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人文性

2016-12-14杨路

东方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品德课人文原则

杨路

摘要: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性质之一。但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彰显课程人文性,仍缺乏相应对策。本文从把握教学方法人文性的原则和突出教学方法人文性的具体方法两方面,对突出教学方法的人文性进行了阐述。原则包括主体性、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自主建构原则,具体方法有平等对话法和游戏体验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人文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有着浓厚人文色彩和深厚人文关怀内涵的学科,人文性是本学科的性质之一。因此,关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彰显课程的人文性,仍存在很多困扰。本文欲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环节入手,探讨突出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方法。

一、把握教学方法人文性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桥梁。教学方法正确与否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影响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在确定体现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时,应把握主体性原则、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原则、自主建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的题中之义。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外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改革,对灌输式的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1],这样不仅不会促进反而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劳伦斯·科尔伯格把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中的受教者比作“美德袋”。他认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2]可见,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违背了道德本质,而且违背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反思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方法,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人文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把它转化为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坚持主体性原则,才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原则

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突出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不是对“学问中心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主张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认知是形成思想品德的起点,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知向道德信念转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践行的催化剂。因而,认知和情感同等重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向学生一味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需要的关怀。这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使得思想品德课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中,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主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将认知与情感协调统一,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当中,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需要得到双重满足。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接受知识,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的“有情人”。[3]

(三)自主建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外部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4]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知识是从内部进行重组和建构获得的,儿童是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文教学方法的自主建构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体现教学方法的人文性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愿性。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习不是被动强制的活动,而是自愿的。第二,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关注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独立性。第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的,这种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比课堂中的更真切、深刻。也就更有助于学生把道德规范纳入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中,从而实现个体思想品质结构的重塑和建构。

二、突出教学方法人文性的具体方法

第一,平等对话法。该方法建立在师生双方具有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和热爱。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中,以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把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情绪调动起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平等对话法的理论基础是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他提出把握世界的两种哲学模式:以对话哲学为代表的“我—你”关系模式和以西方主体哲学为代表的“我—它”关系模式。他认为,决定一个人存在和人之所以为人的是“我—你”的关系,只有在此关系中才能发现人的真正意义,“人通过‘你而成为‘我”[5],“我生存于‘你的关系里”[6]。平等对话法就是把对话哲学中“我—你”的这种对话关系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调师生在“讨论”、“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在师生相互信任、尊重与合作当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这种方法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游戏体验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学习理论。大卫·库伯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然后发表看法,进而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理论,最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7]该理论强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参与,从而获得个人的感受、觉悟、经验并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反思、总结上升为理论或形成成果,最后将这些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实践中。游戏体验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符合初中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人文性。此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出发设计游戏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亲身实践,通过他们的体验、交流和反思完成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内化,并用于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如在进行鲁人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敞》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合作让生活之路更宽敞这一教学目标,可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眼与手的相约”,游戏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由个人完成,在黑板上画出脸的头像;第二轮由两人合作完成,一人指挥一人画。然后让学生谈游戏感想,并进行总结和情感的升华。如此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

参考文献:

[1]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6.

[2]Power,C..Kohlberg,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M].In the Education Digest.1987:12.

[3]杜春梅.人本化德育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32.

[4]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88-189.

猜你喜欢

品德课人文原则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人文社科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