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模式 加快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校堃

2016-12-09李校堃

合成生物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果医学研究

创新模式 加快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校堃

李校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科学开发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20余年一直致力于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为代表的生物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其中5项已实现产业化,累计产值超过15亿元。围绕相关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应用及技术体系创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国际知名的基础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领域的杂志发表SCI论文236篇,其中一区论文14篇,是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代表人物。

《生物产业技术》: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您如何看待转化医学的发展?

李校堃: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作为一种医学发展新模式,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了高效的沟通平台,目的就是要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更高效地转移到产业化过程。巧合的是,我们的科研团队20年来一直坚持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产学研模式,对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即按交叉学科研究发展模式,包括药物制造、化学、材料、药学、临床以及生物工程。同时,团队在FGFs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方面的经验,对其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国家政府、党中央这两年对于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给与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精髓就在于此。在医学研究领域,为转化医学的系统性发展提供了完善的科学研究条件和临床转化平台,推出一系列引导政策和制度体系,这也是接下来需要科技工作者加大力度推进的方向,是我国在转化医学领域这一新兴学科紧跟国际、甚至步入领先行列的核心需求。

《生物产业技术》: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全球各大医药研究领域对于转化医学发展的关注和投入情况?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情况如何?

李校堃:国外转化医学起步早,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与地区已建立多个中心,并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转化医学研究。美国是国际上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2011年,美国就成立了国家高级转化科学中心,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数亿美元的投入和数百家转化医学中心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规模和体系。英国则形成以患者为导向的转化医学研究项目,在2007年建立大型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覆盖转化医学几乎所有研究课题,5年内提供4.5亿英镑资金用于转化医学研究,投入力度之大,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世界各大医药公司也纷纷加入到推动转化医学研究的阵营,欧盟实施第7个框架研究计划中,投入了60亿欧元用于转化研究和创新。

我国转化医学起步晚,但是得到政府、学术界和专家的高度重视。2010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两院大会上就健康科技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公共卫生服务转化,为人民健康造福。国家科技部、卫计委、教育部、两院等部门,也在医学研究领域积极倡导建立转化医学组织,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举办转化医学学术活动。2010~2015年连续6年举办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尤其在2015年的论坛上指出,精准医学、人口健康与智能信息化是转化医学的重点突破领域。国内转化医学中心已有150余家,客观地说,数量大,覆盖广,但是多流于形式。因此产出十分有限,主要是缺乏创新体系标准,需要制度和政策的明确引导和鼓励;需要建立目标明确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思路,围绕需求搞科研,注重转化出成果;探索转化医学创新模式,提高转化医学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生物产业技术》:您所带领的团队在生物新药研发上成果斐然,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团队在以蛋白质药物(生长因子)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物转化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与阶段性成果?

李校堃:做生长因子研究近30年了,一路走来能够收获如此多的成果,实属幸运。去年,团队与我国创伤研究的权威人士付小兵院士、程天民院士一同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这个项目的相关技术凝聚了团队在创伤医学、药学、医疗器械、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列成果,体现了我国在创伤修复、慢病及老年病领域研究领先国际的新水平,该国家奖项目将重点关注成果转化应用于医疗健康产业的落地实施,加快推进了转化医学领域研究的进程。通过“产医研资”协同创新,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策略的加速成熟和产业化。近年来,团队先后开发产品和技术近20项,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技术转让协议金额超过2500万元。2014年,学科科研团队多年研究的FGF21科研成果,以7500万元的合同金额转让上市公司安徽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创新型产品投入市场,这是团队按照 “产学研医”一体化思路,围绕需求搞科研,注重转化出成果,探索转化医学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

《生物产业技术》:能不能请您从国际化和资本化的角度,谈一谈生物医药技术转化的看法,特别是您的团队对转化医学模式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成果是如何辐射企业的?

李校堃:通过以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为核心的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项目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平台,建立由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跟进、银行放大杠杆的项目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平台,全面构建新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技术、融资、交易的产业链,为科技成果提供资本投贷联动平台,形成产业与资本有效对接,在更好的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发挥民营资本的巨大资本实力,助力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将温州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带动长三角科技成果发展,并辐射全国,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本平台搭建的市场支撑体系,以温州生命健康特色小镇和乐清生命产业园为试点,成立温州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联合国内北上广各地的知名投资基金平台、积极搭建科研院所与资本运作机构之间的桥梁,形成产业和成果转化与服务联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运营体系,利用国内医药研发平台的多年合作优势和资源,通过组织高校优质项目进行合作洽谈以及集中路演,形成项目方与投资方之间快速有效的对接渠道。

另外,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已经连续多年主办了国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会议和中美糖尿病并发症高峰论坛等国际大型学术活动,每一届均有数十位中美知名专家、临床医生、学者参与研讨,围绕FGFs结构、功能、分子机制、治疗靶点、新药物发现等进行多方面探索,积极关注糖尿病并发症和代谢紊乱机制、胰岛素抵抗、能量代谢、氧化应激与外周神经病变等的药物新靶点和新策略,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与临床方面的探讨,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桥梁。目前已与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路易斯维尔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英国布莱顿大学、利物浦大学、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德国吉森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跨学科、多单位合作科研方面建立了良好的途径和基础。

《生物产业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在转化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请简单介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背景、宗旨及意义。

李校堃:由于团队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并落户温州,为生长因子的成果转化搭建了高端学术平台。

专业委员会旨在揭示复杂生物体及其调节机制的新途径,打破阻碍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壁垒,以临床重大疾病、疑难复杂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成医疗实践,治愈或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这对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深度合作尤为重要,对推动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希望能够通过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的紧密合作,在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服务于国内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投资平台和政府机构等各个行业和领域,以服务者和倡导者的身份为我国转化医学事业的发展多做出一点贡献。

《生物产业技术》:请您展望一下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

李校堃:转化医学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将极大地促进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大协作,是当前推动医学科学深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转化医学涉及的交叉学科不仅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领域,也涉及流行病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统计学等相关的学科或技术,以疾病诊治链条为纽带,开展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实验医学、影像医学等学科融合进行探索攻关,加大成果转化力度,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更加精准地为人类生命健康而服务,将极大地推进医学科技事业向前发展。同时,转化医学的发展,也是医学研究最终服务人类健康目标的体现,重视医学研究的成果落地与应用,是医药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和行业得以发展的关键策略,必将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创新的关键领域。

10.3969/j.issn.1674-0319.2016.06.006

猜你喜欢

成果医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医学的进步
验收成果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工大成果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