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开催眠师的隐秘江湖

2016-12-14

新传奇 2016年40期

揭开催眠师的隐秘江湖

在大众眼中,他们有神奇的能力,能让普通人爆发出惊人的潜能,让心灵受创者从此痊愈,让当事人进入未能想象的时空。而在另一方面,催眠师在国内却是个没有任何官方认证的“职业”。有些人能靠表演和开课名利双收,有些人却要靠其他经济来源维持诊室的生存。

催眠师陆月明

史上最早有关催眠术的记载,是中国的《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代的祝由术和宗教仪式“跳大神”都包含催眠成分,当时多用做行骗性质的迷信活动。直到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尔把催眠术引进现代社会,第一次临床使用催眠术,这种心理治疗手段才开始摆脱神学桎梏。催眠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香港拜访催眠师陆月明。

绕过意识的防线

“催眠和睡着是不同的,比如,在睡着时,你听不到催眠师的声音,但被催眠时是可以的。”陆月明模仿起被催眠病人的状态,眉目舒展,两眼闭合,有时候头部微侧,耳朵向前倾。

“事实上,生活中你我都有被催眠的经验。读小说疑真疑幻时、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时,对时间失去概念,忘记正在干什么,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这些都称作‘浅度自发性催眠’。在这种状态下,人变得较容易接受暗示和不受拘束,解除催眠后,也会记得刚刚进行的一切。”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的说法,人的潜意识富有创造性,藏着一些被压抑的东西。意识则像个士兵,会阻止别人进入潜意识。“清醒的人如果手提重物,身体为防止机体损伤,会设置防御机能。比如提20公斤的水桶10分钟,大脑会告诉你‘不行了,再提会受伤’,于是你感觉提不动了。但以肌肉的物理承受能力,提到30分钟时才会发生肌肉撕裂等伤害,这中间二十分钟就是缓冲区。”

因此,催眠并没赋予人任何超能力,而是绕开意识防御,打开潜意识的大门,“人桥僵尸就处在自我保护的缓冲带上。如果当时人充分信任催眠者,加上催眠者不停施加单调、令人产生疲劳感的刺激时,就能潜意识确信自己身上可以站人,并竭尽全力展示出来。”

在陆月明看来,只要照台词念,注意语气、语速、切入时机,普通人也有三至五成的机会将人催眠,但这只能称为表演,跟临床催眠治疗是两回事。在实际治疗中是不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催眠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就像打了麻醉针,需要医生做手术才能治得好,麻醉了不等于自己能痊愈。

伦理之争

“催眠界有一种说法:高境界的催眠是无声息的。从你一进门,就已经被我催眠了。”陆月明解释,其实诊室里所有布置,都是她精心设计的。比如身后的向日葵非常活泼,能够弥补她温婉有余、阳光不足的形象。小摆件则平衡了办公桌面太大,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的缺点。

催眠技巧的暗示,包括肢体和意象语言。如果暗示点由催眠师直接说出,容易招致抵触,而由间接暗示让患者自己在头脑中生成的话,则会顺利很多。

由于陆月明的双性人身份,她遇到的案例多数都是两性关系出现问题而来求助的。这也会让她面临催眠治疗的另一种争议:伦理。陈志便是个典型的例子。五十出头,收入仅能保证三餐饱腹,但却找不到老婆,也从没有女朋友。虽然他很清楚,到了这个年纪,找到另一半几率已经很低,但每次都满怀希望赴约相亲。几次被委婉回绝后,他忐忑不安地上门寻求心理辅导,并且带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理由——从没和女性亲密接触过。有人让他找小姐,但从小接受的教育警告他:嫖妓等于堕落。

陆月明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在催眠状态中,幻想自己跟女性产生亲密关系,得到几近真实的体验。陈志同意了。而这样的治疗手段,曾让她一度受到同行质疑“太没有底线”,“怎么可以在催眠状态,带案主嫖妓呢?”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逻辑:尊重案主道德价值观,且不能触碰法律底线。尽管虚拟空间不会产生实质后果。根据法例,“一楼一凤”即在一个住宅单位内只有一名妓女,是香港性工作者提供色情服务的经营方式,买卖双方不构成犯罪。

至于催眠带来多大效用,她也拿不准。因为这是很难用仪器量化的。曾有神经学家用脑电图扫描仪和功能性核磁共振,观察被催眠者的脑电波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实验发现,人被催眠后,负责逻辑控制的左脑活动减少,控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活跃度上升,与做梦睡眠相关的低频波增强,与完全清醒状态相关的高频波减弱,但这也只能说明,被催眠着处于半睡半醒间。至于实际疗效,只能靠案主展现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反馈下结论。

疗程结束一段时间后,陈志曾主动打电话联系陆月明,表示那次催眠对他的帮助很大。之后,陆月明再也没有听说陈志的消息。不主动联系受助人,是催眠师的专业守则。

神秘的灰色地带

大众对催眠的认识,多数来自影视文学作品和催眠表演。作为一门心理治疗的技术手段,它在学科上受重视的程度并不高。在高校心理系的教科书中,催眠只占一段或两个句子的篇幅。

2014年,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健专门检索过中国大陆关于催眠的中文文献。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只找到七十多篇。四川理工学院的李博副教授准备下学期给本科生开设催眠实践课,结果被选教材的事难住了。“市面上关于催眠的书籍很多,但书本局限于各自的流派,讲述手法非常啰嗦。”而在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并不赞同将催眠纳入心理学教育部分。

为寻找采访对象,记者在国内搜索引擎中键入“催眠师”,“催眠专家马某某”的词条排在显眼的位子。根据词条信息,此人在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后,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过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博士后,后就读于美国催眠促进学院,是目前国内少数接受临床医学、心理学及临床催眠治疗技术系统教育的催眠师。

记者随后致电其咨询电话,当晚,马博士团队公关负责人宋先生便与记者取得了联系。当提到会将马博士的观点与其他催眠师进行碰撞时,对方犹豫道,催眠行业鱼龙混杂,董事会对报道态度很谨慎,不希望掺杂其他不知名催眠师的观点。最后,婉拒了采访请求。而其他催眠师拒绝采访的理由不一而足,如“闭关中,不开手机”“最近在培训学员很忙”。

国内不同催眠培训课的价格相差颇大。比如马博士亲授的五天美式催眠治疗师初级培训课程,报价超过20000元,不包食宿。但客服坦言:“这门课程确实贵,但很火热,很多人提前一两年报名,也未必报得上。”

另一门由“国际催眠大师”授课的30课时培训班,费用在5000元上下。课程结束后,另交认证费150美元,就能拿到催眠培训国际证书,如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颁发证书。

知情人士小李透露,只要老师拥有该认证资格,通过推荐后,交纳工本费,基本就能收获一本印刷精美的登记证,前面冠上“国际”“世界”“全球等字眼,但国内心理行业并不承认,单凭一纸证书也不能执业心理治疗。

在欧美国家,一对一的催眠服务,600—1500人民币/小时的价格属于合理范围。而在中国,受心理学发展滞后,从业者数量少、收入水平低等影响,有接受心理咨询意识,甚至愿意接受催眠的人非常少,因此服务标价就更贵。

陆月明说,她的收费是1000港币/次,整个疗程下来,至少得花掉五六千港币。这是普通工薪族难以承担的,但她还是很难维持诊所的日常开销,只能跟人分租店面。她平均每月只能接到一两个心理咨询案子。前些年,陆月明考了注册中医师执照,开药看病现在成了诊疗室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当年催眠课程结束时,师父曾强调:“如果你们要开业,诊所要开在中环高级写字楼,门口要有秘书接待;催眠室要摆着最权威的催眠大师写的书;把怀表摆在附近,虽然不一定用得着”。但陆月明并没有照做。

“我很少跟当年的同学聚会。在他们眼中,我的门面不够光鲜。每次都会听见有人‘晒命’:‘我又换了二千尺的公司’。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租金要收回多少治疗费用。如果真正靠做催眠治疗是很难赚钱的,只有开班授课才够收入,香港一般少则几千元一人,多则几万元。但是我就不想这样做。”

(《南都周刊》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