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算用结合,培养估算习惯

2016-12-12刘丽芳

新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习惯笔者

刘丽芳

教学实践证明:要有效实施估算教学,必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估算的作用,实施算用结合策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能力。那么,在估算教学中如何做到算用结合呢?

一、认识估算,激发估算兴趣

要让学生对估算产生兴趣,必须先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或不需计算精确结果,这时就需要进行估算。估算教学,首先要唤醒学生潜在的估算意识,以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情境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估算产生兴趣,萌生估算需求,认识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变“要我估”为“我要估”。只有学生对估算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去学习如何估算。

笔者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这样引入新课。

师:写作文时,同学们喜欢回过头看看自己大概写了多少字数,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数一页作文纸有几个字,再算一算写了几页。

生:每写一段数一下,再把几段的字数加起来。

师:如果每次写作文都这样一字一句地数,你们不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搅乱思路吗?

生:只要先估一估一页作文纸有几格,就能很快算出大概写了多少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假设老师要让你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你们看看这种作文纸大概要写几页?(课件展示作文方格纸)

生:这种作文纸一行有12格,共有18行,我们可以把12看成10,把18看成20,10×20=200,写一页大概200字,所以写两页左右就可以了。

笔者通过“写作文怎么计算自己写了多少字”这个学生熟悉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估算效果。这样便拉近了估算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而是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对估算有了兴趣,产生估算欲望。

二、算用结合,学习估算技巧

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从无到有,估算方法的学习也应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估算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有法可依。教师在估算教学中,应科学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掌握估算的方法技巧。

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可因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变化。笔者在教学“用加法估算解决问题”一课时,结合本校实际创设情境:近期少先队大队部将组织全校同学观看影片,学校礼堂有650个座位,我校三年级有324人,四年级有338人,如果让这两个年级的同学同时看电影,礼堂坐得下吗?

笔者组织和指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两个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比较两个年级的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多少,所以要先求两个年级的总人数,即324+338=?可是我们还没有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笔者启发引导: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计算实际数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计算两个年级的准确人数,只要通过估算得出两个年级的大概人数,就能解决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估算方法,小组讨论交流,着重引导他们比较以下两种方法的异同:一是把324看成300,338也看成300,这样算出300+300=600。虽然我们知道324+338>600,但不确定是否大于650,还无法作出判断。二是把324看成320,338看成330,这样算出320+330=650。因为324>320,338>330,所以324+338的和一定大于650,因此,可以判断出这两个年级的同学同时看电影,礼堂坐不下。

学生讨论发现:两种方法的相同点都是将两个加数往小估,然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中间数,再用中间数和座位数比较。不同点是第一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与之接近的整百数,误差较大,不能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误差较小,所以能顺利解决问题。笔者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两个年级分别是317人和342人,这两个年级的同学同时看电影,礼堂坐得下吗?引导学生应用往大估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的估算实践之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估算的方法技巧,掌握估算的基本原则:一是把实际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往大或往小估);二是将估计出来的数与原题干中提到的数相对比,得出相关结论。让学生尝试不同方法进行估算,并结合具体情境对估算方法加以交流辨析,使学生明确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地往大估或往小估,需要根据数据特点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服务学习生活,养成估算习惯

要想让学生熟练运用估算技巧,养成估算习惯,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估算的作用,即让估算真正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有强烈的估算意识,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估算方法,掌握估算技巧,逐渐养成估算习惯。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结合情境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策略。

笔者指导学生经历“用加法估算解决问题”的练习环节。笔者出示习题:一年级有317人,二年级有330人,三年级324人,四年级370人,五年级有364人,六年级有326人,估一估哪两个年级的同学可以同时看电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阐述算理。

生:一、二年级的同学可以同时看电影,因为一年级317人可以看成320人,二年级330人,已经是整十数不用估,320+330=650,所以坐得下。

生:二、三年级的同学也可以同时看电影,因为把三年级324人看成320人,二年级330人,320+330=650,所以坐得下。

生:不行,因为把324看成320估小了,所以324+330的和一定比650大,因此,二、三年级的同学合在一起肯定坐不下。

……

教师把例题拓展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大胆估算,并在充分交流、分析算理的过程中提高对估算方法的辨别力,使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化。像这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估算方法技巧,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渐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贵在让学生学会运用估算策略合理估算,提高估算技能。估算教学的根本策略就是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算用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估算,学习估算,养成估算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估算素材,把握教学契机,为学生搭建估算平台,使学生在多次尝试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形成“会分析判断可不可以估算,如何进行估算,用什么估算策略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养成估算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摇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习惯笔者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