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儿童需求探索言语奥秘

2016-12-12孔令权

新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感叹号破折号标点符号

孔令权

【教学片段1】

(屏幕出示课文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文字)

师:静静地看,用心地看。(学生默读约2分钟)

师:你看懂了吗?看懂了什么?说来听听。

生:爸爸问树上那是什么,儿子说是乌鸦。爸爸听不见,儿子又说是乌鸦。

师:树上的那只鸟是——乌鸦。还看懂什么了?

生:爸爸问孩子那是什么,孩子说是乌鸦。爸爸又问了好几遍,孩子还是说是乌鸦。

师:爸爸一共问了几次?

生(齐答):4次。

师:还看懂了什么?

生:爸爸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

师:文中怎么说的?

生:耳朵有点背。

师:嗯,这是你读懂的。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认为爸爸是想考验一下,他的儿子对他到底关不关心。

师:刚才4个孩子向大家分享了他们所读懂的,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觉得有点啰唆。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如果你们能够闯过三个关,那就说明你们是真正读懂了。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第一关,这部分文字一共有9段话,如果你能把它浓缩成一两句话,那就说明你基本上读懂了。

生:父亲问儿子树上那是什么鸟,一共问了4遍,后来儿子不耐烦了。

师:可以。都会说了吧?这9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自己说说看,自由说。

(生各自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师:第二关,如果你能用比较合适的词语来评价文中的儿子,说明你就读得比较懂了。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儿子?说说看。

……

师:第二关,恭喜大家也闯过了。想挑战第三关吗?

师:如果你能够演好文中的这个儿子,那才算真正的读懂了。想不想试一试?

……

师:这9个自然段,你们已经读懂了。现在我该进屋了。(教师沿着会场的黑板,绕行一周)现在出来的是大明老师。(生齐笑)

师:父亲听了儿子的回答以后,默默地,慢吞吞地走进屋里。想想看,这个故事会怎么样发展?

生:他会想,儿子这么不关心我!

师:一个人在屋里生闷气。好。继续猜。

生:我觉得后来应该是儿子去屋里安慰爸爸。

师:这是一个乖巧的、懂事的孩子。继续。

生:我觉得爸爸很生气,很伤心。但后来他觉得儿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还是不要生他的气了。

师:哦,你觉得爸爸自己想明白了,释然了。

师:不猜了。纵然你猜上三天三夜,也未必猜得到后面发生的故事。想不想继续往下读?好,请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课文第二部分:第10~13自然段文字,学生静静地阅读)

师:读懂了吗——这句话不能轻易地回答,因为你要说读懂了,就要能闯过三关。谁来闯第一关?还记得第一关是什么吗?

生(齐答):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

【赏析】

虞大明老师说,每个学期,孩子的手里都有一本语文书。但如果仅有这一本书,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树上的那只鸟》这一篇微型小说,就成了他的语文教材。虞老师是怎样关注儿童的需求的呢?第一,课前不发教材,诱发阅读欲望。课前,学生与所学课文零接触,保持了学习内容的新鲜感,同时也带有一份神秘感。树上的那只鸟是什么鸟呢?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父亲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干什么了呢?……学生不断地猜测。这样,既保护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也避免了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后出现“感动过了”的现象。第二,逐步呈现文本,维持阅读期待。虞老师采用了屏幕呈现与纸质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将文本截断,逐步呈现。第一步,呈现的是故事背景:夜晚,一对父子在院子里散步;第二步,呈现的是当天晚上,父子俩关于“树上的那只鸟”的对话场景;第三步,呈现的是父亲拿出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回忆25年前父子俩关于“树上的那只鸟”的对话场景。这不是为了让孩子猜测而故弄玄虚。先品读当天晚上父子的对话,面对父亲的4次重复发问,儿子的不耐烦似乎是正常的反应。在学生拥有此种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再呈现25年前“儿子反复问父亲同一个问题”的那段对话,让所有学生倍感意外,从而滋生内疚,达成了震撼的效果。第三,巧用闯关游戏,传授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虞老师设置了闯三关:第一关——概括主要内容;第二关——评价人物形象;第三关——演好文中角色。尤其是第三关,大明老师放下“师道尊严”,扮演儿子,对着表演的学生自然地叫出“爸,……”瞬间把学生带入了场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由扶到放,学生自然地运用起了前面学会的阅读方法。

【教学片段2】

师:如果你能用比较合适的词语,来评价文中的儿子,说明你就读得比较懂了。你会怎么评价这个儿子?说说看。

生:我会评价他“没有耐心”。

师:能找到文中的那个词儿吗?找一找。

生:不耐烦。

师:仔细看看这段文字,你从哪儿看出这个儿子“不耐烦”“没有耐心”了。

生:我从第8自然段,“乌——鸦”看出来的。

师:你为什么把“乌——”字读得拖长了?

生:因为“乌——”字后面有一条线。

师:那条线叫什么?

生:破折号。

师:你很会读书。(面向众生)他关注到了标点符号,破折号在这儿表示“乌——”字要读得延长。不错。

生:我注意到第8自然段“乌——鸦!!”后面有两个感叹号。

师:好,感叹号让你感觉到儿子此时——

生:不耐烦。

师:你也不错,关注到了感叹号。

生:第8自然段里,他一共说了3次乌鸦,最后一个乌鸦拖长了。

师:这是从儿子说的话里感觉到他不耐烦了。还从哪儿感受到?

生:第8自然段中“听见没有”这4个字。

师:我们来关注一下儿子的4次回答。第一次,第二次,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第三次回答开始,用了感叹号,还用了破折号,让我们感觉到了儿子的不耐烦。可见,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写好对话,用好标点,就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特点。

【赏析】

《树上的那只鸟》这篇小说,文字背后蕴含着浓浓的父爱。这样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王尚文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虞大明老师这一片段的教学,抓住写儿子四次回答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探索言语形式中的奥秘。学生发现,文中写第一次、第二次回答时用的是句号,第三次用了破折号,第四次用了两个感叹号。继而,从破折号品味出声音的延长,从感叹号品味出儿子内心的不耐烦。此时,虞老师指点学生,标点符号是语言表达的有机组成,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用好标点,就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特点。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不仅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感叹号破折号标点符号
留意文中破折号,它对解题很重要
破折号的作用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完美!】
火爆的破折号
找点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