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研究

2016-12-09范铜钢郭玉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腿法拳法技术规范

范铜钢,郭玉成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研究

范铜钢,郭玉成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参加2014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的裁判员、教练员与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就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标准化发展现状、发展策略与标准方案展开研究。分析认为: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工作应以基本技术为核心要素,针对技术内容、技术规范、技术评分等标准化内容展开,通过“提炼武术散打典型技术内容,完善基本技术内容与更新标准;细化武术散打基本技术规范,建立基本技术使用与应用标准;划定武术散打技术动作级别,明确基本技术等级与评价标准”等措施进行全面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工作建设。

竞技武术;散打;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技术规范;技术内容;技术难度

自《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4)》工作开展以来,以“大武术观”为引领,以“武术标准化”为中心,以“武术段位制”为重点而展开的武术标准化工作,在经历了武术“入奥”再度失败,全运会标准化“试水”等一系列工作之后,不由深思,已经展开的武术标准化工作始终在围绕标准化的“表层”进行,在以竞赛体系标准化为内容的工作中始终未涉及核心技术标准化相关内容,这就使得以“入奥”为目标的竞技武术标准化工作开展重心本末倒置。技术标准是竞技武术散打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技术标准化的完成情况将影响整个竞技武术散打竞赛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在当前已经正式出版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中,规则对散打运动的技术应用都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但是从技术推广与评判角度而言,着实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以散打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为中心点,以技术标准化策略为目标展开了论述,以期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理论研究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标准化发展现状、发展策略与标准方案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研读,在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的现状与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参加2014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的裁判员、教练员与运动员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2014年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散打项目运动员均为2014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各级别中获男子、女子前4名的运动员,从比赛级别与运动员水平来看,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调查对象共计71名,其中裁判员与教练员各9名,运动员53名。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 17.0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频数、描述性、单因素方差等统计分析。在进行数据描述性统计方面,研究针对调查对象对问题的认知程度不同,分别按照5个量级给予1、3、5、7、9的相应计分,并计算均值与标准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针对调查对象关于“您认为散打技术标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共列出的7项选项中,“散打技术内容不明了”“散打技术规范不清晰”与“散打技术评分不规范”等问题成为影响散打技术标准化的主要问题。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技术内容、技术规范与技术评价已经成为影响散打技术标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从内容、规范与评价3个方面对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进行问题分析,对于散打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将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

2.1 武术散打基本技术具体内容不一,技术分类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技术内容标准,致力于形成基本技术内容标准,要基本标准但不限制技术发展。技术内容标准并非是限制技术内容的种类与数量,而是要提炼技术的核心与典型技术,通过对典型技术的规范,建立技术内容标准,并为新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提供参考标准。本研究在根据调查对象关于“武术散打技术中必须包含的技术动作”的统计结果中发现,拳法技术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冲拳是散打拳法技术的主要内容,其次分别为掼拳、抄拳和转身鞭拳。在散打腿法技术统计结果显示, 鞭腿、 侧踹腿与正蹬腿构成了散打腿法技术的核心技术,其次分别为转身踹腿、摆腿、劈腿、扫腿、勾踢腿等。在散打摔法技术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接腿别腿摔与接腿涮是散打摔法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摔法,对于更多的必要腿法统计结果显示,裁判员、教练员与运动员则存在差异性,其中裁判员认为除了以上2种技术之外,勾踢压脖摔、抱腿前顶摔、夹颈过背摔、插肩过背摔、接腿施压摔、接腿手别摔等摔法较为重要;教练员则认为抱单腿过顶摔、夹颈过背摔、接腿施压摔等摔法技术较为重要,而运动员选择较多的则为接腿手别摔、抱腿前顶摔、抱双腿过顶摔、接腿上托摔等摔法技术。从以上统计结果不难看出,调查对象虽然对于一些特定的技术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认同,但在部分技术内容的选择上则存在一定的分歧。

图 1 调查对象认为散打技术标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统计

关于武术散打技术内容,在最新出版的《武术格斗基础教程》中,共列出了5种拳法、5种腿法和13种摔法[1]93-103,与其他不同时期出版的权威教材比较而言,现行教材中所列基本技术内容更能体现与现代散打技法结合的特点,更能体现现代散打运动技法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在1990年由中国武术散打编写组编写的《武术散手》中,共列出了冲拳、掼拳、抄拳、弹拳、劈拳、横扣拳、鞭拳等共7种拳法技术[2]102-145,而在1999年和2010年出版的相关权威教材中拳法技术则仅剩冲拳、掼拳、抄拳、(转身)鞭拳4种[1]93-95[3]109-114。腿法亦然,《武术散手》中共列出了蹬腿、后蹬腿、上蹬腿、踹腿、横摆踢腿、侧弹腿、转身横扫腿、后扫腿、勾踢腿、截腿等共10种腿法[2]162-227,而在另外2本教材中则仅剩5种腿法,且腿法内容也有了较大变化。例如,在2010年版教材中勾踢腿技术时隔20年又被列入教材,同时又添加了鞭腿、转身踹腿等新型腿法技术。在散打摔法技术中,《武术散手》中共列出了夹颈过背、插肩过背、抱腰过背、抱腿过背等共27种摔法技术[2]242-294,而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中,腿法技术仅列出了以主动摔与接腿摔为分类标准的夹颈过背、插肩过背、抱腿前顶和接腿涮、接腿别腿等共计5种摔法[3]120-124,而在2010年出版的教材中,散打摔法技术又被拓展为抱腿前顶摔、抱单腿坐膝摔、抱双腿过顶摔等共计13种摔法[1]97-103。从以上结果不难看出,武术散打技术不仅在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在技术分类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表 2 调查对象认为武术散打技术中必须包含的技术动作统计

2.2 武术散打基本技术准则业已形成,基本技术规范仍需积极改进

规范是建立标准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没有规范就难以形成标准。自散打试点开始就在建立基本的技术准则,随着散打技术内容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基本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在对调查对象关于“散打技术规范程度的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发现:调查对象对于竞技武术散打拳法技术、腿法技术与摔法技术的规范性认知程度方面,裁判员对于散打技术的规范程度认知度最高;其次为教练员;运动员对于散打技术规范程度认知中均值最低,即在调查对象中,运动员对于散打技术规范程度认知较低,散打技术规范对于运动员而言尚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从散打拳法、腿法与摔法技术而言,裁判员与运动员认知情况基本保持一致,而教练员技术认知情况略有所差异。其中:裁判员与运动员认为腿法技术规范程度略好于拳法与摔法技术标准,拳法技术规范程度又略高于摔法技术规范;教练员认为拳法技术与腿法技术的规范程度基本一致,但拳法技术与腿法技术都略好于摔法技术规范程度。同时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中,以裁判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职业类型为因子,以拳法技术、腿法技术与摔法技术的规范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值>0.05,即裁判员、教练员与运动员对于散打技术规范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性。

目前,散打技术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规范,但散打技术较同类运动项目而言,尚存在规范性不具体、不细化等问题。以散打拳法技术鞭拳为例,在《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中对鞭拳的使用方法规范指出:“鞭拳使用可根据个人习惯以拳轮或拳背为着力点”[3]114,在以上描述中不难看出,鞭拳技术关于“着力点”的标准界定并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比赛中,拳轮与拳背相较于拳面而言,在击打范围界定中较为困难。例如,在散打冲拳、掼拳与抄拳技术使用中,都明确指出要“力达拳面”,虽然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拳法技术不尽完善,但“力达拳面”的规范标准已经明确,而鞭拳根据个人习惯以拳轮或拳背为着力点的规定并不利于散打技术标准的建立。其次,在相关规定中,虽然对冲拳、掼拳与抄拳技术使用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使用中,掼拳以拳心、拳根击打现象依然存在。在拳击比赛中,不仅规定具有得分价值的击中必须为握紧拳套的拳峰部位,同时还对利用开掌、掌心、掌根或拳套侧面击打对手的击中列入犯规动作之列[4],这就为拳法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也可对散打技术规范的建立提供借鉴。综上所述,在散打技术规范程度方面,运动员对于散打技术规范的认知程度略低于裁判员与教练员。从技术层面而言,腿法技术规范略好于拳法与摔法,摔法技术规范性在散打技术规范中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目前散打技术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规范,但较同类运动项目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表 3 调查对象认为散打技术规范程度的认知情况

2.3 武术散打技术评分标准基本形成,技术难度与评分设置不合理

自散打运动开始试点以来,始终伴随着技术不断发展的非竞赛规则莫属,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竞赛规则不断进行修正,而规则的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的使用进行着系统的规范,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散打技术评分标准方面,根据最新版本的竞赛规则所描述,散打运动的可用方法为“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与摔法”[5]17-18。从可用方法界定方面不难看出,2013年版本对武术流派的攻防招法进一步界定为“拳法、腿法与摔法”,从而使得散打技术的内容更为明确,表述更为准确,使得散打技术标准的建立更加具体;同时,从不同时期正式出版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中不难看出,在禁击部位方面,4个不同时期版本均无任何变化;在得分部位方面,前3个版本无任何变化,2013年版本则取消了小腿得分的规定。在可用方法方面,1990年版本的竞赛规则主要强调了3点:1)武术流派,即所用方法必须是我国武术流派中的方法;2)技术动作,即在双方对抗中主要通过技术动作展示;3)进攻,体现了散打运动技术重视进攻技术的特点。在1996年与1998年版本的竞赛规则中,不仅强调了禁用方法,同时与1990年版本竞赛规则相比,后者重点突出了攻防与招法,从进攻演变至攻防,从技术动作演变至招法。由此可见,在散打基本技术体系方面,散打技术已经走过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从单一进攻向攻防并进的转变,从重技术到重技战术的转变。

表 4 不同时期《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技术使用方法与得分标准

在得分标准方面,根据最新版本竞赛规则显示,2013年版本竞赛规则较1990年、1996年与1998年版本而言,取消了3分的得分标准,只保留了2分和1分得分分值,同时,还将腿法击中头部的得分与躯干提升到了同一分值标准,与前3个版本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技术得分标准上,2013年版本竞赛规则将腿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与采用主要倒地技术列为2分标准,将拳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与腿法击中对方大腿列为1分标准[5]17-18。与最新版本竞赛规则相比,1990年版本则将前扫腿、后扫腿、勾踢腿、后转身扫摆腿等技术动作纳入3分标准,将连续进攻与腿法击中躯干等技术划入2分标准,将手法、腿法击中头部和腿部等技术列入1分标准[6]7-9。1996年版本则在1990年版本的基础上,将前扫腿、后扫腿、勾踢腿等技术动作用主动倒地动作所替代,并指出“当出现新的技术动作时,可鉴定后酌情增加”的规则说明,同时对“一方倒地”情形进一步阐释为“两脚以外任何部位接触台面”[7]16-18。1998年版本较之前2个版本而言,则重点强调了勾踢技术的应用得分标准[8]16-18。从4个不同时期竞赛规则的不断演变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前扫腿、后扫腿、勾踢腿等技术动作逐渐被主动倒地的动作所替代;2)头部得分分值逐渐从低于躯干得分分值上升至与躯干得分相等水平;3)技术得分标准经过不断演变变得更加简单易于评判。

从4个不同版本规则可见,目前,散打技术评分标准经过调整后已经基本上很难通过某一技术迅速拉开差距,从一定程度而言就限制了比赛的精彩度。同时,当前散打技术评分标准存在的另一问题即技术动作难度系数与得分不成比例。例如,在拳法中,转身鞭拳相对于冲拳、掼拳与勾拳而言,技术难度要高于冲拳等技术,但在得分上却保持一致;又如摔法中将主动倒地的动作同腿法击中对方头部与躯干得分保持一致类似,都存在技术难度系数与得分评价标准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提炼武术散打典型技术内容,完善基本技术内容与更新标准

根据对不同时期权威教材中关于武术散打技术内容的梳理可知,武术散打在不同时期技术内容有所差异,通过实证调研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于武术散打主要核心技术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在核心技术基础上,提炼较为认可的典型技术,建立武术散打基本技术内容标准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在摔跤运动中,摔跤主要技术的确立即是建立在“实效性强、得分率高、不被反攻”的技术基础之上[9]94-194。散打主要技术内容的确立亦可参考摔跤技术确立的原则,将高接受度、高对抗性、高实用性技术纳入散打技术内容范围之列。同时,在内容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内容更新标准,内容更新标准可通过使用率、规范度等形式适时对技术内容标准进行更新,对于武术散打技术内容标准体系的建立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建立武术散打技术内容标准,重点是对武术散打技术的主要内容进行界定。界定的原则首先应是技术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够体现散打运动的项目特色。本研究在针对调查对象关于“散打基本技术标准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列出的包括“对抗性、民族性、实用性、功能性、艺术性、标识性、规范性、系统性、国际性”等共计9项多选中,裁判员、教练员与运动员一致认为对抗性应是散打基本技术标准化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其次分别是实用性、国际性与规范性。对抗性是徒手格斗类项目的基本属性,是决定项目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本要素,是决定比赛观赏性的重要因素。实用性可以理解为技术动作的实战性,即技术动作在实战中的使用频率,实用性重应用,这就将观赏性强但没有实际效果的技术进行了筛选。国际性与规范性主要体现的是散打运动的影响力与标准化问题,而标准化问题往往决定着项目的发展程度与影响力,恰恰也说明了在坚持散打项目对抗性与实用性的同时,技术内容是否标准,是否符合国际规范,这也正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关于武术散打基本技术内容的确定可以主要根据对抗性与实用性来判断,而判断的依据可根据技术动作的使用频率来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即可根据调查对象关于“武术散打技术中必须包含的技术动作”的统计结果进行提炼。

在经过技术内容典型性提炼之后,其次应确立技术内容的重要程度,根据技术内容的重要程度来界定技术动作的必要性。技术内容的重要性同对抗性与实用性相一致,可按照技术内容的对抗性与实用性的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如将对抗性与实用性作为评价标准,将使用频率较频繁的技术动作列入基本技术之列,将使用频率不普遍的技术列入提高技术,按照基本技术与提高技术进行分类,建立武术散打技术内容标准。

3.2 细化武术散打基本技术规范,建立基本技术使用与应用标准

由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使用方法可知,武术散打竞赛中可用技术主要由拳法、腿法与摔法组成。从调查对象关于“散打技术规范程度的认知情况”统计结果可见,运动员对散打技术规范程度认可度较裁判员与教练员而言相对较低,摔法技术在武术散打可用技术中规范性较差,散打技术规范性尚需继续加强。

基本技术内容构成了散打技术体系的核心主体,技术规范则是散打技术体系完整有序的关键。本研究在针对调查对象关于“散打基本技术建立的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列出的包括“技术规范标准、技术内容标准、技术特征标准、技术分类标准、技术应用标准、技术得分标准、技术评价标准、技术等级标准、技术更新标准”等共计9个选项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技术规范标准是首要建立的标准,其次为技术内容标准、技术得分标准、技术特征标准等。从调查结果可见,调查对象对武术散打技术标准的认识重点在于建立技术规范的标准。在当前武术散打技术规范方面,与奥运会同类项目比较而言,散打技术规范程度较奥运会同类项目规范性稍差。例如,在拳击运动中规定拳法技术的有效得分必须为“握紧拳套的拳峰部位直接击打在对方头部或腰部以上部位的正面或侧面”[4],在跆拳道运动中规定脚的技术为“使用踝关节以下脚的部位进行攻击的技术”[10],摔跤运动中则根据“摔的方向、抱握部位、技术特点和进攻部位”[9]94-194对摔法技术进行了分类,同时这就对散打基本技术的规范建立了参考的依据与标准。

建立武术散打基本技术规范,应形成武术散打技术规范基本准则,根据准则对技术动作进行统一规范。从技术动作整体而言,可对技术动作的击打部位与得分部位进行具体规范;就单个技术动作而言,可对技术动作的技术轨迹、技术规格等进行规范。如将拳法技术的击打部位界定在“使用握紧拳套的拳峰部位进行攻击的技术”范围之内,将腿法技术的击打部位界定在“使用踝关节以下脚的部位进行攻击的技术”范围之内,将摔法技术的击打部位界定在“站立状态下使用拳、脚或拳脚并用技术致使对方倒地的技术”;在得分部位方面,将头部得分部位界定为“允许使用拳或脚的技术击打颈部以上的部位”,将躯干得分部位界定为“允许使用拳或脚的技术击打被护具包裹的躯干部位”,将大腿得分部位界定为“允许使用脚的技术击打髋关节以下、膝关节以上大腿部位”;在摔法技术得分中,关于“两脚以外任何部位支撑台面”的效果评定难以体现散打摔法技术的核心技术。这就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是以将对方“摔倒”为目的,对于摔法技术的幅度、力度、难度等将会完全忽略,长此以往对于散打摔法技术的发展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借鉴摔跤与柔道运动根据技术动作的幅度、力度、效果等来评定技术的得分情况,对散打摔法技术动作进行技术等级划分,根据被摔者倒地的范围进行评定。例如,在实战中,视上肢支撑台面的情况为低分标准,视上、下肢支撑台面的情况为中分标准,视肢体与躯干支撑台面的情况为高分标准,这将会对散打摔法技术形成新的规范,规范摔法技术的使用与应用。

3.3 划定武术散打技术动作级别,明确基本技术等级与评价标准

根据对不同时期《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技术使用方法与得分标准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竞赛规则的不断改革,在散打比赛中技术动作之间得分差异被不断缩小,相对较为单一的技术评判在简化技术得分标准的同时也限制了散打技术中特色技术的发挥,对散打特色技术的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

技术动作的评分标准不是技术与效果的单一评价,而是基于技术动作与技术使用2个层面的双重标准。例如,在跆拳道比赛中,规定前踢、推踢、横踢等技术击中躯干计1分,击中头部计3分,旋转踢技术击中躯干计2分,击中头部计4分[10]。从计分标准来看,跆拳道比赛计分主要采用2种原则:首先是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进行计分,如非旋转踢技术较旋转踢技术同等标准下少计1分;其次是根据踢击部位的难易程度进行计分,例如,将踢法技术击中躯干较击中头部少计1分。而在散打比赛中,目前采取的计分标准主要是以击打部位的难易程度来进行计分的形式,例如,腿法技术击中大腿得1分,击中头部与躯干得2分[5]18。当前散打运动中以技术的难易程度进行计分的形式虽然在运动员使用主动倒地技术时有所体现,而这种形式也逐渐被竞赛评分标准的改革而失去特色。同等计分标准下,为取得正常比赛的胜利,运动员在比赛中基本上都会采取易得分、难度小、危险性低的技术动作,而在比赛中易失分、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技术动作就受到了限制,如转身技术的使用虽然观赏性较强;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降低风险,往往都不敢冒然使用,这就大大限制了特色技术的发挥。

关于武术散打技术评分标准,研究认为在基于技术使用效果基础上,应加入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评价来划定竞技武术散打评价标准。首先,应确立技术内容的难易程度,根据技术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界定技术动作的得分标准。例如,在拳法技术中,将冲拳、掼拳、抄拳等直接进攻拳法列为低分标准,将转身鞭拳等转身进攻技术列为高分标准;在腿法技术中,将鞭腿、侧踹腿、正蹬腿、摆腿、劈腿等直接进攻腿法列为低分标准,将转身踹腿、转身鞭腿等转身进攻技术列为中分标准,将前扫腿、后扫腿等倒地进攻技术列为高分标准;在摔法技术中,可将具有中国武术特色的接腿别腿摔、接腿涮、接腿手别摔、接腿施压摔、接腿上托摔等接腿摔技术列为高分标准,将抱腿前顶摔、夹颈过背摔、抱双腿过顶摔等主动摔法技术列为低分标准。通过对基本技术动作的等级界定,在竞赛规则评分标准中自然就会形成层次分明、技术特点突出的现代散打技术标准。

表 5 竞技武术散打技术标准化方案

4 结束语

技术的标准本无绝对的标准,已经形成的标准只是相对的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项目的发展,技术的标准与评判的标准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技术是格斗类项目的核心,规则的制定与评判都是围绕技术而展开的,在以技术为主导的项目发展中,技术特色与技术规范是影响运动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技术特色的同时,实现技术标准是格斗类运动项目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标准是为实现运动项目国际化而实施的,运动项目标准化主要通过竞赛规则加以规范,技术规范应以竞赛规则为导向,竞赛规则应为技术规范提供标准。

[1]赵光圣.武术格斗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3-103.

[2]中国武术散手编写组.中国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294.

[3]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散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5-124.[4]国际拳击联合会.国际拳击联合会技术与竞赛规则[S].北京:中国拳击协会,2011:16.

[5]中国武术协会.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013[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17-18.

[6]中国武术研究院.武术散手竞赛规则[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7-9.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9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6-18.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98[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6-18.

[9]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古典式、自由式摔跤[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4-194.

[10]中国跆拳道协会.跆拳道竞赛规则:竞技[S].北京:中国跆拳道协会,2013:16-19.

Research on Competitive Wushu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FAN Tonggang,GUO Yucheng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aking the referees,coaches and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2014 National Wushu Conference as research subjects,this paper studies the Wushu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andard schem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petitive Wushu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work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sic technology as the core elements for the technical content,technical specifications,technical score and other standardized content launched by “refining Sanda typical technical content,improve the basic technical content and update standards;refinement Sanda basi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establish the basic technology use and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delineated Sanda movements level,a clear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basic technical level” and other measure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work.

competitive Wushu;Sanda;technology;standardization;technical standard;technical content;technical difficulty

2015-11-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TY052)。

范铜钢(1986—),男,河南濮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传承与传播。

简介:郭玉成(1974—),男,山西新绛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传播:文化、教育、健康。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G 852

1009-783X(2016)06-0512-06

A

猜你喜欢

腿法拳法技术规范
跆拳道传统品势与新品势的腿部技术特点比较探究
论散打训练中腿法的正确应用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狗拳非遗难寻传
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综述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猜拳
天津:批准发布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规范
论散打腿法技术及其实战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