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2016-12-12潘楠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

潘楠

摘要: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大学生被诈骗事件。大学生由于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防范意识差等原因,常常上当受骗。本文通过我校大学生被骗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试图探求大学生正确防范各类诈骗行为,在不幸受骗的过程中积极应对,避免损失。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明确角色定位,正确引导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提高防范意识、学会明辨是非,保护自身。

关键词:大学生;受骗;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33-01

一、案例简介

一天下午5点多,忽然接到某班生活委员小A的电话,询问我社保中心的电话号码,问的很急。我查了之后告诉了她,并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A说她舍友小B接到一个电话说她社保卡被盗刷了,我连忙让她先打电话去社保中心问清楚,然后再跟我联系。接着我打小B的电话,一直处于打不通的状态。请班干部帮忙打电话,也是联系不上。直到十五分钟之后,才接通,问清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小B前段时间社保卡丢了,也没当回事,一直都没去挂失。忽然今天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上海的公安,问她社保卡是不是丢失了,有人在上海静安区用她的社保卡骗保,骗了一万多块钱。同时也报出了小B的身份证号码。说这个会有刑事责任。听到这些,一方面小B不是很相信,但同时又很担心害怕。因为毕竟医保卡是丢失了。还是留了一个心,让小A问我社保中心的电话,想去问清楚情况。整个事件中,共接到两次电话,旁人拨打小B电话时,一直处于无法接听状态。

二、案例分析处理

跟小B联系上后,我让她到我办公室,讲清楚当时发生的经过。因为当时她的卡的确丢失了,所以接到电话时,很担心。但得知她在通话过程中,没有把个人信息透露出来,松了一口气,并嘱咐她明天上班时间去社保中心挂失。并吸取教训,对个人证件、财产等需要保管妥当,一旦遗失,及时通过多渠道挂失,以防出现损失。之后,我又在网上查询了几起社保卡诈骗案,将案例做成PPT,给学生开了一次安全主题班会。为了保障他们的利益和安全,提醒他们社保卡只能本人使用,不要转借他人使用,特别是不要轻信任何电话和短信(来电显示的电话号码可能是假的),不要泄露个人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社保卡号和密码等信息,更不能按电话提示转账汇款,这类短信或电话一般都是诈骗,谨防上当受骗。社保机构不会直接要求学生提供个人信息,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直接通过南京社保中心(025-12333)查询,其他任何电话都有可能是诈骗,千万不要轻信。并注意个人财产的安全,将重要的证件保存好。

第二天,小B去挂失补办了社保卡。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一)案例思考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被盗被骗事件时有发生,如学生网上购物被骗事件;上网找兼职,被不法分子用淘宝刷信誉等方式骗钱;上网购物,误进欺骗性的钓鱼网站,导致银行卡信息泄露,被提走了卡里的钱等等,给不少学生带来了人身、财产、心理上的多重损害。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麻痹大意,以至于上当受骗。分析原因:

1.思想单纯、感情用事。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处于这样转折期的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意愿极其强烈,表现在朝气蓬勃、乐于助人。但同时又会显现其他问题:缺乏社会阅历、考虑问题不全面、辨别能力差,导致容易上当受骗。

2.结交朋友不过滤。大学生基本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课余空闲时间较多,经常利用网络结交朋友,如微博、论坛等。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法辨识真假,再加上部分大学生轻信别人、疏于防范、警惕性不高,导致容易上当受骗。

3.诈骗者手段颇多。根据公安局给的各类大学生被骗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诈骗手段各式各样。有诈骗分子直接冒充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等,编造理由,骗取钱财;有诈骗分子用次品假冒产品充当正品货,骗取钱财;有抓住大学生想要找兼职的心理,骗取中介费等。对于单纯的大学生来说,防不胜防。

现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处理能力、辨别能力较差。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这类知识的教育,通过对各类受骗案例的分析,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运用在平常的生活中。

(二)工作建议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受骗事件中,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1.大学生受骗事件的发现者。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领路人,辅导员需要留心校园内、网络上、公安部门发布的常见骗局案例,总结诈骗的方式手段等,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通过系列途径,让大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大学生受骗事件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引导他们及时发现骗局,教会他们理智面对各类骗局,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很多受骗案例都是因为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更有甚者,为了弥补自己所受的经济损失,再去欺骗自己的同学。这种行为需要坚决遏制。同时,大学生可能因为受过骗,对这个社会产生敌对心理,辅导员更需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3.大学生受骗事件的处理者。当大学生不幸受骗时,辅导员需要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一方面及时报警,尽快让公安机关介入;及时挂失银行卡等,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及时进行思想辅导。大学生的心理是单纯、脆弱的。因此需在班委、党员的帮助下,多方面关注,以防出现突发事件。严重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师的帮助。最后,解决大学生的生活问题。遭遇财产损失时,可以适当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明华.大学生受骗案件初议[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17).

[2]张振华.高校大学生受骗案例分析[J].现代交际,2015年12月.

[3]王薇薇.大学生受骗事件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吉林教育,2015(13).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