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引导,快乐歌唱

2016-12-12谢忱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律动美的音乐

谢忱

摘 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要讲科学、讲效率,没有科学,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音乐课堂上,经常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学的学习思路和步骤,才能提高其学习实效性。音乐学习是一种综合技术,为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系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其歌唱能力,增强节奏感、协调感,树立学生自信心。同时,音乐学习还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学思路;科学性;给予“美”的感受;小组活动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音乐,已经无法查证。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而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击石器、木器来表达喜悦、欢愉之情,这便是原始的乐器雏形。音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创造力的结晶。作为人类对美的创造,它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审美需要。可以说,音乐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要讲科学、讲效率,没有科学,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只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音乐课堂上,经常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备课预期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科学的学习思路和步骤,才能提高其学习实效性。

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把教师当做可以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心理特征是儿童能自觉地、认真地接受教师教育指导和要求的内在心理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另外,低段学生参加音乐活动是以其对音乐活动的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是为了兴趣、好玩而参加,并不带有尝试性的特点。另外,他们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并特别喜欢和老师一起完成,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单调、呆板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他们的无意意识占优势,任何新奇有趣的外界事物都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对于有兴趣的对象和活动,却可较长时间的专注,因此,只要方法正确,是可以弱化无意意识的。

而音乐学习是一种综合技术,为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系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其歌唱能力,增强节奏感、协调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音乐学习还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贴近生活的模仿

任何艺术形式都起源于模仿。音乐课中的歌唱和聆听对学生来说,具有学习、游戏的双重特点。小学低段的音乐课唱歌训练是从对动物的模仿开始的。在音乐的世界里,声音的概念比平时在生活中的认识来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声音模仿的对象是非常丰富的。

如,动物的声音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也是低段教学的重要资源。小鸭子在水中游戏戏水的“嘎嘎”声,小青蛙欢快跳跃时发出的“呱呱”声,小猫咪可爱轻柔的“喵喵”声,都可以成为歌唱发声的元素。它符合儿童喜欢小动物,活泼好动的天性,还能使整个演唱充满童趣。大自然的声音也是模仿的元素:“沙沙”的风声,“滴滴答答”的雨声,“哗啦啦啦”的流水声等等,模仿起来既简单,也让孩子们亲近了大自然。日常生活的声音也是可以模仿的:扫地、擦玻璃、钉钉子等。通过这些模仿,能让孩子更形象、更快捷地掌握知识难点,解决问题。如,一年级第一册《洗手绢》:我们都熟悉搓洗的动作,以及2/4的强弱规律。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情节,这就增加了整个歌曲的色彩性和丰富性。在歌唱的前后,可以加入抽象的倒出水、晒衣服等动作,加上滑稽的小情节如滑倒、肥皂泡弄到身上等,妙趣横生,以增加整首歌曲的情景感,会使大家产生共鸣。

二、给予“美”的享受

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音乐的旋转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象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正如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只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音乐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因此,我们音乐老师既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还要充分发挥音乐“情感艺术”的特点,让音乐课堂“美”起来,孩子们在每一堂课上感受到美的愉悦,有利于净化心灵,从而提高艺术修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美得到塑造和升华呢?单凭音乐是不够的,还要由教师精心去设计美、创造美、发现美。

1.在教室布置中体现美的设计

音乐课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虽然“艺术殿堂”只是一种称谓,但音乐教师仍然可以根据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室布置得优雅、整齐、美观、富有童趣。

如,音乐教室后排可以设计三层阶梯,方便学生按照层次按照声部就座,也使教室留出一定的空间,作为学生的表演舞蹈:墙边摆放几盆植物,在墙上相应的空隙位置贴上小鸟、白云等图案,营造出生机蛊然的大自然景色;把黑板的一角作为“乐理墙”贴上音阶、唱名、节奏型,稳固音乐基础知识;还可以挂上一些世界风土人情的图片,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兴趣。总之,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文化的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愿望。

2.在教学内容中挖掘美的情感

音乐教育的音响魅力,能给人们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中,在高和低、快和慢的对比组合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发人们情感的波澜。

如,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红蜻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缓慢中略带忧思,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和玩伴在故乡田野里游玩,沐浴在晚霞中捕捉红蜻蜓的幸福时光。歌曲短小,其间深深渗透一个“忆”字,把作者那份淡淡的乡愁和无尽的怀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会歌曲以后,我引导学生用p—f—p力度,轻声随钢琴唱歌词,把田野、晚霞和红蜻蜓以及作者童年里稚气的小脸,联想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由远及近,再由近到远,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如,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册《长江之歌》,歌词以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长江古老的历史和汹涌澎湃、奔腾万里的雄姿。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眷恋之情,抒发了各族人民为祖国未来进行拼搏的雄姿。我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伴以专题片《话说长江》中优美的解说词,为学生做了一些关于长江的历史性介绍,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了长江的源头及流向,讨论发言。一位同学说:“听了这首歌曲,我感觉到了长江奔腾的力量,浩瀚的长江生生不息的雄伟气势,长江真像一条东方的巨龙啊!”还有一位同学说:“长江孕育了我们中华儿女,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我们应该有长江的拼搏精神,努力学习,坚持不懈。”经过了欣赏、演唱、引导,学生被歌曲中描绘的音乐形象深深地感染了。

3.在表演形式中创设美的律动

音乐的旋律依附于节奏上,在律动中得以体现并完成,音乐的节奏来自于内心,而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由借助身体的律动开始。对于比较熟悉的歌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哼边唱,以拍腿、跺脚、击掌等方式律动。

如,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春天举行音乐会》,歌曲轻快活泼,充满了大自然的生气,春天里的各种自然景象,如春风、春雨、春水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富有生机的音响组合。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示各类声响。经过小组的讨论和研究,学生分别拍手、打鼓、敲击桌面等,最后,大家一起歌舞表演,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又如,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粉刷匠》一课,学生经过了歌曲的学习,再根据歌词来自编律动表演。我引导他们用报纸设计了帽子、围裙,装扮成粉刷工人的模样,随着音乐的节奏,一拍一次的模仿粉刷墙面的动作。当唱到“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时,学生律动改为两拍一次,手指着鼻子扮演调皮的表情。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把粉刷匠模仿得惟妙惟肖,从而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都更易于接受。律动的多变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有效地打破了压抑沉闷的教学空间。小学低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更短,一堂创设了律动的音乐课会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听、唱、舞的主动参与状态,从体态律动中去感受节奏,体会音乐美感,从而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4.在歌唱教学中,体现美的音色

音乐课堂的音色美是非常重要的。这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应该做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学习一首新歌之前,我们教师若能以甜美的嗓音,和着悠扬的琴声伴奏进行范唱,往往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孩子们的声音若不经过训练,很容易出现喊唱的现象。长久下去,嗓音沙哑不说,音乐课堂也是噪音一片,毫无音乐美感可言。那么,怎样做才能唱出美的声音呢?我认为,首先,从弱声训练开始,让声音统一起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演唱出明亮的音色,以及渗入歌曲的情感处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加入合唱的二声部,有了优美的音色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深入和声的学习,感受多声部和声效果的无穷魅力。

三、生动的小组学习模式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欣赏录音或老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敢于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是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的。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我将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于歌曲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如,第六册《春天举行音乐会》,我把学生分为九人一组,要求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扮演春风、春雨、春水、春雷、春笋等角色进行演唱,并可以借助打击乐器,或是你身边的任何音源,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当宣布编创开始后,孩子们迅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编创中,因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任务”,并且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大家都开动脑筋,努力完善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连平时较为后进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在随后的各组的展示中,更是让我惊喜连连,有孩子用塑料袋模仿春风吹响树叶的声音,有孩子用沙盘鼓模仿了春雨的声音,还有的孩子用自己的舞姿展现了春水的潺潺流动,还有各种精彩的造型和队形变幻,让我惊叹这群孩子的创造力。

这样的小组活动,让教师也不知不觉转变了角色。我们从灌输者、教育者变为引导者、欣赏者。在歌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它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团体意识,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组织,尤其提倡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淡化教师的权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入手,将音乐生活与其他活动融为一体,并且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孩子们创设环境、提供平台。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高素质、发觉能力、培养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律动美的音乐
好美的雾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