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现状、成因及改进建议

2016-12-14徐艳伟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改进建议学习成绩成因

徐艳伟

【摘 要】文章采用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发现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偏差,从教师心态、学生自己和教室座位编排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因,并且在此基础上,从教师角度提出端正心态、体现教学公平、掌握多种座位编排方法等提高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教室边缘区学生 学习成绩 现状 成因 改进建议

在当下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教育评价制度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往往有一些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或行为违规等因素而被主流学生群体和教师所忽视的处于群体边缘的学生,他们也是一群很容易被教育遗忘的群体,也称为边缘化学生。处在这个学习区域,学生的心理体验比较消极,这样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对其个性以及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消极的影响[1]。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室边缘区的学生上课的态度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远远差于前排和中排的学生,且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于其他位置的学生;也发现教室最后一排位置的学生变化很小,只是前面的座位进行轮换。班级学生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潜在地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不当的座位编排以及对边缘区学生的冷漠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差。鉴于此,有必要对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研究。本研究将对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教师角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便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

(一)教室边缘区学生内涵界定

教室的座位分布一般是纵向的,大体可分前排、中排、后排。本研究中将后排、两边座位区称为边缘区,将中间座位和前排座位称为活动区,并且将教师讲课容易习惯性忽视和顾及不到的地方,也称为边缘区(如图1阴影部分)。

(二)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

学习成绩也称考试成绩,亦指学习所取得的成就、收获,通常指的是学生卷面考试成绩,用数字表示。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活动的场域,边缘化学生的课堂境遇就表现为:“希冀进场,却被排除在场外;虽在场内,却不被场内接纳;表面在场,实际却不在场。”[1]在××小学随机抽取了10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成绩为研究内容,教室边缘区81.22%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班级内平均成绩,班级内学科成绩后几名的学生几乎都在教室边缘区坐着,甚至有3个班后几名学生的位置一学期没有发生任何变动。总之,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偏差,处于中下等。

二、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成因分析

教室边缘区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偏差,究其原因是有很多的,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教师的功利主义心态在作祟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但是教师绝不能承认有差生。“座位编排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往往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班主任自身的问题。班主任无疑是一个班的管理者、领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就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班主任的任何作为就具有无上的权威,甚至于需要学生无条件接受。粗暴的管理方式只会带来学生表面上的顺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服。”[2]学生一旦犯错,便会“搬进”边缘区,这样,他们会被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会被孤立,对自己不自信,甚至会再犯更大的错误或成绩一落千丈。也有教师以学生某科考试成绩为标准安排座位,边缘区的学生一旦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就会恶性循环。相反,他们往往更需要教师细心的教导。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总是会受到领导、朋友、同事以及亲戚的委托,学生座位安排的主导权还是在教师手里,于是教师迫于压力给学生调换座位,而那些为改变座位环境的学生所做的努力,在他们看来却成了徒劳。

不管什么样的座位安排模式,好的位置总是很有限的,那么就注定会有人坐在边缘区。教师总是偏爱于好学爱问的学生,而对于差生则不闻不问,一味地寻求优生获得知识内容的快感,却不能发觉后进生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困惑与无知。

(二)学生自我的边缘化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杭州一名10岁小学生耗时5个月在教室墙上挖出46厘米的深洞,而这个洞也是从五个月前他被指定坐在最后一排开始的。该名学生说,坐在最后,老师不容易看到,他可以做很多事情,除了挖洞,还画漫画,夏天的时候,在课桌里面斗蛐蛐。但他做作业边上没人,也没人说话,班里同学都觉得他是特别的人,小组活动他都没队。因为成绩差,还影响了同学的成绩,老师因此把他安排在最后。”[3]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学生也很聪明,很容易从座位安排中看出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一旦老师放弃了自己,从别人那里得不到对自己的肯定,便很难再建立信心,慢慢地就自我边缘化,不再参与到任何教学活动中。

在调研时,笔者听了该班一节语文课。在上课过程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活动区。最后一排一节课结束都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倒数第二排则有一名学生期间举手回答。对于教师的提问,活动区的学生反应很快;相反,边缘区的学生稍微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由于距离教师近,常有更多的机会回答教师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提问,与教师的交往更随意,感情也更融洽,因而他们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很多,所受的间接影响也较多。这一切,使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获得优异成绩和热爱学习的强烈动机。而后排学生由于离教师远,便没有了这种位置的优越性,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比较正式,更多的是受教师的直接影响。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一旦支吾其词、含糊不清或迟疑不决,教师很快便打断他们。而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前排学生身上,教师则宽容得多[4]。尤其是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就更倾向于选择活动区的学生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越低,那么学生的自我边缘化越强。学生的自我边缘化就相当于学生已经自己放弃自己,潜意识对自己进行否定,那么他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将是非常消极的。

(三)学生座位安排得不合理

教室座位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人际关系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安排座位时要考虑最重要的四个影响因素:身高、视力、成绩和性格。而在研究中发现,6成以上的班级仅以学生学习成绩排位。教师看着成绩单,由高到低,依次叫学生进教室选座。成绩好的学生会选择好位置,以利于下一次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后面进来的学生只能选择教室两边甚至后面的座位。这样的座位一坐就是一学期。学期中若有坐在前面的学生犯错,就会被安排到后座,打入“冷宫”。教师认为这种按成绩和品德安排座位是一种激励措施,让成绩差的学生拥有上进心,争取下次坐到前面。可是,效果却恰恰相反,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下次坐上好座位顶着巨大的压力学习,而差生坐到了后面,缺乏教师的监管,对学习更加松懈。大多数学生对于按成绩好坏编排座位是相当反感的。按成绩编排座位会使班级出现小团体现象,学生间接性地被分为三六九等,好成绩的学生成绩更好,而差成绩的学生成绩更差,从而使班集体同学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问题[5]。

还有2个班的教师随意编排座位。有的教师担心男女生坐在一起会有很多交流的机会,产生一些暧昧的情愫,因此把男女生单独分开,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有的教师一次性将学生按照高矮进行排座后就再也不动他们的座位了,对学生的其他因素也没有进行综合考虑;有的教师为了省事,让学生在不加任何附加条件下自由选座,这样也极容易形成小团体,或者出现为个别位置而争吵的现象。

三、提高教室边缘区学生学习成绩的建议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教师因素是最主要的。因此,下面从教师角度提出建议。

(一)端正教师自我心态

无论怎样的座位安排模式,总是会存在边缘区学生。教师应该关怀边缘区学生,时常提醒自己注意边缘区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各种小动作,让学生忽略座位环境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能为了名利而偏爱一部分学生,应该平等看待优生与后进生,不要忙于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后进生。教师经常给予边缘区学生问候和关爱,一个不经意的关心,可能就成为学生好好学习的无限动力。教师还应该调动起边缘区与活动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室中的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座位滚动一视同仁

“教室座位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本身又影响着学生享受教育资源和获取教育机会是否均等,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合理安排教室座位。”[6]座位安排不当对边缘区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现在大部分教室座位只是简单的周期前后滚动,而两边座位的学生依旧一直坐在两边,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可能会变斜视,影响身体发育。也有一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纪律,放弃了一些学生,让他们一直坐在最后一排,即使座位滚动,他们也是不变的。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可以让学生座位周期性地先进行前后滚动,在周期前后滚动间隔中间再穿插左右滚动。比如,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一周后向第二排移动,以此类推。这样循环下去,人人都可以在滚动中坐到不同的位置。班级中可能有一些视力不好的学生,可以将他们安排在同一桌,在滚动的时候就给他们一个“特权”,仅在前后左右四排进行滚动。再比如针对个子较高的学生,可以将他们安排在后排进行滚动。这样的安排方法相信可以做到公平,统筹兼顾。

(三)科学合理编排学生座位

班级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室座位的编排对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互补搭配法。“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学生的差异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差异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也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创造了有利条件。”[7]要运用好互补搭配法,教师需要提前做足功课,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把两个互补的个体放在一起,其中任何一个都必定会受到另外一个影响。如,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座位搭配。一个班级里面总有一些好动爱闹的学生,还有一些安静的平时在班级不爱说话的学生,可以将他们搭配在一起,以好动生去鼓励安静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回答问题,做到动静结合。

2.座位命名法。座位命名是指对教室内不同位置的座位给予不同命名。如可以将角落的座位命名为“奖励座”,如果某位学生自告奋勇选坐这个位置,那么他首先可以得到教师的一朵小花奖励;并且坐在角落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上坐在前面的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帮助教师监督其他学生是否犯错,将学生所犯错误及时报告给教师,可以再得一朵小花。积满五朵小花的时候,教师可以奖励学生一个小礼物。但是如果这位学生在坐在“奖励座”期间自己犯了错或是成绩后退,将会被随时换离这个座位。学生对于教师的奖励是很渴望的,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能监督自己,所以这个角落的座位会变得有意义。在教室中间可以设置“进步座”,这个“进步座”不是让成绩进步的学生坐的,相反,是让学习成绩后退或者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坐的。在这个座位的周围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上课期间教师也容易观察到学生是否走神,以便及时提醒。还可以设立“卫生座”,这个座位靠近讲台,可以安排一些平时好动、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劳动积极的学生。坐在这个座位,学生方便帮助教师擦黑板,收拾讲桌,做得好可以得到小花奖励。相信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合理安排座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研究教室边缘化学生的学习成绩现状,帮助他们走出学习边缘状态,重新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这是教育公平视域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不起眼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出彩。

【参考文献】

[1]蔡亚平.边缘化学生的课堂境遇与教育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61-65.

[2]黄艳明.班级座位编排的理念与方略[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2(11):22-23.

[3]邹滢君.杭小学生上演现实版“越狱”[N].解放军新闻晚报,2008-04-27.

[4]彭春辉.教室座位排列对学生的影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02):104-107.

[5]范胜男,刘丽,屈选平,等.从按成绩编排座位的弊端探讨中学班级管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B12):157-158.

[6]徐敏娟.从教室座位安排看教育过程平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5):16-18,57.

[7]闫江涛.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座位价值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5(04):82-85.

猜你喜欢

改进建议学习成绩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