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2016-12-10张艺

记者摇篮 2016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传统媒体供给

张艺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对于从事新闻生产、传播的传统媒体来说,面对互联网及新兴媒体的冲击,从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供给入手进行“供给侧改革”非常必要,本文从分析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面临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传统媒体

2016年被称作中国“供给侧”改革之年,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经济改革,拉开了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大幕。作为新闻传播和各项信息活动传播的主体,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海量信息传播的冲击和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压力,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即提高新闻质量,实现新闻传播的有效供给,突出本地化和个性化,切实提升媒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当前传统媒体新闻生产面临的形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措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就是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已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的工具,微博、微信,是许多人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人人都有“麦克风”和“摄像机”的全媒体时代已成为新常态,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优越感日渐式微……现实中,传统媒体的记者,特别是市、县(区)级的媒体记者,如果还执拗于传统的观念和角度去从事新闻采编,所生产的节目也会逐渐被受众摒弃。反之,如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审时度势、理清思路,在纷繁复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才能真正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对于从事新闻生产、新闻传播的传统媒体来说,面对互联网及新兴媒体的强势冲击,应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尽快转变思路,主动融合新媒体,在传播的方式、内容、实效等方面下功夫,从新闻生产的供给、生产端入手,增强节目的新闻性、实用性、服务性和权威性,为受众提供真正有新闻价值和喜闻乐见的“产品”,这才是值得传统媒体深入探索和思考的地方。

二、当前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刻板琐碎,缺少新意。当前一些电视新闻类的节目,特别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受新闻资源、地域空间限制,在新闻采访上落入了有闻必录的窠臼。每天的新闻除了地方领导活动的动态宣传报道,其他事件不论有无新闻价值,“挖到篮子里就是菜”,如社区开展活动、学校开学、企业技术创新等等。从这些新闻里观众除了得到表面化、浅层化的日常新闻事件外,别无创新深意,乏善可陈,受众看到此类新闻味同嚼蜡,只好换台。

2.缺乏深度报道,分析肤浅。新闻,不缺消费者,不缺消费需求,缺的是高质量、高时效性的公共产品。与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相比,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在于权威的信息渠道,完整、专业的采编播体系,本该给受众提供一个更独特、更具深度的报道,但有些新闻节目仅停留在能见的表层,没有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对新闻事件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是通过加入一些相关人物的采访,增加节目时长,看似一篇“有内容”的报道,但仍然停留在一事一报、就事论事的层面上,没有完整、清晰的叙事链条和具有内涵的深度报道。

3.视野不够开阔,格局不高。作为市级媒体,由于受地域限制,新闻选材多来自市级及县区,对省、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涉猎不多,内容上视野不够宽泛,形式上缺乏评论、特写、新闻调查等手段的创新,整个新闻显得格局不高,缺乏主流媒体应有的大气和自信,没有起到应有的启示和引领作用,最终会使受众对新闻节目感到厌倦和视觉疲劳。

4.正面宣传居多,监督较少。目前很多新闻节目,尤其是时政新闻多以正面宣传为主,舆论监督类、曝光类报道分量较少甚至缺失,这类报道在采访时通常都有一定难度,播出后又容易“得罪人”,往往费力不讨好,记者一般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也将大打折扣。

三、传统媒体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对传统媒体来说,当务之急是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和信息量,增强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服务功能,不仅要改进传播内容,也要改进传播形式,让包括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在内的所有先进传播方式为我所用,实现文、图、视频、声音全媒体齐上阵,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真正提高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新闻的采写和编辑上,多一份真诚,少一些套路。首先,应该更加注重新闻性,以有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高低作为选择稿件的唯一标准,做强时政新闻、做好突发新闻、做优民生新闻。即便是刻板的会议新闻,也应从中挖掘其实质内容而不是拘泥于开会的动态活动。其次,注重语言的简洁朴实、画面的干净利落,去除形式的花哨繁琐。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在于形式上的“炫酷”,而是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和记者如何将这种内在的新闻价值展现给受众,作为优秀的媒体人应该学会让新闻“用实事说话”,给受众呈现“原汁原味”的新闻大餐。最后,要转变传统媒体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状态,即:改变一厢情愿式的报道、板起面孔的说教和灌输式的宣传,让“宣传”巧妙地蕴藏在新闻事件之中;要俯下身子接地气,不卑不亢、不八卦、不媚俗,以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2.要加强新闻策划,不打无准备之仗。新闻策划集中新闻媒体或部门的群力,也彰显一个团队的实力,往往经过策划的新闻从选题、立意、采访、文字、编辑和后期包装都有明显的“独家新闻”“原创作品”气质,从而更具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传播优势。这种策划既可以针对某条新闻,也可以针对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战役性报道,整个策划的过程对记者在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经过策划的新闻往往不只局限于一种体裁,可结合消息、专题、侧记、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呈现一种立体化、多角度的宣传攻势。endprint

3.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对一个媒体而言,越有特色越有受众,如湖南卫视富有青春活力的“快乐中国”、浙江卫视极具人文气息的“中国蓝”已经深入人心。同时所有传统媒体人都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让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媒体的影响力,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辽宁广播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新北方》都是颇有影响的品牌。地方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优秀的主持人带动一档栏目,也可突出地方特色或针对目标群体打造一档名牌栏目,增加受众对媒体的黏性。同时要适当引入评估机制,对栏目质量进行测评和反馈,及时调整栏目设置,实现优胜劣汰。

4.要开门办新闻,丰富新闻内容。作为每天都接受大量新鲜资讯的媒体人,应该在思想和理念上与时俱进,想要办好栏目,就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胸怀,不拘泥于当下、不受制于环境,既有高瞻远瞩的谋略和胆识,又有俯首躬身的行动和态度。要及时学习领会党中央对办好新闻媒体的相关会议精神、指导意见;研究当下媒体生存状态、未来发展趋势和业内前沿的信息资讯;认真学习吸纳中央、省及地方兄弟台间先进的办节目经验,探寻其内在规律;同时采取听众、观众见面会、接听热线电话、微信平台互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倾听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受众喜欢看什么,就生产什么,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5.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互联网时代,就要有互联网思维,记者首先要转变观念,勇于破除陈旧的思维,多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和前沿观点,用全新的理念去指导实践。其次要改变坐等新闻的状态,脑子要勤转,腿脚要勤动,多深入战线、多跑跑基层,与百姓打成一片,掌握更多新闻线索,把握主动才能抢占先机。还要多读书看报,不要让有限的时间被浏览无聊的信息所占用,要以专业的眼光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天气菜价,在千头万绪中练就一双慧眼,挖掘更多的新闻素材。

小结

推进传统媒体的“供给侧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媒体单位、部门和人员在理念、手段、体制机制和内容上的全方位创新,这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核心是改革,关键还在人,作为传统媒体人,应该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勇于担当、敢于尝试,怀揣对新闻理想的执著追求,以开拓进取精神永立时代潮头。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程卫.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做好传统新闻媒体工作,《合川日报》2016年(4)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传统媒体供给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