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的基本特征与设计方法

2016-12-10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左江花山遗产地

王 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的基本特征与设计方法

王 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是在遗产地现场,通过标识设施的文字、标记、图示图案、照片等媒介,结合设施自身的位置,为遗产地参观者、管理者、使用者提供相应的位置信息和与位置相关的遗产保护、管理、阐释、服务和安防信息的综合配套系统。该系统是支持和服务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监测、展示、服务配套等方面工作的配套系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性保障系统之一。成功的标识系统除了实现便于展示服务与参观、利于保护管理的效果,还可达到扩大遗产地影响、增进宣传展示效果的目的。笔者在近期多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实践活动中,根据遗产地保护管理利用的需求,不断摸索和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的内涵、功能和设计原则,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旨在为业界提供参考。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基本特征;设计方法

1 标识系统的作用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是指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现场,为参观者、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位置信息和与位置相关的遗产保护、管理、阐释、服务和安防信息的综合服务与辅助系统。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以不可移动设施为主要媒介,主要为参观者提供现场所处位置信息、遗产展示相关信息、配套服务相关信息、安全消防相关信息,起到引导、指示、阐释、解说等辅助作用;同时,为遗产管理者、使用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保护管理信息和安防消防等信息,起到标记、指

示、辅助管理等作用。

为参观者提供的遗产展示相关信息主要包括:遗产分布情况、展示设施分布情况、遗产特点和价值信息等;配套服务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服务设施分布情况、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分布情况等;安全消防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安全提醒与警告信息、安防消防设施位置分布情况、安防消防疏散引导信息等。

为管理者、使用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保护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各保护管理区划的位置信息、保护单位级别相关信息、保护管理负责机构信息等。

2 标识系统的功能与分类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是在现场提供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服务安防等各类信息的媒介。根据标识信息在遗产保护中的功能与作用,标识系统可细分为保护管理标识子系统、展示宣传标识子系统、配套服务标识子系统、安防消防标识子系统等。

各子系统按照不同功能进一步细分如图1所示。

图1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功能分类

以下对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与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2.1 保护管理标识子系统

保护管理标识是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活动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标识设施。按照在保护管理中的作用,保护管理表示可以细分为:保护称号标识、保护管理标识、监测标识等。

2.1.1 保护称号标识

保护称号标识是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相关保护等级、保护单位名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称等情况进行公示和宣传的标识设施。保护称号标识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世界遗产标志碑、系列遗产专题标志碑等类型的标识设施。

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是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包括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简介、公布日期和公布机关等进行公示的标识设施[1-2](具体技术要求详见GB/T 22527—2008 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国家标准)。

世界遗产标志碑是向公众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和世界遗产基本概念的标识设施。(具体要求参见《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269至272段)[3]。

系列遗产专题标志碑是为了向公众和管理者强调由多处遗产点段构成的系列遗产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而统一设置的标识设施。针对系列遗产的各个组成部分往往包括不同保护级别的多个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不同省市的多个行政区内,由多个级别的不同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情况,系列遗产专题标志碑采用统一的设计样式,通过公示世界文化遗产的总名称和总体价值,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其在整体价值中的贡献,充分宣传系列遗产各组成部分的系列性、整体性和统一性(图2~图5)。

图2 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花山岩画标志碑

图3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标志碑

图4 大运河临清段系列遗产专题标志碑

图5 大运河戴村坝系列遗产专题标志碑

2.1.2 保护管理标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辅助手段,保护管理标识将相关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要求具体化和形象化,起到保护遗产、加强管理等作用。

保护管理标识可包括保护区划界桩和区划图、

文物安全标识和警告牌、管理规定公告牌等,分别将保护区划、文化遗产安全防护、保护管理规定和相关要求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手段进行公示和落实。

其中,保护区划界桩一般至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界桩和缓冲区界桩两类[4],分别位于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的重要节点和拐点处,将每种区划的名称内容、范围,以及必要的要求对公众和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公示。

文物安全标识牌和警告牌一般位于易受到参观者干扰的遗存本体附近,可结合防护围栏设置,起到提醒和警示参观者,避免触摸、拍摄等对遗产造成影响的作用。

管理规定公告牌将节选的相关管理要求和规定向公众进行宣传和告知,起到规范和引导参观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2.1.3 监测标识

监测标识将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监测对象、监测地点、监测设施等内容对管理者和公众进行标识和公示,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必要措施之一(图6~图9)。

图6 大运河台儿庄段遗产区界桩

图7 大运河宿迁段文物安全防护标识牌

图8 大运河微山段保护管理办法公示牌

图9 大运河泗县段水质监测点

2.2 展示宣传标识子系统

展示宣传标识是为了增进参观者对世界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的理解而设置的标识设施。按照提供信息的不同类型,展示宣传标识可进一步细分为阐释说明标识、位置与引导标识、宣传教育标识等。

2.2.1 阐释说明标识

阐释说明标识主要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特点、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说和阐释,根据不同的标识方式和手段,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图文解说牌和定位标识牌。

其中,图文解说牌通常通过文字、图示图形、照片等方式对相关文化遗产进行阐释和说明。解说牌通常位于参观者或公众比较集中的位置、相关遗产附近、观景点附近等位置。

定位标识牌是与遗存紧密结合的一类标识说明牌。定位标识牌通过摆放和设置在遗存本体的具体位置,采用简单的文字和标注,结合较为详细的图文解说牌,将较为专业的考古、文化遗产等知识,

向公众做出具体而形象的阐释(图10~图13)。

图10 大运河沧州段图文解说牌

图11 左江花山岩画图文解说牌

图12 大运河长安闸遗址定位说明牌

图13 大运河黎阳仓遗址定位标识牌

2.2.2 位置与引导标识

位置与引导标识是向参观者说明相关遗产点的位置和分布情况的标识设施。按照标识方式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文化遗产分布图(导览图)[5]和引导牌等类型。

其中,遗产分布图主要采用图形图示的方式,向参观者说明各个遗产点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并在图中标明参观者所在的位置,为参观者提供详细而全面的位置与方向指导(图14)。

遗产引导牌则通过箭头和方向标识的方法,直观的向参观者说明附近相关遗产点的方向和位置(图15)。

图14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展示导览图

图15 苏州园林遗产点引导牌

2.2.3 宣传教育标识

宣传教育标识是为了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认识、提升世界遗产地知名度而采用的各种宣传手段和设施。根据受众类型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主要针对当地居民的宣传画、宣传牌,以及为了提升影响力吸引更多参观者的广告牌和其他推广措施(图16~图17)。

图16 大运河杭州萧山段遗产宣传画

图17 大运河嘉兴段遗产宣传牌

2.3 配套服务标识子系统

配套服务标识是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利用等各项活动提供配套服务和支持的标识设施。按照提供服务支持的不同类型,配套服务标识可进一步细分为交通标识、旅游服务标识、卫生医疗标识等。

2.3.1 交通标识

交通标识是为了方便世界文化遗产的参观者和使用者到达、进入遗产地和在遗产点之间活动,为其提供相关交通引导、交通设施使用说明的标识设施。按照相关的不同交通类型,交通标识主要包括:外部引路牌、内部交通与设施引导牌等、停车场说明牌等[6]。

外部引路牌通常设立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主要交通线上,为外部参观者指引方向,便于其通过驾车、乘车、乘船等方式到达遗产地。

对于规模和范围比较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往往遗产地专用车船、城市公共交通等方式连接分布位置不同的各个遗产点。内部交通与设施引导牌向参观者和使用者提供各遗产点之间的这些交通信息。

停车场说明牌是为自驾到达的参观者提供停车场和停车服务说明的标识设施,通常设置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主要参观出入口处,便于外部和内部交通的集中转换(图18~图21)。

图18 左江花山岩画高速公路指引牌

图19 哈尼梯田停车场说明牌

图20 大运河台儿庄段内部交通引导牌

图21 哈尼梯田内部环线公交站牌

2.3.2 旅游服务标识

旅游服务标识是向参观者提供旅游设施的位置和使用介绍的标识设施,按照标识的内容可细分为旅游设施分布图和引导牌、旅游设施说明牌等。

其中旅游设施分布图和引导牌是通过图示图形和箭头指示的方式,对相关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进行位置和方向的指导。旅游设施说明牌是对旅游服务项目、旅游设施等情况进行详细解说和介绍的标识牌,通常设置在旅游设施集中的地点,例如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等位置(图22~图23)。

图22 哈尼梯田旅游设施引导牌

图23 左江花山岩画旅游服务说明牌

2.3.3 卫生医疗标识

卫生医疗标识包括:卫生间、垃圾桶、医疗点等相关设施的分布图、标识牌、引导牌等(图24~图25)。

图24 左江花山岩画卫生设施引导牌

图25 左江花山岩画卫生设施标识牌

2.4 安防消防标识子系统

世界文化遗产安防消防标识包括安全标识和消防与疏散标识两类。

安防消防标识主要包括安全提示牌、警告牌、疏散点分布图与引导牌,以及安防消防设施的分布图和指示引导牌等[7]。

2.4.1 安全标识

安全标识通常设置在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位置。按标识的紧急级别可分为安全提示牌和安全警告牌(图26~图27)。

在以上位置除设置安全标识外,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者应通过完善安全措施、改造隐患设施等方式,降低安全风险,确保参观者、使用者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图26 大运河江南运河段安全警告牌

图27 左江花山岩画安全警告牌

2.4.2 消防与疏散标识

按照消防与防火相关法规规范的要求,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中包括了专用的消防设施指示牌、标识牌、说明牌,以及疏散通道、疏散出口的位置标识牌与引导牌[8]。

消防与疏散标识牌、引导牌配合相关消防和疏散设施进行设施,具体设施的样式、设置等要求详见GB13495—1992消防安全标志国家标准(图28~图29)。

图28 左江花山岩画疏散出口引导牌

图29 大运河南浔段消防设施标识和说明牌

3 设计原则

3.1 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展示等方面的综合辅助系统,标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开展[9]。

标识系统的设计建设不得影响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须保护遗产环境与周边景观协调性,不得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展示活动,并考虑到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10]。

3.1.1 安全性和可逆性原则

标识系统的设计和标识设施的安装必须以文物古迹的安全为前提,不得对遗产本体和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不得损害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载体。

所有安装和设置行为应尽可能的可逆,也就是说,在未来必要的情况下,所有标识设施应能够被拆除或移走而不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本体和环境。

3.1.2 真实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标识系统的设计和安装不得改变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状,保证真实、完整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既有外形、材料、工艺及其环境要素[11]。

标识系统的设计和标识设施的安装应明显区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本体和价值要素,不得对参观者造成混淆,不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产生影响[12-13]。

3.1.3 协调性原则

标识设施的高度、体量、颜色等应与世界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遗产价值要素和遗产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标识设施的风格、样式等设计可参考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与文化特色[14]。在不影响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可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配合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图30~图31)。

图30 大运河南旺枢纽环境协调性较好的遗产阐释标识牌

图31 大运河杭州萧山段环境协调性较好的引导标识牌

3.1.4 可持续原则

在标识系统设计和实施时,应充分考虑维护成本最低、使用年限足够长、防风化能力较高等要求,应便于对展示阐释内容的不断修订和扩展。

此外,标识系统设计与设施安装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采用尽量环保的材料和施工工艺。

3.1.5 其他

在标识设施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应开展先期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根据评估结论修改或优化标识系统设计方案。

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灾、防雷等特殊条件下的设计要求。

3.2 专业化优先原则

消防、安防等相关标识的设计和设置,应首先遵照和参考相关国家法规、规定、规范的要求。在遵守专业化国家要求的同时,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实现标识系统各项功能型、实用性的共赢。

3.3 交互友好性原则

3.3.1 多语言原则

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与主要参观者的语言多样性,采用必要的多种语言进行标识系统的设计[15]。

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设置盲文、听觉提醒等残疾人专用标识或专用文字、界面。

3.3.2 系列性原则

同类遗产或者同系列遗产可采用类似的设计风格或样式,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系列性。例如,大运河遗产各组成部分的各类标识牌均采用统一的样式、材料、字体和图标等设计,凸显遗产的整体性与系列性[16]。

同类功能的标识设施或者同样受众的标识设施可采用类似的设计风格或样式,便于世界文化遗产参观者、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例如,多个遗产区界桩应采用同样的设计样式;而缓冲区界桩应采用与遗产区界桩类似但有明显区别的样式,同时保证两种边界的区别性与遗产地整体性(图32~图33)。

图32 大运河聊城段遗产区界桩

图33 大运河台儿庄段缓冲区界桩

3.3.3 图示化原则

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图示图形对遗产价值和相关设施进行更为直观的阐释、说明和指示[17]。

3.4 综合合并原则

在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的设计中,标识内容相关的同类型或同形式的标识设施应尽量合并设计,简化设计与施工过程,便于后期管理。

各类型的引导牌和分布图可以合并设置。例如,交通分布图、旅游设施分布图、卫生医疗设施分布图可合并设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将展示点与展示设施分布图一同合并设置,采用综合分布图和导览图的形式(图34)。

此外,交通、旅游、遗产点等各类引导牌也可统一设置在一处多项引导标杆或综合引导牌上(图35)。

图34 大运河北京旧城段综合导览图

图35 大运河宿迁段综合引导牌

4 配套与保障系统

4.1 标志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是运用系统的、统一的视觉符号,构建一套完整的视觉形象体系,作为城市、团体、企业等社会组织机构的独特的视觉形象,达到促进机构发展和推广与宣传的目的。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运用在世界文化遗产上,可大大增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扩大遗产地影响力,宣传遗产地文化价值和特征。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在、直接、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宣传与展示手段之一,其基本要素包括名称、标志、字体、色彩、象征图案、宣传口号等[18-19]。

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具体应用可以包括一切与遗产地、遗产价值有关的产品和形象,具体可以包括:标识系统、出版物和宣传材料、网页与社交媒体、专卖纪念品、相关文具(信笺、信封、信纸、钢笔、手册、钥匙链等)、相关工具(工作服、口袋、雨伞、专用车船、专用管理

和监测工具)等多个方面。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最直接的对外展示和宣传媒介之一,标识系统的设计、安装等方面应全面系统地使用该遗产地的专项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以达到提升世界文化遗产地整体性、扩大影响力的作用(图36~图37)。

此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觉形象设计还应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相关规范和规定[3,20]。(其中包括:《操作指南》第八章“世界遗产标志”、《操作指南》附件14“世界遗产标志的使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称、标志和域名的使用导则》等文件)

图36 世界遗产标志视觉形象设计

图37 大运河遗产标志设计

4.2 可移动设备和配套软件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以不可移动设施为主要传递信息的媒介。另外,还可以通过可移动设备、现场互动展示屏和电子展示牌等手段,承担一定的导览、引导、宣传、阐释功能。

电子展示牌、互动展示屏等不可移动终端设备一般安放在参观人员较为集中、重要的文化遗产所在地等位置附近,通过安装专业配套软件,可为参观者提供导览、服务等多种综合信息。

与安装和安放在世界遗产地相关地点的标识设施不同,移动端设备在安装移动端专用软件后(详见4.2.1节),可为参观者提供导览、讲解等综合服务,有助于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展示参观服务效率。

专用标识系统配套软件应兼容导览导航、讲解、查询等多种功能,可与遗产保护基础数据库、监测系统配合,通过交互界面,为遗产地参观者、管理者、使用者提供更为详细的遗产信息,并可扩展和兼容功能多样的展示辅助系统、监测管理系统。

除实现以上功能外,专用标识系统配套软件还可以包括移动端专用导航与服务子系统、远程虚拟参观子系统等。

4.2.1 移动端导航与服务子系统

配套支持软件可提供公众使用版本。在参观者、使用者自行安装后,配合移动端设备的定位功能,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地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和遗产分布数据,提供导航、阐释(包括文字阐释和语音讲解等)、查询等基本展示和服务功能。并可与展示服务系统和监测管理系统连接,为参观者、使用者提供进一步的订票、订房、订餐、问询等服务功能,以及公众监督和巡查等扩展功能(图38~图39)。

图38 苏州园林现场互动导览设备

图39 左江花山岩画移动端导航解说软件截图

4.2.2 远程虚拟参观子系统

在地理和空间基础数据较为健全的前提下,可在配套软件中加入虚拟参观功能,为不能到达世界文化遗产地现场的参观者提供数字模拟的参观环境。

5 设计案例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已于2016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处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标识系统为例,系统性介绍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特点。

5.1 系统构成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我国第一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岩画类遗产,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类遗产。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标识系统由保护管理标识子系统、展示宣传标识子系统、配套服务标识子系统、安防消防标识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的标识构成情况较为全面,承担了遗产地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服务配套、安防消防等多种综合的标识功能(图40~图41)。

图40 左江花山岩画垃圾桶与标识

图41 左江花山岩画(珠山岩画)阐释说明牌

5.2 设计原则与系统特点

除了遵循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外,左江花山岩画标识系统还着重从协调性、图示化等几个方面深化系统设计,完善系统构成。

此外,在遵循基本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自身的固有特点,标识系统在设计和制作安装过程中进行了相应地调整,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和形态的左江花山岩画世界文化遗产标识系统。

5.2.1 文化景观特点与协调性原则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当地先民在左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山崖上绘制的巨幅岩画,岩画与其所在山崖、河流、对面台地存在着强烈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联系,共同组成一个个景观单元。

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类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区与缓冲区范围较大,遗产周边主要分布着为山地、林地与河流等,附近城镇建成区较少,多为农村和郊野景观。

为保证标识设施与文物本体和环境的协调性,减少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左江花山岩画标识设施的

设计中考虑到采用当地材料的必要性,并从颜色、材质等方面对标识设施的设计进行修改,使其与文化遗产的环境相协调(图42)。

如图43所示,左江花山岩画世界遗产标志碑采用了遗产地附近出产的石材,石材颜色和材质与周边崖体较为一致,保证了景观环境的协调性。

图42 采用相近颜色的安全提示标识牌

图43 采用相近材质的世界遗产标志碑

5.2.2 展示方式特点与综合合并原则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包括38处岩画点,均位于沿江的山崖上。展示方式以乘船为主,辅以少数地点靠岸登陆参观。整体展示流线的出入口均位于4处主要码头附近。

针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展示流线较为简单、展示出入口较为集中的特点,标识系统将多项标识内容综合合并,且在码头等游客集中的地方进行集中设置,方便参观者在出入口等处全面了解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和遗产分布情况。(详见图23左江花山岩画旅游服务说明牌、图44遗产点与展示设施综合导览图等)

此外,针对参观者乘船穿过遗产区、乘船参观岩画点等遗产要素的特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标识系统配合游船设置了船载电子导览设备,并着重开发移动端导航与服务子系统,为乘船的参观者提供丰富的遗产定位、信息查询等功能(详见图39左江花山岩画移动端导航解说软件截图)。

5.2.3 图示化原则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所有岩画点均由不同数量、大小的图案组成,且遗产点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在标识系统设计中,尽量采用图示化和图案化的方式(图45),较为直观和详细地阐释和说明岩画点在山体的分布位置、岩画图案的特点,以及岩画点和码头等展示设施的分布情况。

图44 遗产点与展示设施综合导览图

图45 图示化和图案化的展示解说标识牌

5.2.4 系列遗产特点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包括38处岩画点,分别位于3个遗产区内,是典型的系列遗产。38处岩画点分属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处岩画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37处为广西自治

区文物保护单位。

左江花山岩画标识系统对多处岩画点设置了统一设计的系列遗产标志碑。具有同样材质、同样颜色和主题文字的系列遗产标志碑凸显了各岩画点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增强了遗产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图46~图47)。

图46 宁明花山岩画系列遗产标志碑

图47 驮柏银山岩画保护单位标志牌与系列遗产标志碑

6 结束语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识系统是服务于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系统。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标识系统的实践和运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并且在遗产地保护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理论框架和设计原则更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总结。

[1]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Z].1991.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2527—2008 文物保护单位标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DB/OL].[2016- 08- 11].http∶//whc.unesco.org/ document/137843, 2015/2016.

[4]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运河遗产展示与标识系统设计指导意见》的通知[DB/OL]. [2016- 08- 11].http∶// www.sach.gov.cn/art/2012/11/13/art_8_99987. html,2012/2016.

[5]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2528—2008 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6]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Z].2004.

[7]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译).世界文化遗产管理[DB/OL].[2016- 08- 11].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47/ 224787c.pdf,2015/2016.

[8]ICOMOS International Specialized Committee on Cultural Tourism.Tourism at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sites∶the site manager’s handbook[M]. Washington∶ICOMOS,OMT,1993∶123.

[9] 陈曦.“阐释”与“展示”概念的溯源与辨析[N].中国文物报,2012- 08- 17(007).

[10]EAGLES P F J,MCCOOL S F,HAYNES C D.Sustainabl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 Cambridge,UK∶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Best Practice Protected Areas Guideline Series No.8,IUC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2002.

[1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DB/OL].[2016- 08-11]. http∶//www.icomoschina.org.cn/uploads/ download/20151118121725_download.pdf, 2015/2016.

[12]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 [Z].2009.

[13]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Z].2012.

[14]ICOMO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DB/OL].[2016- 08-11].http∶//www. icomos.org/charters/ tourism_e.pdf,1999/2016.

[15]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Z].2008.

[16]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译).世界遗产地申报筹备(2011年第二版)[DB/ OL].[2016- 08- 11].http∶//unesdoc.unesco.org/i mages/0021/002150/215098c.pdf,2015/2016.

[17]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managing tourismat world heritage sites∶a practical manual for world heritage site managers[DB/OL].[2016-08- 11].http∶//whc.unesco.org/uploads/activities/ documents/activity- 113- 2.pdf, 2002/2016.

[1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管理办法[Z].2006.

[19]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5601—2010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0]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Draft manual on the visual identity of the world heritage emblem[DB/OL].[2016- 08- 11].http∶//whc.unesco. org/archive/2002/ whc-02- conf202- inf7e.pdf, 2002/2016.

In-situInformation Supporting System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WANG Zhe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Beijing 100029,China)

The information supporting syste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s service system providing locat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information of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terpretation, service and guarding related to locations, for the use of visitors, managers, and other users, by means of words, marks, figures, pictures, and its lo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al facilities. As one of the basic supporting syste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he system server to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monitoring, presentation, service. A perfect information supporting system contributes o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service and tourism, and achieves to the result of promo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recent practice of conserva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essential needs of the management and presentation, the writer has analyzed and synthesized the intension, functions, principles for design of the system, and summed up to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ofessional referenc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information supporting system;basic characteristics;design methods

K87

A

王喆(1982-),男,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古迹保护。E- mail∶wangzhe@cach.org.cn.

猜你喜欢

左江花山遗产地
“五花山”的由来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木棉花英雄花
题花山寺壁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悠悠左江情
魅力左江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广西左江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