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文教学意蕴悠远

2016-12-12陈萍

新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词诗人

陈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古诗文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以丰富的文化精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因此,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应该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诵读引领,接触古诗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目的是让古人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气质,影响学生的人生。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 选好篇目,编写教材。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经典国文诵读教材的选编,大家分工合作,从大量的优秀篇目中进行精心的选择,编写了适合各年级诵读的教材。如适合低年级的《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中年级学生的《笠翁对韵》《诗经——采采芣苢》等,适合高年级的《大学》《论语》等。

2. 熟读成诵,诗兴盎然。古诗文诵读交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魂牵梦绕的故国情,什么是乌鸦反哺的孝子心,什么是相知相惜的挚友情,什么是捐躯赴死的报国志,还可以传递“投我木桃、报之琼瑶”的人性美德以及“开卷有益”“志存高远”等人生哲理。每天晨会,学生捧起教材,摇头晃脑地用自己的诵读方式再现前人的风采,或如黄河奔腾慷慨激昂,或似小溪涓涓委婉低诉。熟读成诵,不求甚解。学生在诵读时发现经典与生活时刻相依,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如,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步从容,立端正”。诵读重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二、入情入境,亲近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1. 入境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师者,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古诗文中了解祖国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如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字里行间,都深深地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殷殷热血。但是古诗文距离现在遥远至极,诗中所涉及的那段历史、诗人所表露的那般情感,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感受到。怎样让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师者充分利用网络、图书等课外学习资源,与学生一起深入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环境,走进诗人的内心。如教学陆游的《示儿》,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如“金兵入侵中原”的经过,中原百姓在战乱中悲催不堪的生活等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愤,接着熟读理解诗句,反复品悟,体会诗的意蕴,走进诗心,感受到诗人渴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样,学生不但从古诗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长大后为祖国的和平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读中悟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炎黄子孙的传统观念。乡情塞满了多少游子的心。如张九龄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抒发了诗人的切切思乡情。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些名句,深入品悟,领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接着,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的美丽风光或风俗人情。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以情激情,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母子相依,手足情深,是人类千古传颂的主题。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朴实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学时,笔者在学生理解了诗句,体会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的情感经历,谈感受,以情激情,更深刻领悟到诗人表达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从中受到感恩和亲情教育。

4. 融景动情,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崇尚友道,珍视友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王维《山中送别》中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汉书》中的“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同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笔者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深入感知,这样,学生自然就领会到朋友间诚挚深厚的情谊。笔者还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友情的诗句,并在课外制作成书签互相交换朗读并赠送。通过课内外结合,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还使学生明白了要珍惜友情。

三、类比迁移,融入古诗文,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在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列出75篇的诗文。我们不能让古诗文教学止于课堂,而应该有机拓展,引导学生迁移学法,扩大阅读面。

1. 相同主题诗词的迁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山水诗、送别诗、言志诗、节日诗、哲理诗……如,教送别诗《别董大》后,可迁移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教李白的《望天门山》,可迁移学习《望庐山瀑布》;教哲理诗陆游《游山西村》,再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题西林壁》……让学生在同类诗中去对比,去感悟,情感得以升华,古诗的意蕴久久萦绕在心头,经久不散。

2. 相同作者诗词的迁移。归类迁移同作者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诗词主题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作者。如教《独坐敬亭山》一诗,如不进行拓展,学生只能认识一个孤独的李白。如果教师引入《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的回顾与学习,学生会认识到一个诗意的李白、一个真情的李白。

3. 内容相“应和”诗词的迁移。有的诗词有相应的诗词与之应和。教学时,可用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如教《渔歌子》时,可引进《答和弟志和渔父歌》一词,教师当哥,学生当弟,进行对比诵读。这种类比迁移,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融会贯通。

古诗文是我们的财富,它使我们骄傲,给我们快乐,让我们聪慧、优雅。让我们热爱它,弘扬它!让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文教学意蕴悠远,展示全新的风貌。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金峰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词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诗人猫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