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虹呈:谁知《盘中餐》?

2016-12-09吴颖

父母必读 2016年12期
关键词:袁老盘中餐哈尼族

于虹呈:谁知《盘中餐》?

相较于这本绘本有限的画面来说,背后的故事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也许,当我们能把这些故事当作背景后,再去看这本作品,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结缘

13年前,于虹呈跟着爸爸妈妈去云南红河旅游,第一次见到了哈尼族的元阳梯田。从没有见过梯田的她,当时就被当地原生态浓郁的农耕场面吸引住了。

也许是当时的场面一直印刻在于虹呈脑海中,大学毕业之后的她一直想创作一本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的图画书。但是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选取哪个点去画呢?在城市里长大的这个姑娘,有一天盯住自己碗中米饭出了神:“天天吃它,可它在变成食物之前是什么样子呢?它又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呢?”这个想法在于虹呈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决定回到当年迷住了她的元阳梯田,去记录一粒米的生长。

在元阳梯田,于虹呈完全融入哈尼族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看他们劳作,和孩子们玩耍,一起耐心地等待水稻的生长,也一起体会收获的喜悦。整整两年里,她抱着相机,拍下了当地在各个时节耕作的场面、水稻在各个阶段的样子,以及哈尼族人的生活细节,这些素材占据了几百G的内存。算起来,差不多有几万张照片。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能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待得那么踏实?于虹呈说,是当地宁静的气场抑制了她的浮躁。哈尼族人那种按部就班、不紧不慢的耕作状态,那种把单调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恬淡幸福感会“传染”。

初衷

于虹呈说她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有自己好奇的部分,但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填补孩子以及成人在生活认知上的一种空白。因为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米在做成饭之前是怎样的,最多也就见到过水稻结穗的样子,至于苗怎么育、秧怎样插、水稻怎样分蘖,更是不知道,甚至闻所未闻。现在的孩子博学、聪明,知道火箭怎么上天,知道怎么操控机器人,但偏偏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食物如何而来,于虹呈觉得这挺可怕的,是人类与生活的一种断裂和缺失。而如果用绘本的形态,来为孩子连接上这种断裂,让他们了解到“盘中餐”真的来之不易,不失为一件善举。这也能提醒父母意识到,应该主动将孩子带进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更多地与自己生命的根连接起来。

一分钟认识她

1989年生于湖南衡阳,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绘本工作室。2012年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插画和版画,毕业后全职致力于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创新。著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元宵节》,现居北京。

图说故事

大场面构图

在元阳梯田采风结束的于虹呈还是很苦闷,虽然近两年的农耕观察,数万张照片的素材积累,让她充分地了解了“盘中餐”的由来,但怎样能通过画作表现是个难题。于是她去了西藏,开阔无比的高原风景给了她创作的灵感,一片延展到天边的梯田画面浮现在了她的眼前,她决定用大场景的感觉来形成这部作品的基本构图。

融合式表现

绘本的页数有限,水稻的种植过程又很复杂。怎样去表达出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烧脑的问题。所以于虹呈在某些画面中,采用了融合式:在一个场景里,安排了不同时期的步骤。比如书中第二幅图里展现的3个劳动场面,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同时被看到。

二十四节气贯穿

绘本和科普读物不一样,既要主题鲜明,又要有艺术美感,还要有人文气息。这也是于虹呈当时思虑最多的部分。最后,她决定用二十四节气贯穿起全书。二十四节气和农耕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从农耕文明而来。节气像神奇的手,既指挥着农民们的耕作,又引导着他们,用节气贯串讲水稻的故事,再合适不过。

小细节较真

越是后面不起眼的科普小图,越要较真。就拿解释分蘖的示意图来说,开始于虹呈理解第一次分蘖就是从一株变成很多株,第二次分蘖就是分出很多株,然后开始往上一节节地长高。但是专家审阅后指出,第一次分蘖是指水稻的一根主茎生发出三四根枝节,第二次分蘖是指水稻在这三四根枝节上再生出一两个枝节。而之后是另一个环节:拔节。科学性把关使大家看到了现在严谨的示意图。

配字也是真功夫

和很多给已写好的故事配图不一样,文图一体的创作者,通常都是先用图去讲故事,再给图配文字。观察了整整两年水稻的于虹呈,依然要查阅海量资料和科普书籍,才敢下笔写说明文字。最后由编辑改写得更富童趣,再由专家给予科学性把关和校正。

权威专家背书

作为湖南妹子,于虹呈从小到大是听着袁隆平的名字长大的。她又画了一本和水稻相关的书,如果不能找到袁老过目,好像总是不踏实。她把书交给出版社之后,编辑就开始联系袁隆平的秘书,希望袁老可以来把关这本书里的科学性部分。开始袁老的秘书担心这事有商业目的一直拒绝。但是经过编辑坚持不懈的解释和争取,加上于虹呈湖南妹子的身份,这又是一本定位给孩子看的书(袁老也在湖南做了很多儿童公益项目和儿童科普项目),终于获得了袁老的肯定和支持。袁老委托自己的秘书杨耀松研究员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一幅图一幅图地审阅,整整花了两天的时间全部核对完成,让这本绘本极具给孩子科普的“安全性”。其实,越是给孩子看的书,越要如此地追求严谨,不是吗?

最烧脑的图:哈尼族的长街宴

于虹呈说这是一幅真的快把她画吐了的图。因为里面的人物面目各异,神态各异,还要体现出很强的内在关系和互动感,营造出喜庆的氛围,要考虑的层面非常多。光是考虑到光从哪个方向来、如何画每个人脸上的光影部分,就费了她很大的精力。

主要是这幅图没有真实的照片可供参考,因为哈尼族的长街宴几乎已经消失。当时于虹呈是通过消息灵通的客栈老板,打听到60公里外的一个村子正在办长街宴,特意请爸爸开车带她过去的。但整条街上,不光是哈尼族人本身,还有游客。哈尼族人也并不是都盛装出席,穿民族服装的人和穿现代服装的人相间而坐。于虹呈只能将有民族特色的部分一一记录下来,回去花很大的力气自己来拼凑一幅完全民族风情的长街宴。

寻找

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于虹呈选择去英国学习。那个时候绘本在中国还没有现在这么火,她想去“那么大的世界”看看国外的绘本。看了一圈后,除了震撼和艳羡,也引发了她对中国原创绘本的思考:日本绘本已有日本的特色,美国绘本有美国的特色,欧洲绘本有欧洲的特色,中国绘本该怎样在别人已经做得非常完整和成熟的环境中,开辟出自己的特点?这种思考也变成了她创作绘本的原动力,在创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她一直在尝试寻找中国绘本的特色。按她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这份理想和情怀,只衡量收入的话,这肯定是一件坚持不下去的事。

在原创绘本刚刚现出蓬勃态势的今天,于虹呈理解大家借鉴、学习外国绘本的状态,但是她依然认为模仿痕迹太重,就会缺失中国绘本的特色。包括在原创绘本的选材上,如果都一味选择那种画起来好看的花鸟虫草,也会受到局限。她还认为,越是想要在原创绘本中展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就越是应该考虑用一种非传统的手段和思维方式去表达,才能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她创作《盘中餐》这个讲传统农耕题材的绘本,却采用了洋派写实的水彩风格,这是她刻意的选择和寻找。

新作“剧透”

《十面埋伏》,大概2017年初出版。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题材。于虹呈觉得现在的绘本太重美感,阳刚之气不足,因此专门为男孩画了这个故事。采用的是剪纸与水墨结合的方式,依然会自画自写,觉得这样更能有连贯一气的感觉。

猜你喜欢

袁老盘中餐哈尼族
袁老,我们想您了!
《盘中餐》绘本导读课磨课手记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盘中餐》: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