喜欢

坯体釉面青花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青花志展览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添加剂种类对以稀土尾砂为原料制备的陶瓷坯体强度的影响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青花·木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